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
学会如何学习 第二周

学会如何学习 第二周

作者: 谭景桐 | 来源:发表于2017-01-15 21:30 被阅读0次

    我发现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学习的方法。写作要求你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以一个教的立场去输出,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会学习的过程。还是那句话,教是最好的学。这一篇和上一篇文章我挑选了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并结合从别的地方吸收的知识,对原来课程里面的东西做了很多扩展。学到的东西只有用了才知道会不会用,这是我写这几篇文章的目的之一。如果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报这门免费课,并提供一定的帮助,那这些文章的价值就比我自己用来学习要高了。


    上一周的课讲的是关于学习的一些基本认知,以及现代科学对大脑的新认识,为的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对学习的信心,摆脱“自己不是学习(那个领域)的料”等妄自菲薄的想法。第二周就是讲具体的学习套路了。其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组块”这个概念来的。

    (图片截自课程网页)

    学习是拼图,不是爬山

    大部分的人学习的过程,都像是一个爬山的过程。不刻苦走完前面的步骤,就觉得无法去往下一个地点。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入门者还没领略到山峦的样貌,就觉得长路漫漫,没有动力前进了。大部分的教材“XXX从入门到精通”,学了之后的结果更多的是“XXX从入门到放弃”。

    (图片截自课程网页)

    而真正有效,深入的学习过程,更像拼图游戏。想必大家都玩过拼图游戏吧,拼好一个图首先要先看一眼你要拼的图全局是什么样的,然后再从散落的图块里面去找,定位,然后放到合适的位置。中间的过程不可能是把那个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数序拼吧?每个人都会先捡出来认识的,有把握的几个小块,先拼点局部,然后再找相关联的能拼到一起的小块,这样很多小块拼成大块,大块拼成整体,即便中间会有断断续续的缺口,也不会阻碍你完成整个拼图的过程,而且通常都是越拼越带劲,越有信心,最后在不断的正面反馈和试错下完成任务。

    学习一门新知识也是如此。如果从头到尾按顺序死磕,肯定是吃力不讨好。更好的做法是,先大致扫一下这个知识包含了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果你是读一本书的话,那就是先看封面封底,再把目录扫一遍,然后再看前言,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了解这本书大致在说什么,有哪些重要的概念。而一本书里面的各个概念,被你掌握了,就称作“组块”。当你开始读一本书,学习很多概念下面的知识点的时候,你就是开始在摆弄拼图里面的小块了。你学习了一个章节,就相当于拼完了一个大块。尽管有一些小块你暂时不清楚怎么拼进去,不要陷在里面,跳到下一个部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前面的大块里面缺失的那些小块。你需要更多理解小块之间的前后联系,而不是单个小块的内容。

    如何形成组块

    - 用集中思维Focused Mode来理解一个概念

    我们去封装一些知识点,把他们打包成一个组块的时候,运用的是大脑前额的工作记忆区,它是一个有容量限制的前台工作区域。现代脑科学推翻了以前对人脑能暂时记住七件事情的推断,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脑大部分时候每次只能记住四件事情(4+-1,有时是三件,有时是五件),所以在学习理解新知识,形成知识组块的时候,最好就是集中精力,不要被打扰,也不要进行多线程任务(比如一边学习一边回复别人短信)。

    (图片截自课程网页)

    如上图,课程视频里把集中思维模式和章鱼做了一个类比。大脑前额会像伸出触手一样,从你的大脑其他区域去摸索能帮助你处理和理解当前工作记忆的信息。你也可以把工作记忆区域想象成计算机的内存,是暂时储存信息,运行程序的地方,而后台的永久记忆区就像是硬盘。所以要保持大脑运行顺畅,就要尽可能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做单线程任务,以便有足够的内存去处理当前任务以及从硬盘里提取信息,而要远离诱惑,不被各种弹窗干扰(手机消息提醒,周围人说话等等)。

    如果大家看过Inside Out(大陆译:头脑特工队)这部动画片就可以和这个联系起来。动画片里每个人大脑内的小精灵在前台工作区操作,从他们身后的漂浮城市中提取那些永久记忆库里的水晶球,不同类型的水晶球传送到前台后,里面储存的信息被各自负责的小精灵播放出来,给大脑指示接下来要做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

    (精灵们在主角脑中的操作台,播放由后台输送过来的水晶球)

    (图片来自网络)

    (操作区后面的漂浮城市,里面储存着各种不同的水晶球)

    (图片来自网络)

    (漂浮城市存放着大量的永久记忆,他们都封装在了水晶球里)

    - 用刻意练习来巩固和测验你的理解程度

    刻意练习就是指,哪个组块不牢固你就要多练习那个组块,并且能够通过反馈来纠正错误。而如果总是重复已经掌握的东西,那就叫过度学习。这时候就体现老师和同学的巨大价值了。他们能给你很多反馈,让你不断加强对薄弱组块的认识。同时你在跟别人讨论和解释所学内容的时候,如果有些概念你只能含糊其辞,那就证明你还没有真正掌握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教是最好的学。教也是刻意练习的一个手段。而且,跟最好的老师和最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的深度和成果才会显著。身边找不到好老师和同学?从书里,网络上找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关注他们,加入他们的社群,观察他们的言行。接近优秀的人,你也会变得更优秀。

    能力错觉

    大部分人都会掉进能力幻觉的坑里。有个很有名的调查显示,98%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平均水平。不光是开车,其他领域,大部分人也会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很多参加明星选秀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有天赋,但一旦跟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一比就原形毕露。所以,我们需要时常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拥有某种能力。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同样会产生能力错觉。很多人看书喜欢划很多重点,以为划了重点的地方自己就能记住。学习试做的笔记,即使事后只是简单的扫视一下,就会让很多人确信,嗯,我很用心的做过笔记,它就在我眼前,那它肯定也在我脑子里。但是只要你合上书或者笔记本去回想里面的内容的时候才会发现,根本想不起来。

    课程中说检验自己是否记住了一个概念的方法,就是学完了一个知识点就马上在脑子里回想,而且事后还要在不同的场合回想,以摆脱你在特定环境下才能想起一件事情的依赖。这个对考试特别有帮助。

    而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学习到了另外一个不仅是把知识记住,而且是将它理解,吸收为己有的方法,那就是把原本的概念或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只是单纯地记住了作者或老师传递给你的表面信息,而其内在意义你却没有掌握。每次学到新东西,如果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解释一遍,才是真正的在脑子里产生了有意义的脑回路,这个回路(也就是第一周课里提到的脑神经元)跟你以前储存的信息连接了起来,而且它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加强。

    另外一个理解知识的好办法,就是类比。其实前面的大脑触手,大脑特工队都是用类比去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大脑更容易记住它。

    组块的迁移

    不管学什么,一个理论也好,一项运动也罢,其更高的境界就是把一个专业的东西搬到其他地方去用,从而产生创新性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举一反三更高的层次的是融会贯通。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

    虽然有极个别人在特定条件下,一生只在一个领域做到了第一,但绝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能快速学习新东西并跟已有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型人才。对于大众来说,后者的成功概率要大很多。而且如果只局限于学习和理解一个领域,很容易让人钻进牛角尖里,而导致思维拘谨,无法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可以努力先在一个领域做到完全熟练,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组块库,体会到了深入学习和熟练运用的好处,然后再拓展到其他领域。而这个领域通常就是我们从事的专业。对于普通人,如果不先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去尝试很多其他领域,能不能靠一技之长生存下来不说,其他尝试恐怕都是浅尝辄止,不务正业,无法建立有效的连接。


    最后我转帖一个别人在元学习课程里用拼图的理念去学编程的文章,作为一个实例参考:

    元学习课心得和实践(一)——八小时搞定《JavaScript DOM》

    http://www.jianshu.com/p/385551d15a67

    下一周我们会学习怎样应对拖延症,以及拖延症和记忆的关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如何学习 第二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l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