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日记(三)
2019.02.25
自周五到今天,死磕《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一段。唯有死磕才发现之前写《道德经》眼力是多么差,也是眼睛进步的过程。死磕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能看到上一遍没看见而略过、蒙蔽的细节。习性的欺骗性太强了。随着死磕与练习,一个个问题被看见,一个个确定性建立。眼睛看到,手上功夫慢慢提升。
眼睛能看到什么是由心这面镜子的状态决定。心不够平静、不够敏锐、不够细腻,被太多内容占据,所以眼睛也看不到。心完全空下来,在其中没有任何占据,才能接受新事物。就像一个字中的空白部分才是气韵流动的地方,
坐下来写字,像按了静音键,一切声音和喧嚣渐远, 能量归于平静;渐渐剥开心灵的屏障,整理内心的空间。有了这些空间,才能容纳,吸纳体验未知,美好才能进来,而获得美好的滋养。
《道德经》有很多金句,如专气致柔、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一束明亮的光照进房间,会看见房间漂着的浮尘,为什么原来没有看到,因为缺乏光。当光来临时,尘并不消失不见,就是如实如是的在那个当下。智慧是光、是能量。落实到静坐、写字,戒定慧,专注、定的时间长了,而产生慧。
晚上读赵柏田的《让良知自由》,描绘了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一生,精致的细节,复原其生活和如此丰富的心灵世界。读到一些和最近的感悟很相印的文字。
‘按照致良知的观点来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本真性情的自然流盛,所行不言。…人的性情是靠培养的,要达到潇洒磊落、适得自然的境界,那更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量。诚然这个世界是为物蒙蔽的,但我们还是要凭借意志的力量从中超拔。’
‘我们的心就是一面镜子,有的明亮,有的浑浊,从前的学术,就像以镜照物,只在照上用功,不知镜子一片浑浊,怎么能照?我们老师的学术,是先打磨这面内心的镜子,在磨上用功然后再去照亮这个世界。’
2019.02.28
去做,做了才有优化的可能。最近擦家里地板,不用拖把,防范房间的湿度,也节省了水;最近整理了很多文档,设置、排版、打印,最终优化确定喜欢什么样的设置和排版。珍惜每一次机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一期一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缺憾到更好。就像老师说一个园子里长满了东西,才有可修剪的空间。把所有书家都学一遍,才能选到自己的最爱。跟随老师的秩序学习,比如先学加法,再学减法,先由褚大人习练手上的加法,再在虞世南做减法,变得含蓄有气质、谦让、虚静下来。先提升线条的质量,再有流畅度和连贯性。
经常站桩的时候脑海降临一些事情, 比如某个合同协议的问题, 前几天的心书公众号文章要排版,某个之前遇到的问题瞬间理通了, 也是体验到放松的收获,腾出空间,让大脑来消化和容纳新的信息。
两天前提交了这周的练习作业,收到助教老师的点评,说点画干净,非常舒服,这也是《道德经》第三次交作业以来收到一次肯定的评价了。遵循方法紧跟进度,死磕提升精度又要有节奏,没有舒适区,没有情绪地只是享受一笔一画书写时与自己的时光,与每一个帖好好相处,时刻有惊喜时刻有动力又时刻觉得很有趣,一点点储备古典的审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