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标:
明确动机的含义,并辨析行为取向、人本取向、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对学生动机的解释
解释个人需要如何影响学习动机
描述不同的目标定向及其对动机的影响
讨论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如何影响动机
描述兴趣、好奇心、情绪、焦虑等因素对动机有何作用
解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基本含义
两个能力和知识水平都相似的学生,可能因为动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学业表现。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激发、指向并维持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状态。
每个学生面临着不同的动机障碍,而你需要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并进行教学。
内部动机是指当我们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
我们做一件时强,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高分、避免惩罚、取悦老师或者出于其他与这件事情本身无关的原因,驱动我们的就是外部动机。
二、动机理论的五种基本取向
动机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概念,也具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解释。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要对学生的动机有所了解,就必须深入分析课堂中存在的各种诱因和奖励。
在人本主义看来,所谓的激发动机,就是挖掘人们自身的内在动力——他们对胜任感、自尊、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认知主义看来,每个人都是积极主动、充满好奇并努力解决身边问题的个体。因此,认知主义很重视内部动机。
社会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可以归纳为期望x价值理论。这意味着动机是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个体对达到目标的期望,以及对该目标的价值评估。
动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个体参与的社会实践,人们参与各种活动,以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人际关系。
第二节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指出,人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需要层次,从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到较高层次的求知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理论还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它提醒我们将学生看作一个“人”,其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和智力需要是相互关联的。
二、自我决定理论:胜任、自主和关联的需要
胜任、自主和关联需要的满足也和满意的学习体验密切相关。其中自主需要最为核心,它是指我们依据自身意愿行事的需求。
如果课堂环境能支持学生的自我决定和自主需要,那么学生对学习会更感兴趣和充满好奇、更有胜任感、更有创造性,他们的概念学习、学业成绩、学校出勤率和满意度、课堂参与度、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心理幸福感都会提高,同时他们也需要更愿意去迎接挑战。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事件之所以能改变学生的内部动机,是因为它们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胜任感。
关联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和依恋关系的心理要求。如果教师和家人对孩子的行为保持敏感,并且关心孩子的喜好、健康状况、快乐程度,孩子就会表现出较高的内部动机。
那些与教学关系良好的小学生,在高中表现更好,上大学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缺乏社会关联的人,更经常出现饮食障碍或自杀等各种情绪和躯体问题。
三、需要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学生更愿意参加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能力的活动,而不愿意参加那些总是以失败告终的活动。
第三节目标定向
目标是个体通过努力要完成和达到的结果。目标鼓励人们采取行动,从而减少“现在在哪儿”和“希望在哪儿”之间的差距。
目标设定之所以能够提高成绩,主要有四个理由:
(1)目标能指引我们把注意力保持在手头的任务上,避免分心。
(2)目标能提供努力的方向。
(3)目标能增加坚持性。
(4)当旧的目标失效时,目标能促进新的知识和策略的形成。
一、目标类型和目标定向
目标就是具体的靶子。目标定向是指与学业成就相关的不同类型的目标信念。掌握目标的核心是为了提高能力,为了学习知识,而不在乎表现如何。表现目标的学生关注于把自己的能力展现给别人看,他们很重视考试能够得分,他们很关心自己能否获胜并击败其他同学。研究发现,无论是掌握目标还是表现性目标都能促进学生使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并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回避努力学习者是那些只有当他们不需要付出努力、任务很容易或可以游手好闲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成功。
二、反馈、目标建构和目标认同
设定具体的目标、创设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外,还有三个因素可以提高课堂上目标设定的效率。第一个是反馈。有研究表明,强调进步的反馈是最有效的。另一个因素是目标建构。如果将学习于血色h嗯的内部目标相联系,则学生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加工,且更愿意花时间进行概念性理解。第三个影响因素是目标认同,认同感很重要——只有人们认同这些目标,它们才会对个人表现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三、目标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学生喜欢追求的目标是清晰、具体、合理的,它们往往具有中等挑战性,且在较短实践内能完成。
第四节信念与自我图式
一、知识观:认识论信念
学生持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即认识论信念。
二、能力观
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的特质,是个体无法改变的特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是可控的、是“无尽扩展的技能和知识的总和”,通过努力工作、学习或练习,知识会增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因果与控制观:归因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阐述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解释、判断和辩解如何影响他们的动机这一问题。
研究表明,当学生犯错时,如果教师表现出同情,表扬说“有勇气”,或者主动提供帮助,那么学生更可能将自己的失败原因归于不可控的因素,他们通常归因于自己能力低。
四、自我价值信念
如果人们相信他们生活种大多数事件都是无法控制的,那么他已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掌握定向性学生倾向于重视成就,认为能力时可以增长得,因此他们追求掌握目标以提升自己得技巧和能力。回避失败型学生倾向于持有能力实体观,因此他们设置表现目标。他们缺乏独立于成绩之外得胜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接受失败性学生将自己的所有问题归咎于能力不足。
五、信念与归因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仅仅告诉学生“再努力一点”是没用的,要用事实证据让他们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设置更高的目标不会导致失败,每个人都能进步,能力可以改变。他们需要真实的成功体验。
第五节兴趣、好奇心与情绪
一、激发兴趣
兴趣可以分成个体兴趣和情绪兴趣两类,其中个体兴趣是特质性的,而情境兴趣是状态性的。学习兴趣越大,对学习材料的情感反应越积极,因而学习的坚持性越强,思考越深入,对材料的记忆效果越好,学习成绩越高。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能把学习内容跟学生持久的个体兴趣联系起来,会对学习很有帮助。对于教师而言,最困难的不是抓住学生的兴趣,而是如和保持兴趣。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可以使用计算机、分组学习、猜字谜等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但这些兴趣无法保持,而那些将数学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或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实验教学的策略,则可以长久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好奇心:新异性和复杂性
探究欲是一种天性,婴儿就是通过探究世界进行学习的。
三、情绪与焦虑
教学种,我们尤其要注意一种特定的情绪——与学校学业成就相关的情绪。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并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控制感。帮助学生建构学习兴趣并且展现学习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
作为教师,你要尽可能确保自己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
唤醒包含了胜利反应和心理反应。通常来说,面对简单任务时,唤醒水平偏高的效果比较好;但面对复杂任务时,唤醒水平偏低的效果反而较好。
焦虑既是学业失败的原因,,也是学业失败的后果——学生们会因为焦虑而考试失败,而考试失败会加剧他们的焦虑。
焦虑包含了认知和情绪的成分。研究发现,睡眠质量与焦虑有关,高质量的睡眠能促进积极的唤醒对学习的渴望;相反,低质量的睡眠会导致令人虚弱无力的焦虑和学业成绩下降。
焦虑的学生可能遗漏掉很多有用的信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自身的焦虑上。
教师应帮助高焦虑的学生设定对他们而言更现实的目标,因为这些学生往往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好奇心、兴趣和情绪理论对教师的启示
教师应该尽力让学生保持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匹配的唤醒水平。
第六节学校中的学习动机:TARGET模型
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定义为“学生寻找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培养学习动机方面,教师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班级学习活动种。第二个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相对持久的个体兴趣。第三个目标是引导学生的认知卷入,让他们深入地思考学习内容,即希望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TARGET模型
TARGET模型,该模型认为,教师字以下六个领域的抉择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1)T,即布置的学习任务的特点(2)A,即学习中给予学生的自主权和控制权(3)R,即认可学生成就的方法(4)G,即分组练习(5)E,即评估方式(6)T,即课堂时间。
不同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具有不同的学习价值。
可以将学习任务的价值分四个成分来探讨: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和代价。重要性或达成价值是指完成好这个学习任务的意义,它与个体的需要相关。兴趣或内在价值指个体能从活动本身获得的愉悦感。实用性价值就是说它能帮助我们实现其他短期或长期目标。
证实行任务是指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有某种练习,与学生现在和未来可能在校外遇到的情境相关。
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服务学习,就是应用证实行任务进行教学的很好的例子。
教师必须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项目,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出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活动。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有限制的选择”——设定一些有价值的任务,要求学生从种选择。
如果学生取得个人进步
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或表现出创造力,我们就应该表示认可,而不是只有当他们的成绩比别人好时才能得到认可。当任务需要我们具有学习复杂内容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合作比竞争的效果更好,尤其对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而言。
目标结构时学生与那些跟自己拥有同样学习目标的其他人只见的关系。
教师怎样才能防止学生仅仅关心分数或者对学习“应付了事”呢?最直接的方法是在班上不再强调分数,而是强调学习。
大多数有经验的教师都感到学校学习的任务太多,时间太少。有些高中和初中采用了连课方法,将课堂时间“打包”延长,由教师们合作备课。
高充实度的教室除了拥有积极的氛围、流畅的管理、促进学生自我调节、高效的教学外,还增加了很多挑战性的任务,同时为学生克服挑战提供帮助,综合应用了多种策略。
二、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学生只见存在语言、文化、经济地位、个性、知识和经验上的差异,因此他们的需要、目标、兴趣、情绪和信念也会有所差别。
三、对教师的启示: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要想激发学生的动机,必须满足四个记本条件。第一,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组织性,不会被随时打断或中断。第二,教师应该由耐心和支持性,不会因为学生犯错而责骂他们。第三,学习必须具有合理的挑战性。第四,学习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
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希望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任务本身,而不是放在对失败的担忧上。我们希望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信任。
为了让学生取得真正的进步,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自己建立自信和积极的期望:(1)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开始,以小步调前进。(2)确保学习目标清晰、具体,且有可能很快实现。(3)强调自我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4)让学生明白学习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会因任务不同而不同。(5)示范如何尝试多种方法,最终成功解题。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成就价值,我们必须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需要练习起来。Brophy(1998)提出的激发内部动机的教学策略是:(1)将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2)激发好奇心。(3)使学习任务变得有趣。(4)利用新异性和熟悉性。
教学种可使用非结构化的问题和真实性任务。将学校种学习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种的问题相联系。
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他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与学习任务本身。(1)经常让学生回答问题、完成小作业、展示技能。(2)尽可能让学生创作完整的作品。(3)避免过于强调分数和竞争。(4)降低任务的挑战性,但也不能过度简单。(5)以身作则地示范你的学习动机。(6)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掌握当前材料所需的学习策略。
家庭和社区的合作非常重要,可以采用(1)了解家庭为孩子设定的目标(2)了解学生和家庭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兴趣(3)告诉家长如何追踪学生的进步(4)与家庭配合,树立信心和积极预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