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

《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

作者: 之夏的夏天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00:33 被阅读0次
    《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

          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这是国内首部以校园欺凌为题材的电影,今晚我怀着沉痛压抑的心情看完了,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电影讲述了一名叫易遥的平凡女生因为暗恋人气校草齐铭,惹恼了女校霸唐小米。被唐小米带着人欺辱霸凌,顾森西助易遥对抗霸凌,并且鼓励易遥勇敢做自己,经过两人的努力,易遥终于从自卑的丑小鸭变成了闪闪发光的自信女孩的故事。但电影终归是电影,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电影里编剧给了这位可怜的女生一个看似雨过天晴的美好结局,因为她自带主角光环。但在现实生活中呢?又有多少遭受校园暴力的少男少女被困死在他们的青春里,他们的哭声没人听到,他们伸出去的手没人理睬,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社会的冰山一角,扪心自问,当我们遇到校园暴力事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挺身而出?冷眼旁观?当我们看到校园暴力新闻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手指往上一划默默浏览过?转发?点赞?评论谴责?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校园霸凌一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霸凌一词来源于英文“bullying”,政法大学的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霸凌可以说是一种群体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时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同学,在校园内进行各种形式欺凌的一种青少年犯罪行为。

          我们永远想象不到校园欺凌有多么的可怕,它摧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灵,让他们在走向校园的每一步都犹如走向地狱。近几年,校园欺凌的新闻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是以前没有还是没有被报导出来?

    那究根结底责任在谁?

          一、责任在国家。我国法律在处理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时,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大部分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我还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从立法的角度来说,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因此,由于年龄问题,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暴力却不会受到法律惩罚,这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让他们觉得反正我犯罪了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更有甚者,在自己18岁生日之前,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想法!

        二、责任在家长。“哎呀!算了啦!他还是个孩子!”最近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来很多家长太过溺爱孩子,自己的孩子是个宝,别人的孩子就是根草,对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不健康的成长。二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孩子缺少关爱和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责任在教育。身为一个在一线工作的教育者,我深感责任之重大,行动之艰难,效果之甚微。当一个老师把教育学生这件事情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时,那它就只是一个工作。记得当初我们班有个十四岁了留守女孩辍学,连续一个星期未归,我三次登门拜访,接待的都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她讲客家话,我讲普通话,根本不能交流;我打电话给她在外打工父母,得到的回应是:我们也没办法,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随她去吧;报告学校领导,得到的回应是:这种情况这里跟常见,有告知他们家长就行,以后出事不要找学校就好;找女孩聊天?用爱来感化她?通过循循善诱找出原因用爱挽回失足少女?不是没做过,但我除了她有班级其他学生,还有备课上课,还有培训开课,还有私人事情……我只能安慰自己,你尽力了就好,但,我真的尽力了吗?也许这只是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个小瑕疵,还记得有个老教师安慰我:慢慢你究习惯了。习惯什么?当教育者渐渐习惯,那它就只是一个工作。

          四、责任在社会。当整个社会的足够成熟,人们的思想意识足够高,如果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那那些犯罪是否能够少一点?

            最后,愿所有受害者都能被拯救,施暴者都能被惩罚,旁观者都能站出来,愿所有人的青春,都能被温柔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o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