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
喂喂喂,你在哪里啊?
哎哎哎,我在幼儿园。”
一首非常有旋律且吸引孩子的音乐在耳边响起,这是孩子们最熟悉的歌曲《打电话》。当音乐响起那一刻,孩子们忍不住的跟唱了起来。
这学期我们的主题活动《线条的n种可能》进行到打电话这个环节,刚好这首比较应景的儿歌就从脑海中跳出来了,也想给孩子们一次感受打电话的快乐。可是真正的电话又不能让孩子们长时间玩,那该怎么办?
当老师问到:“你们想不想也来玩这个打电话的游戏?”孩子们异口同声:“想”“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电话,怎么办?”班里几个比较机灵的孩子就说:“要不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吧?”“好办法啊,我们用什么做啊?。”怀子棋:“我们可以用纸杯”有过经验的孩子都听说过纸杯电话,但是究竟怎么制作?大家一起探索起来。老师开始启发:“做这个纸杯电话,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材料?”中和说:“用纸杯和绳子”这几乎是中和最近进步比较大的点儿了,以前回答问题容易回答一部分,或者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现在回答问题比较全面,忍不住想要夸奖一番。
继续我们的探讨,我们还需要怎么做才可以把纸杯电话做成功呢?汤圆说:“需要用牙签扎孔”小宝:“还需要打结”哇,这几乎是全部的制作过程了,在前期积累了打结的经验,所以我不太担心打结问题,现在就担心在使用牙签扎孔环节。如果扎的孔太大,打的结容易被拽出来,太小“电话线”又穿不过去,问题留给孩子们。有的说,我们可以用牙签把绳子一起扎过去,还有的说扎好孔再用牙签在孔里左右晃一下,这样孔的大小和绳子粗细一样就可以了,那就这样办。(打结的地方最好用半个牙签横着挡一下最好)










两个好朋友一起合作,孩子们自由组合,很快分好组,他们就一起动手开始自己的纸杯电话制作过程。
每个人小心翼翼的扎孔,穿绳,一些手指比较灵活的很快就完成了,最后就开始打结,我也没有帮助他们,因为我感觉他们已经学会了这项技能。果不其然,除了两三个男孩子,手部精细动作不太灵活的需要帮助,其他人即使觉得难,也都自己完成,看着他们亲手做好的电话,就请先做好的孩子上台给大家展示,第一组上来的是陶子和添歆,她们小心呵护着电话走到台前,给我们表演打电话的情形。一个人嘴巴对着杯子说,另一个人就放在耳朵上听,两个人的距离又不能太近,他们就小心的往后退,生怕把线扯断。另一边其他孩子也做好了,就开始实验给对方打电话,细心的棋棋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感觉这个杯子和绳子在震动啊?”

是的呢,这也是老师接下来要带你们解决的问题。你们把绳子拉直说话,能感觉到绳子在震动,如果绳子弯曲,再试一下还能听到吗?小朋友们试了试真的听不见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纸杯可以用来打电话,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是什么原理?”
我们说话时声音会在空气中振动,并且通过绷直的电话线很快传到对方耳朵里,如果绳子弯曲了,震动就减弱甚至没有了,这样很难把声音传给对方了。他们似乎明白了,又开始和小伙伴尝试两种方式的电话联系,收获的也是不一样的结果。



他们在区域里玩了好久,不过两个人一部电话,选区域的时候,一个人想玩,可是他的好朋友这会正在选其他的玩具,就没有好朋友了,这个孩子也玩不成。但是放在学校他们又保管不妥当,还是让带回家去玩吧,于是乎,让纸杯电话被小主人认领回去吧。
老师在这件事上也犯难了:“如果把电话分成两半,一人带走一个,那电话就不完整了,如果让一个人带走,另一个人也可能会伤心”。“还是你们自己商量吧!”
往往最难的问题抛给孩子却能收获不一样的答案。孩子们商量完我听到了这样的答案——桃桃说:“老师,汤圆比较小,我把电话让给他带回家吧!”
——蜜蜜说:“我的给阳阳吧,我会做了,回家我再做一个。”
面对毛豆和景一墨的电话该给谁。草莓说:“墨墨比较小,给墨墨吧?”,我问:“毛豆你同意吗?”“老师,我不同意!”,我又问:“墨墨你怎么看?”看到墨墨有点迟疑,我说:“你想给谁?”旁边的人一直在说:“给墨墨吧,他小”,我说让墨墨自己决定。最后我又把问题抛给墨墨:“墨墨,你想好没,是你要,还是给毛豆?”墨墨说:“给毛豆吧,蜜蜜说她再给我做一个。”
冰冰和赫萱,历经几番商量未果,怎么办,都想要。最后我又给他们一次机会,你们想好谁来做电话的小主人?冰冰还是坚持地说:“我想要,我家里没有纸杯”,赫萱听完说:“那给冰冰吧,我家里有纸杯”,“那你家里有线没?”我接着问,“家里也有线”。
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因为这个电话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孩童之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让我们无法预料,惊喜而又普通,大爱而又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