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8-03 《哪吒》观后感

2019-08-03 《哪吒》观后感

作者: 莉莉2018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5:23 被阅读0次

    画面细腻,特效无槽点,配乐渲染到位。故事结构完整,推陈出新,自圆其说;人物构建丰满有特点,立体感强。总体很有感染力,看完电影我用了两张纸巾。嗯,是部好电影,老少咸宜,几乎让我忘了这是部动画片。理性归纳一下,影片让我想到的:

    1.价值观。影片表达了普世的、主流的价值观:你是谁,取决于你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所以最后哪吒喊出了那一句:是魔是仙,取决于我自己的选择。这种价值观在近年来的西方大片中也很常见,比如蜘蛛侠,比如指环王,比如星球大战,主人公往往带着原有的平凡甚至黑暗的原罪降生,要在在正义和邪恶的迷茫关头做出善与恶的抉择,他们大都都选择了善,从而选择了希望。人性本来就是善恶并存,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即使影片中哪吒(魔丸)是分离出来代表“恶”的一方,最终也有选择权。这与其说是一种事实,不如说是人对于自由意志和人之为人的意义的坚守。如果没有这样的价值观,我们会陷入虚无和绝望。

    2.思维模式。很好地诠释了“归因谬误”这种常见的思维误区。所谓归因谬误,就是我们在判断他人做出某种行为和选择时,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他的人性本质决定的,我们通常会评价道:这个人怎么做出这样的事,真是个坏人!但在判断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时(一般是坏事),通常会为自己辩护,认为是情势所迫,诸如“我实在是没有选择,只能如此”。影片中,人们认为哪吒是魔丸转世,本性是坏的,但最后哪吒拯救了钱塘关的百姓;而敖丙是灵珠转世,本性是善的,但背负着龙族的复仇,也会做出毁灭苍生的举动。其实,我们人类在做出行为时,受情景因素影响非常大。《乌合之众》和《平庸之恶》讲的就是人类群体的无意识,在群体恶的环境中做出恶的行为的可能性非常高。

    3.心理学启发。比如个人成长和原生家庭。哪吒本性本为魔,魔的力量是无拘束的、反叛的、狂暴的、具有破坏力的,但没有因此被父母亲抛弃和消灭,反而得到了父母亲全身心的爱、包容,甚至是牺牲(父亲愿意牺牲自己为哪吒挡天雷),这种如阳光般的爱是转化哪吒魔性的重要源泉,使得哪吒能够驾驭和驯服本性中的魔性。魔性就像是孩子青春期反叛的强烈能量,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弑父情节”,必须杀死心理上意像上的“父亲”,才能独立成为成人。这时候需要父母深深的理解和包容,这种理解和包容的力量最终会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成熟地驾驭自己内在的心理力量,平衡与外界的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8-03 《哪吒》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ny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