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越是求快,就越是焦虑。越是焦虑,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根本含义。
深有同感。最近,总觉得自己办事效率低,要做的事太多,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天墨迹墨迹,最后只完成了一两件,剩下的只能推到明天,一周七天,推来推去,感觉很不爽,急需寻求一个高效、快乐而平和的状态。
于是,找来几本书看,试图从书中寻求答案。看完发现,有些地方,还真记录下来,逐个击破。
比如,总是会犯以下几个毛病:
1、做事总是来不及分主次轻重,来什么做什么,把自己当成除草机,所过之处一片平坦,看起来好像都处理得不错,实际上把精力平摊,按部就班,工作效率很低,干到哪儿是哪儿,突破性差。
2、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抵触心理强烈,有与其理论辩解的冲动,但又不想浪费时间,最后就是干脆不理,这样的心态很不好。
3、求同存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在一个项目的合作中,对于别人的异,不知道报什么态度,觉得跟自己无关,时间长了,统统忘记,这样也不利于个人成长。
以上毛病,也许你也有,也许你没有,如果没有那恭喜你,如果有,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高效能人士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要事第一
一定要把事情分出轻重主次,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不要平摊精力。关注最重要的事,次要的事次要的时间做,或者找别人做,不要让自己陷入成堆的琐事、紧迫的事中。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走过很多弯路之后,才明白,什么是重要的、紧急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思考好,什么宝贵的时间内,该做什么重要的事儿。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提出一个时间管理的方法:时间“四象限”法,重要不重要是横轴,紧急不紧急是竖轴。其实,高效能人士特别的一点在于,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了重要但是不紧急上,即第二象限事务,因为一旦开始把这类事务安排好了,它们就没可能发展成重要又紧急的事儿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自己的第二象限事务,且知且行,一样能事半功倍。
第二,双赢思维
世上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立场,要抱着开放的姿态,自己也才能更好地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在交流时,一旦遇到冲突就逃避,所谓的“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匮乏心态,总是不想理解对方,总是想先讲述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经验或者动机,这就是太自我,不利于对事情做出客观的判断。
双赢思维,首先要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到底在想什么,先知彼,才能做到真正深入的沟通。这个过程其实需要同理心,在这个基础之上,再争取别人的理解,才是一个沟通的闭环,才是双赢思维。
理解别人,需要的是体谅,而争取别人理解,需要的是勇气。
第三,统合综效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书里,提出统合综效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是怎么具体执行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你跟对方的合作中,讨论合作方案时,其实,最终最完美的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第三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是建立在尊重双方的异的基础上,对于异,保持尊重、赞赏甚至庆幸彼此之间差异的存在,因为,正是这个差异,才让你们彼此有进步的空间,有创造性的合作,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所以啊,不要一味排斥别人的异,那很可能就是你们碰撞出火花的源头。
第四,积极主动
这个词说出来好像没什么特别,但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我们往往最容易忽略它。
在我看来,积极主动的核心就是,要把自己当成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抱着不用负责、或者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总觉得自己被别人、被过去拖累了。
典型形象就是《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那句“我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就不应该嫁过来,如果我不嫁过来我的夫君也不会死,如果我的夫君不死,我也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的地方,如果我不沦落到这个伤心的地方,怎么会遇到你们这些令我伤心的人……”
积极主动的人,最清楚的就是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们很少会受情绪影响,哪怕是最坏的结果,也是在听到后的下一秒,立马就想:如果改进才能优化?他们有着稳定的原则和价值观,具备的是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固定型思维。
以上,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了书里有代表性的几点来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抽出时间去详细读下。
习惯这个东西,不是说说就有的,它需要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就像地球的万有引力,有了它,人类生活才会有条理和秩序。所以,改变习惯的过程又是痛苦的,但如果你想进步,有更高的目标,那就必须改变,面向未来,牺牲当下,加油吧,皮卡丘们!
高效做事,享受生活。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只要发现了哪怕一个好方法对你有帮助,不要犹豫,实践起来吧!
————
我是【妖妖的微笑】
一个热爱读书、写作、旅行的女子,更多故事分享,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