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非遗二字,立马肃然起敬,容易将其等同于博物馆的文物,高大上又遥不可及。
其实我们日常用的、穿的、吃的、欣赏的很多东西,可能都融入了非遗的技艺。比如龙舟赛,婺源徽剧、抚州采茶戏、景德镇陶瓷、万载花炮、文港毛笔、西山万寿宫庙会、傩舞等。
所以关心非遗,既是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关心我们自己温暖幸福的小日子。
那什么是非遗?
必须要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之一,才能称之为非遗。
第一个核心要素叫作世代相传。认定非遗有个重要标准,那就是要由父子、父女、母子、母女或者师徒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要超过一百年,并且要求谱系非常清楚、明确。
第二个核心要素叫作文化认同。必须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让人们更加凝聚,更加团结。
所以非遗的内容很广泛,有传统手工艺,比如剪纸、篆刻、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等,也有昆曲、古琴之类的表演艺术和端午这样的节庆活动,甚至还包括二十四节气这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为什么要申遗呢?
申遗申的只是遗产保护,入选可以多获得一些关注度,还可以得到相关基金,援助保护工作的开展。申遗的核心不是搞垄断,而是做好保护。
如何帮助非遗传承?
因为当下的生活大环境和非遗产生之初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如果不做好链接、升级,二次挖掘非遗的价值,这些优秀的非遗很可能会被时代遗忘。
非遗的传承绝不是供奉起来瞻仰,而是要让非遗能在当代人的生活当中焕发活力,并且能够一直延续到未来。
《大美中国:非遗保护创意创新案例集》一书中提到了非遗传承助力计划。核心是助力非遗走入现代生活。怎么助力呢?不是给钱,那是捐赠模式,而是采用赋能模式,也就是给力。
助力的第一步,是帮助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了解到自己的独特性。
助力的第二步,就是搭建桥梁,积极搭建、连接各种社会资源的平台,帮助非遗传承人设计并且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品。
有一个词叫怀才不遇,一门手艺、一个特长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就在这个“遇”字,所以仅仅在提升手艺、磨砺才能上下功夫,还不够。还要思考,如何把一门手艺、一项才能嵌入到当下的社会需求里,只有和时代正面遭遇,才华的价值才能够显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