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喜欢读书,也爱读书。但是,我的读书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线性阅读法,逐字逐句,一行一行地看;还喜欢拿支笔、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做笔记,这于我而言,才是读书。书予我,有种神圣的感觉。可是这套读书方法不仅仅效率低,往往是读着读着,我就到了“云深不知处”的深山中了。
我一直也在寻求有效的读书方法,看了很多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可是还是会遇到困难,如阅读速度慢,看书看不下去(非虚构类书籍),看完记不住(就算用笔写下来,效率低;暂时记住了,也会忘记),记住了表达不出来,又或者表达出来逻辑混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我学习了张凯老师的《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的课程。
张凯老师的工作是读书,要求的是提炼、抓取、总结和口语化写作的能力,不仅要会读书,而且要读得又快又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还不能漏掉书本中任何有价值的地方。
而“快速阅读”这套阅读方法,可以让张凯老师在平均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三四十万字的书。
我学习了张凯老师的《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的课程后,提炼出我的以下几点学习笔记,与您分享:
| 快速阅读的好处
1.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2.从经济的角度,尽可能降低时间成本,快速找到一本书的最大价值点, 收益最大化。
3.快速阅读会很有效地提高你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 我们能学到什么
1.重新定义阅读:快速阅读是个只要掌握方法就很快能学会的技能。
2.合理的三个阅读姿态
3.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如何把阅读能力变成一项专业技能
*评测:正式进入阅读之前,如何认识一本书(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如何选择对的书。
*速读:快速阅读一本书的通用方法和技巧。
*精读:如何精读一本书并且有效消化吸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知识资产”。
1. 摆正阅读的三个心态
提升阅读速度和效率,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心态的调整也是重要的环节。
第一,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
第二,有的书只需要你速读。世界那么大,好书那么多,不要被不值得的书占用过多时间。
第三,即便是你要精读一本书,也要先速读一遍。
| 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
我们不用跪在书的面前,而是应该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像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觉得好的地方,收下,装到自己的身体里,把他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觉得不好的,果断扔掉,不用对着一本书死磕。
|有的书只需要你速读。
世界那么大,好书那么多,不要被不值得的书占用过多时间。
| 速读也是精读前的一个环节
即便你遇到一本好书,还是需要先快速浏览一遍。
快速浏览的必要性:
* 快速浏览一遍可以帮你建立一个地图,能降低你理解这本书的难度。
* 更重要的是,快速浏览一遍能激发出你的问题和好奇心。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去书里找答案,那当然就是不同的效率。
快速阅读的原理是什么?
一本书是可以像看电影一样快进看完的,就像以前阅读是撒网捕鱼,现在会速读的人是用鱼枪,一次就瞄一条,但是瞄的那条一定是最大的。
快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用来去读非虚构作品。
2.|阅读三步法:评测、速读和精读
一本新书最有效的方式是读三遍。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步:评测和预判。看什么?看主题,看口碑,确定是不是要读。从一本书的价值角度,视野要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
第二步:速读。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这是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走的就离书近了一些。
第三步:精读。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最后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进入书中,从小处着手来阅读。
听起来是要读三遍,好像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其实这样会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1)第一步:评测和预判。评测是为阅读蓄力。
怎样快速预判一本书的价值,这本书是否值得去看呢?包含两个层面,这本书本身是不是有价值,或者说这本书是不是适合你。
这里提供一套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看的办法。
首先,看主题。一般来说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封面介绍,序言部分就能获得基本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序言部分通常会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做一个综述,把你看完能得到的收获写进去,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好的帮你了解这本书。
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宣传文案会包括作者的信息,背景,是不是这个领域里资深研究者,作者是否靠谱。跟着好作者选书也是一种挑书的好办法,你读了一本书觉得很好,那么这位作者的其它书,或者这位作者推荐的书,你也可以拿来看看。
序言和宣传文案可能有过度吹捧的嫌疑。
其次,看目录。通过目录,可以直观地看到作者要讨论的内容和结构。它就像你穿过一片丛林时不能丢掉的地图。
最后,看评论。要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各种信息,你要特别注意那些给出知识增量的书评。
总的来说,这种绕着书看的动作是读书的第一个环节,他能从根源上帮你节省时间,避免你花很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书上。
(2)第二步:速读。速读就是找关键信息。
要怎么读呢,方法是用快进的方式看一遍。这个过程我们就要用到速读技巧了。
速读技巧
| 用视觉输入代替线性输入
该怎么办呢,先浏览一遍,目的迅速了解一本书的主题和框架,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搞清楚重点在哪里。这就要求你要强制性的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看一段文字像看一幅画,一眼瞄过去能很快找到这幅图的特征,就能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东西。可能你不知道里面的细节,就像你去超市逛了一圈,让你想零食的种类你可能想不起来,但是零食区在哪你肯定知道。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所谓的快速阅读,就是指快速地找出一段话的关键信息,抓的快、准、稳,直接跳过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辅助信息。
| 以语意单元推进阅读
关键词:“语意单元推进法”:什么是语意单元推进法呢?就是好几段话共同构成了一个意思。
如何理解语意单元?
-
我们在写非虚构类的文章时,先列个大纲,一个大纲包含很多条想要说的事和想要表达的观点,每一件想说的事,每一个想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就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
-
有时候一段话就构成一个语意单元,有时候十几页构成了一个语意单元,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以这个为单位进行快速地推进,而不要一开始就陷入到细节中去。
拿逛超市来举例,超市里分为很多个区域,卖电器的,卖零食的,卖化妆品的,卖生鲜的,你第一次逛的时候就是把这个区域分清楚就好。 按区域分时,每个区域就是一个语义单元。
或者拿个书中经常遇到的例子,比如,一个故事一开始作者总要烘托一下气氛,引出他想要说的观点,要说说自己是怎么发现这个事情的,他做了哪些工作,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总之最后的目的就是要烘托他发现的这个道理很重要。那这些所有烘托气氛的描述就是一个语意单元。
文本写作有一个特点,作者一般缺乏明确的对象感,他会自顾自地表达,语言不免会冗余和啰嗦,你要学会化繁为简,把这些辅助的信息都拨开,按照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意思为单位快速推进。
怎么找语意单元?
第一点,注意那些关键词的位置。
比如一段话的第一句话或是最后一句话,大多数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放在第一句。
注意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比如“但是”、“然而”、“不过”等等,这些词的后面经常会跟着一段话的中心句。
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对名词和动词要格外的敏感,因为把这些词抓住了,一个中心句的主语和谓语经常就能一把
至于小标题,作者重点标出的黑体字等,也是重点要看的地方。
第二点,一边快速阅读这些重点部分,一边在脑海中勾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证明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在看的过程中脑海中要同时有两个声音在运作,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你的,这些问题要一直问,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杂乱无章的细节论述里去了。
在构思的时候,如果你总是跑偏,总是下意识的把速度放慢,可以做点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在草稿上画上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把关键信息记下来,不要求整洁和漂亮,能把你读到的框架顺下来就好,这个动作也能避免你掉到作者设置的细节论述中去。
如果你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书。
两三个小时,可以让你清晰本书的大脉络:主要讲了啥,布局、重点、省略,每一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最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在这一遍快速阅读的时候都可以解决掉。
这个过程就像你坐着直升机飞过一片丛林,看过去之后,大的地貌特征你已经清楚了,手里有了一张地图,以后再走起来就方便多了。
| 通过概念找重点
特别注意寻找这三类重点:
第一类是,你不认识的新概念。
方法论也可以划分到新概念里,比如快速阅读的技巧,你以前不会,那快速阅读对你来说也属于新概念。
第二类是,你不够重视的旧概念。
作者把一个你认识的概念的重要性提升了一个高度。之前你可能经常遇见这个概念,但是没有重视,重视起来后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第三类是等待替换的概念。就是作者试图用自己的论证来说服你,让你了解自己以前的观念是错的,是具有片面性的,是可以重新解释的。
听完上面的三类你可能发现,这其实就是个概念游戏——在脑海中建立新概念或是把已有的概念舍弃,把已有的概念左右摇晃让它变得不那么坚固,上下摆放来重新确定它的重要性,从四面八方的角度来给出一个全新的解释。
接下来干嘛呢,把书放一边去,干点别的事情,让大脑休息一会,自动过滤不重要的信息。
(3)第三步:速读:能输出才是有效精读
这时候停下来,做个选择,选择是不是要进行第三遍的精读。很多书都没有精读的必要,第一遍和第二遍浏览完就可以过了。
| 建立目标感: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
要假设待会就要给别人讲讲这本书里写了些啥,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启发的,哪些东西特别有意思。这样带有目的阅读就是有效阅读
什么是有效阅读?能记住、能输出,因为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东西才真正变成你的东西。
有效阅读大致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理解和互动。第二个是把内容记住和输出。
| 理解和互动
怎样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互动。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完你认为好的部分之后,做笔记,写感想。
轻微的互动:比如读完一段话后,你单纯地觉得“好”,这个“好”就是感想。只要有这个感受就行了,这很重要,这说明你和这段信息做了一次轻微的互动,说明你对这段信息有感觉了。什么是有感觉?读完一段特别有价值的话后,感觉是好像泡在热水里,身体一下子被填满和包住,这时候是不想继续往下读的,就想放下书来琢磨一会。
深一点互动是:你可以写写这段信息哪里好,哪里引发你的兴趣了。
| 记住和输出
输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写作,一种是口语表达。
写作要求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强一点,逻辑思维能力高一点。而口语表达要求故事性、画面感高一点。这两种输出能力要练好都不容易,不过好在只要持续锻炼,就会有立竿见影的长进。
总结
从如何选书到快速阅读、有效阅读的全部过程,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遍,绕着书去看。看介绍、看评价,视野要放大,离书的距离要远一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直观的对一本书的主题和价值作出一个初步的整体性判断。
第二遍,从内部的整体结构来看,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这时候走的就离书近了一些,这就要用到快速阅读的技巧了。
第三遍,进入到书中,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仔细琢磨,和它互动,最后把感想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说的有效阅读,长期的做这样的积累,你会对信息越来越敏感。
最后再强调一遍,快速阅读,并不是让你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博览群书,它是读书的一个环节,是你对一本书作出价值判断和寻找要点的必要步骤,而且,快速阅读和有效的精读是不冲突的,它是精读前的一个步骤。掌握了这套方法,它在以后带给你的效益是超乎想象的。
金句:
阅读大多数非虚构类书籍时,需要很强的主动性,需要耗费大量脑力和能量。所以我们不应该把阅读的时间拖得过长。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消费一本书,成本不仅仅是买书花掉的钱,花掉的时间才是最昂贵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所以,想要收益最大化,就应该尽可能降低时间成本,快速找到一本书的最大价值点。
读书很重要,它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你就没有办法超越时间和空间地和一些牛人进行社交,这是很大的一笔损失。
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往往就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有了一个问题,那这本书里的内容就成了你了解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资料,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找更加全面的答案。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阅读的最好方式。书本也是你可以去利用的资料,带着问题去查书,用查到的知识,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
阅读,它分为阅和读,这是两个动作。阅对应的动作是看,读对应的动作是听。如果你能把这两部分分开,你的阅读速度就能起来了。
阅和读有很大的区别。看是视觉输入,就像你看一幅画一样,你不会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按着顺序来看,你一眼瞄过去就能知道这是幅肖像画还是风景画。读呢,读是听觉输入,听觉输入是线性输入。
要保持以语意为单位的推进并不是一种阅读的自然状态,一开始并不容易,但是,这个技能只要下点功夫都能掌握。
在快速浏览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观点的论证过程非常长,作者绕了四五十页才开始说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看到后面你基本上就已经忘了当初那个问题是啥了,这时候你需要经常的跳回去看看作者最初的写作目的。浏览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回翻,不一定就是按照顺序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看也经常会帮你理清思路,因为作者一般都会把总结性的段落放在最后。
在快速浏览的时候你可能遇到了一些难点,快速浏览的时候完全看不懂,这时候很多人就容易停下来开始死磕,其实不用。遇到这种情况先把难点放一放,继续往下推进,说不定从后面的解释中你一下就明白前面那段话的意思了。实在不行,那就等到下个阶段,精读的时候再重点攻克。
通过概念找重点:什么算重点呢?例子算重点吗?不算,因为例子通常是为论点服务的。那论点算重点吗?也不一定,因为作者的论点很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很多人习惯只要看到作者列出个123就开始划线,觉得那就是重点,其实那是作者的逻辑,你不需要按照作者的逻辑走,要按照自己的逻辑走,迅速把握一本书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些知识点。
新概念:我们从小到大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这些新概念来成长的,从小时候学习身边的玩具叫什么名字,到现在学习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人工智能。你只要朝某个陌生的领域望一眼,一定会有一堆概念等着你弄明白。这些对你来说的新概念都属于重点,所以对这类信息你应该比较敏感。不过有些概念通常是换了一个包装而已,如果你有点经验,通常可以一眼就辨识出来,不一定作者给出的新词你就要用,你能用自己熟悉的东西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当然更好。
概念连接:不管是一本书的知识体系,还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都可以通过概念连接起来,我们认知的优化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这种概念的更新、替换完成的。
如何正确参考书评?书评分两种,一种是没有价值的,一种是有价值的。没价值的是啥样的呢?就是单纯的给出判断,这本书很好,很好,就不说哪里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评论说这本书很烂,但就是不说哪里烂。那什么是有价值的呢?就是会提供关于这本书的额外信息,能把这本书还原到它本来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给出哪里好或是哪里不好的论证。
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以过去的人类活动为基础,通过记载和解释来呈现。它不是一场文化巡游或一堆事实数据,而是把一切生活形式与方式、曾经并行或重叠的种种文化,照射进我们的‘现代灵魂’。
素材库:把自己平时觉得有价值的文章、有价值的段落标记出来,和它互动,记一些想法,然后定期整理它们,这就是你的素材库。
要锻炼自己的输出能力,要学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难的一件事就是写稿: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
写稿的作用:
把你知道的呈现出来,
帮助你思考
写作,它会启动你大脑的第二系统,第二系统就是所谓的慢思考,你是有意识地、有逻辑地在调动大脑中的资源,这时候你的想法自然会更深,输出的东西自然会更有料,这就是写稿带来的好处。
以教为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
写稿:
写稿是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所以在第一遍写稿的时候,你要有意识的让自己先做出一个很烂的东西出来。
等到第一遍完成了,大脑中评价的声音就可以开启,可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稿子,进行修改和补充。好的稿子都是改出来的。这个过程也是提升你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过程。等多修改几遍后,再回头一看,你会发现也没那么烂,挺好的,是值得和别人分享的。这个过程不断重复,你的输出能力会越来越强。
口语表达:在写好稿件的基础上,给自己的稿件设置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视觉化地表现出来。比如你可以把关键词都整理出来,然后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一个形象化的东西,这样你就不容易忘了。更加保险一点的方式,你可以把关键词都写在卡片上,或是用幻灯片辅助,照着这些关键词说。
如果你能持续地做笔记,那你会发现自己会对信息变得很敏感,什么样的信息你似乎都会本能的来一次互动。这其实就是你积累的结果。输入的多了,输出自然就多了。
2018年3月28日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