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最近新出了个催婚广告,和当年百合网的逼婚广告一样,立刻就在网上炸了锅。
“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别叫我妈。”宜家大概觉得这么气势汹汹一句话,加上个拍桌子的动作,才足够展示中国家长的面貌。完全没考虑到,那一拍桌子惊起的,不是共鸣,而是无数作为购买主力的年轻人的愤怒。
催婚逼婚这事儿虽然是由来已久了,但在社会上造成这么大的对立与冲击倒也是这几年才有的。毕竟,恨嫁流的死死死团依然是网上最大组织之一。但越来越多的人,一边坚持情侣死死死,一边却义无反顾加入了反逼婚的潮流。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就想找个我喜欢的、我看得上的对象儿,找不到我就先等着,先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这怎么就成不敬不孝的大罪了呢?
这种宜家广告里展示出的,其实就是社会上相当比例的“不婚乃原罪”的家长,太写实了。对着家里人,愤怒无处宣泄,可是对着不知死活的企业广告,愤怒就全都爆发了:
”这不是为我好,这是逼我死。“
逼人结婚又不是高考逼我学习,那是真的为我前途考虑。现在你逼着我跟一个我不欣赏、不喜欢、也看不到未来的人处对象,这哪里是好事了?
实际上基本上不会有人真的觉得“找个人一起过一辈子”是一件坏事,但很多时候家长就能好心做坏事,把事情变得格外复杂:一边打着“我这还不是为你好”的感情牌,一边偷偷安排了个相亲,也不提前通知(因为知道子女八成会拒绝),直接相亲当天把话一甩,“你今天不去就xxx(各种威胁手段)”。
一件事,是坦坦白白让我去做,还是连蒙带骗逼着、威胁着我去做,这能是一样的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很难意识到的:你觉得的好,和我想要的,是不一样的。
家长最爱说的话,“人对你好就行了”,可是”对我好“这是多么大一个命题。哪怕接受了相亲出去约了几次,可那几次浑身的别扭,内心里的痛苦和挣扎,这样的心情下,真感觉不到“对你好”,只觉得“放过我吧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好”。
网上也有一些声音把这事儿和男女平等、女性歧视扯到一起了。我不同意。逼婚可能是中国男女最平等的一件事。顶多就是逼婚的时间会不一样,对女性会有更多的年龄歧视,可到头来,谁也逃不掉。逼婚,是把“辈分”当至高无上的权利去不讲道理地压制其他人的思想、其他人的意志。也许的确,传统文化浸淫下的我们很难反对这种强权,也许我们最后也会屈服。可是你们失去的,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如果一定要扯女权,那也应该这么扯,我想找什么样的老公,我想上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都能凭自己的本事,而不是先看我已婚未婚,是否有孕。
撑女权反歧视, 第一步应该先走好家庭这一关。
其实相亲成功结婚的人也相当多了,婚后也未必不幸福。可相亲这件事,最让人沮丧的地方就在于,它目的性太强了。我们是在找人生伴侣,不是房子租不起了急着找一个室友,更不是在为40年后的“等你老了谁来照顾你”交养老基金。我们是要为了自己的幸福结婚,而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安全感结婚。
“这是你的终身大事。”这是电视里现实里家长都最爱说的一句话。可后面半句他们都不愿意说了,“怎么能这么草率呢?”
说到底,草率不草率,他们不在乎。“我闺女嫁出去了,我儿子娶媳妇儿了,我抱孙子了。”这就是他们年代里的炫富,我们的人生伴侣,我们生养的孩子,就是他们的爱马仕,他们的兰博基尼。有了,就高人一头,没有,你买得起爱马仕和兰博基尼,他们一样抬不起头。
可是逼死了我,你就不丢脸面了吗?
逼婚问题,在中国传统环境下确实是个死局。可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解决可能性:
- 合理的沟通。
哪怕家长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你也得像渣男一样冷静地站在一边,把你心里的话老老实实地讲出来。横竖都是要伤害他们的,他们早就举着斧子了,你倒不如也把刀亮明白,大家真要刀剑相对,你不应该、他们也不会希望你去做那个血肉横飞的牺牲者。不好意思讲的,把这篇文章直接发给他们看吧。 -
一定要独立。
我指的不只是经济独立,而是全方位的独立,最简单的说,离开家长,搬出去住。不能把自己全部的生活暴露在家长眼皮之下。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已经是弱势的一方,如果不想早早地缴械投降,那么就一定要保住自己生活的隐私。还有自己的隐私,才有翻身制胜的可能。 - 心要“狠”。
不要被“孝”一个字绑住了自己。不要忘了,孝,这就是父母唯一的武器,可这不是核武器,这只是个打着感情牌的纸老虎。你过得好,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唠叨再唠叨,也不过是这个初衷走串了味。既然是串了味,该挂的电话就要去挂,该关的门就要关。别怕“下一次算总帐”,他们算总帐,你也得拿出你的账单。家长不是完美的,你无需把他们当作脆弱的玉石神佛。他们犯了错,指出错误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逃避这个责任,并不是孝顺。哪怕真的投胎当了王八蛋的子女,你嫁给了个家暴你的龟孙子,父母也不许你离婚,你这也不叫孝,你这叫蠢。
宜家这广告蠢,所有人都敢骂,可是别忘了,你自己的怯懦也是推波助澜的元凶。逼婚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更不是应该推波助澜的正能量。骂完宜家,更应该给自己鼓个气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