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师已经60岁了,但他一直想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修了书院,还想修养老院,以及一些他认为值得修的东西。尽管有很多人劝他,但他一直心存大愿,始终不想放弃。
这跟乡愿有很大地不同,雪师一直把自己的家乡当母亲一样热爱。他在直播中,讲述自己望着母亲孤零零的坟头,总想着为她做些什么,为家乡做些什么。那种赤子之心,让人触到了灵魂深处的爱与信仰。
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不同层次的依恋,不论它有多穷有多不好,它始终占据着灵魂的一角,让人无端起乡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曾经让多少离乡游子涕泪交加啊。
然,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家乡”已经陌生化了,他们就像是随着父母四处迁徙的候鸟,一个地方没有住安稳,就又换一个地方。
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雪师离开家乡后,在广东樟木头、山东临沂等地建设了自己的第二第三故乡,但他依旧眷恋着自己的出生地——甘肃武威。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心心念念要回去的地方,他也想那里的人们善文化的熏染下变得越来越好。
大善铸心时,心没有任何条件,只关注行为是不是落实到了位。哪怕有的农民,把心中的豺狗子放出来咬人,雪师依旧能用大爱包容一切。这就是修行的境界,做而不执着,然后事事皆有圆满的可能。
一切相上的执着,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的。雪师洞悉了它,就抓住了当下。他总在跟时间赛跑,尽力做一些利众的事。哪怕逆行菩萨,也在帮忙自己成事。
所以雪师说他很感恩生活,生活给了他各种各样的灵感。他一启用妙观察智,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就在他笔下流淌。在《爱不落下》里,他用书信告诉丫头,他建设书院中的种种悲欢与喜乐,让人升起无限向往。
雪师的家乡储存着老顺夫妻的日常与命运,兰兰和莹儿的精神,花儿与灵官的无限可能,也有猛子与白福的不堪……他们留下的心灵元素,丰饶又动人,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雪师让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道起作用,也许不会再有英雄含恨:凉州活该受穷。
如今,有很多人看穿了家乡贫穷的本质,不得不携妻带儿背井离乡。看着一个个逐渐败落的村庄,雪师很痛心,但他知道这是必然趋势,他只能尽力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
今年四月份,笔者同朋友驱车从云县到孝县,沿路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空空如也的村落,很是萧瑟。说句实话,连坟头都比村里的活人多。我们一边叹息,一边回忆小时候的种种美好,如坠梦里。
但,国家依旧在大力建设美丽乡村,许多半工半废的工程,似乎在述说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世的流转。熟悉《乡土中国》的朋友,也许会对自己的灵魂ID有一番重建。
家乡啊家乡,你要经历多少沧桑变化,才可以让人的灵魂回家。
其实,雪师每天都在过《瓦尔登湖》的生活。他一个人超越了,还想带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超越,让家乡成为永久的精神依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