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克齐《至正直记》,读到“元章画梅”一节,虽寥寥数语,却是难得的珍贵史料。引文如下:
会稽王元章尝谓:“暑月着衣畏汗湿,则用细生苎布,以薄金漆水刷过,干而后着,则便且凉也。”元章名冕,善画梅。
这则笔记有点文不对题,取题“元章画梅”,实则写了王冕如何自制夏布衣服。孔克齐肯定见到了王冕,还从王冕那里学了自制夏布衣服这一招,并不惜笔墨将这一桩事情记录了下来。
王冕对孔克齐是这样介绍他的夏布衣服的:
“夏天穿衣服,最担心的莫过于身上的汗水把衣服弄湿。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选用细密的苎麻布做衣服,然后在衣服上涂刷一层薄金漆,等漆水干燥后再穿上衣服,那感觉就舒服多了,既轻便,还凉快。”
苎麻布通常被称为夏布。王冕夏天穿着的夏布衣服,即使放到现在,仍然不失为一种流行与时尚,故可称之为服装史上的一大发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7146807/1b083240a0155a6a.jpg)
苎麻布是土布,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从种麻,浸麻,剥麻,漂洗,绩麻,成线,绞团,梳麻,上桨,到纺织等,由12道手工工序组成,因此无法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必须依赖手工制作。苎麻布面料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纤维强力大而延伸度小,它的强力比棉花大七八倍;二是不易受霉菌腐蚀和虫蛀;三是轻盈,苎麻布与同容积的棉布相比较,苎麻布轻百分之二十;四是透气凉爽,主要是由于其纤维构造中的空隙大,透气性好,传热快,吸水多而且散湿效率快,所以穿苎麻布具有凉爽感。所以至今,苎麻布仍是世界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被世界誉为“中国草,中国宝”。
细细琢磨王冕的那一番话语,如果要做到夏布衣服“便且凉”,还需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细”字,即选用细的生苎布,这是就苎麻线的粗细而言。苎麻线肯定是越细越好,越细衣服便越薄,越薄衣服便越轻,越轻衣服便越透气,越透气衣服穿在身上便越觉得凉爽。
一个是“漆”字,用薄金漆水刷一遍,可谓一举两得。一是用它取代了衣服的染色,用薄金漆水刷过的衣服,可能是一种浅黄色。一是让衣服有一种平滑细腻之感,因为有漆水的保护,等于有了一层保护膜,夏布穿在身上就不会给皮肤造成刺痛之感。
王冕是农民出身,他有没有亲手制作过夏布衣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从他的这番叙述里不难看出,夏布衣服是他夏天常穿的,夏布衣服的制作是他极为娴熟的。王冕的寒士身份,王冕的清苦生活,让他与锦衣肉食无缘。然而,王冕却用夏布衣服为老百姓作了形象代言,一如他用墨梅为清廉作代言一样。
无独有偶,在枫桥三贤中,同时代的王冕和杨维桢,竟同时在中国服装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王冕的夏布衣服,代表的是元代老百姓夏天最时尚的服饰,他的经验之谈仅被记录于孔克齐的笔记,淹没于浩瀚的史籍之中。而杨维桢的“四方平定巾(帽子)”和“海晏河清服”,却被朱元璋颁布为天下读书人的标准服饰。虽然影响力大不相同,但王冕与杨维桢关于服饰的言论与创造,竟涵盖了其时整个汉族服饰的全貌。这真是一桩可以大书特书的奇事逸闻。
备注:
元代山东人孔克齐避居四明(今浙江宁波)之东湖。记所见所闻,成《至正直记》(全名《静斋至正直记》,又名《静斋至正遗编》)四卷,是元代重要的笔记,不仅内容丰富,备得人情物态之详,而且影响广泛,涉及文化、文学的篇幅颇有参考价值,历来受到重视。王冕卒于1359年,而《至正直记》的创作时间始于1360年三月,由此可知,王冕善画梅的名声在生前就已经响亮,但在孔克齐笔下,他侧重于记其独特的夏布衣服而不是他的墨梅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