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提升思维力
三大痛点
- 想不明白事情(想不清)
- 接收任务时,不能第一时间考虑清楚各种限制和要求
- 遇到难题时纠结,没有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模型
- 表达时说不清楚(说不清)
- 需要即兴发挥说几句话的关键场合,大脑一片空白
- 自己的长篇大论,别人却听的懵懵懂懂
- 学习学不快(学不快)
- 很努力勤奋,但结果很差
- 多年积累的经验随着科技进步一夜清零
- 互联网时代不会跨界学习新技能
思维力提升是时代的要求
- 知识淘汰速度、更新速度加快
- 以通讯知识为例:马车通讯4000年,声波通讯60年,Web通讯30年,App通讯8年,一次比一次淘汰快。
- 知识获取碎片化
- 移动互联网时代,5分钟快成了注意力的新极限,知识传播和接收碎片化
- 不提升思维力,没有自己的知识过滤和吸收体系,无法变成体系化知识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优势变少
- 机器的优势
- 知识的记忆和调用
- 数据的分析和预测
- 非创新性复杂问题的解决
- AlphaGo为例
- 可被编程化的脑力工作一定会被机器取代
- 人的仅存优势
- 优秀的思维力
- 独立思想
- 自主创新
- 复杂问题解决
- 优秀的思维力
- 机器的优势
为什么系统思维能提升思维力?
系统思维的定义
- 系统思维就是选择、改善和构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可以大大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框架与系统思维的关系
-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系统
- 如:太阳系系统、原子系统
- 框架是系统构成元素、元素和元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 掌握框架就能掌握系统的规律
- 系统思维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结合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不等于局部的简单相加。
- 系统论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高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普遍的方法论。
- 人类系统思维方式的4个发展阶段
- 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
- 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
- 辩证系统思维方式
- 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 本书介绍的系统思维
- 基于现代复杂系统思维简化的一种高级思维模式。
- 包含和超越了整体观、机械套用结构和辩证思维的思维模式。
- 系统思维特性
- 基于框架产生的特性
- 整体性
- 结构性
- 立体性
- 综合性
- 基于框架内元素间关系产生的特性
- 动态性
- 基于框架产生的特性
- 人类系统思维方式的4个发展阶段
框架从何而来?
- 从已有框架中选择(守)
- 制定目标的SMART模型
-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SWOT模型
- 5W2H模型
- PDCA模型
- 基于已有框架改善(破)
- 例:经典力学体系-广义相对论
- 框架都有应用前提和局限,一旦应用场景不合适就需要改造
- 全新构建框架(离)
系统思维与常见思维的关系
- 与发散思维的关系
-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发散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收敛思维的关系
- 收敛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收敛思维可以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常用归纳和演绎思考方式,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
- 与水平思维的关系
- 以非逻辑、非正统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框架是一种弱联系思考方式,是对收敛思维强联系的补充。
- 如:六顶思考帽
- 白帽-象征信息、事实和数据
- 红帽-象征感觉、情绪和直觉
- 黑帽-象征谨慎、批评和风险评估
- 黄帽-象征价值或利益
- 绿帽-象征创意与变革
- 蓝帽-象征成果和控制
- 如:六顶思考帽
- 以非逻辑、非正统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框架是一种弱联系思考方式,是对收敛思维强联系的补充。
- 与结构化思维的关系
- 由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主要目的是帮助顾问在提出假设前,掌握框定范围(构建框架)的方法,所以内涵和外延都很狭隘,核心其实也是“框架”思维。作者对其进行拓展,全面应用于思考、表达和学习中,实现“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基础”的工作方法 。
系统思维的三大应用价值
- 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
- 高层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专业知识或行业经验多少,体现在构建框架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 清楚的表达
- 传递容易认知的框架给受众
- 更高效的学习和积累经验
- 弥补经验不足,加速经验积累
- 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积累
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五步法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 准确的描述问题
- 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 探究问题的本质
- 区分问题的表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
- 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和问题本身
- 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 显性化环境假设
- 显性化时间假设
- 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构建框架
- 基础思考工具
- 思维导图
- 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尼·博赞于1974年发明
- 价值
- 关键词层层放射结构有利于激发联想
- 形象的图示和色彩可激发思维
- 知识以结构化、可视化呈现,可提升个人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记忆力
- 局限性
- 强调发散性,不利于逻辑关系思考或知识框架的构建
- 不利于逻辑清晰地对外呈现
- 使用场景
- 工作规划
- 构思PPT
- 记笔记
- 写文章
- 常用思维导图软件
- 软件:Xmind、Mindmanager、Freemind
- 在线工具:Processon
- 逻辑树
- 非常有效的问题分解方法
- 价值
- 对问题做有序分解,有助于理清思路,不做重复和无效思考。
- 对问题做有效分解,从而简化问题的处理。
- 对问题做细化分解,从而便于团队协作、分工。
- 逻辑思维导图
- 逻辑树与逻辑思维导图的区别
- 形式上
- 逻辑思维导图由中心向四周发散
- 逻辑树从左到右,呈现一颗侧倒树的形状
- 内容上
- 逻辑思维导图侧重发散思考
- 刺激思考过程
- 开拓个人思路
- 团队头脑风暴
- 刺激思考过程
- 逻辑树重于逻辑分解
- 突出思考结果
- 组织个人思路
- 简化问题
- 团队工作分配
- 突出思考结果
- 逻辑思维导图侧重发散思考
- 形式上
- 逻辑树与逻辑思维导图的区别
- MECE原则
- 简称来源: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 重点:不重不漏
- 思维导图
- 构建框架方法
- 自下而上提炼
- 实战方法
- 罗列要点
- 重点步骤
- 列出所有想到的要点
- 能连线归类的要点可先连线归类
- 工具方法
- 逻辑思维导图
- 头脑风暴
- 重点步骤
- 连线归类
- 重点步骤
- 用归纳或演绎逻辑连线归类要点
- 重复以及做必要调整
- 工具方法
- 逻辑思维导图
- 归纳推理(时间、结构、重要性等顺序)
- 演绎推理
- 重点步骤
- 形成框架
- 重点步骤
- 根据分层分组结果,构建合适的框架
- 工具方法
- 逻辑树
- 其他框架(二维矩阵、价值链等)
- 重点步骤
- 检查框架
- 重点步骤
- 检查框架各层的分组是否符合MECE
- 不符合MECE的进行调整
- 工具方法
- MECE
- 重点步骤
- 罗列要点
- 收敛思考之归纳推理
-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推导出一般的思考方式
- 有三种形式
- 时间的逻辑
- 表示“时间先后”的逻辑关系
- 常见时间顺序
- 过去;现在;未来
- 开始;执行;收尾
- 前期;中期;后期
- 童年;青少年;中老年
- 有些思考工具就用了时间逻辑,比如PDCA:计划、执行、检查、调整
- 结构的逻辑
- 表示整体和部分的逻辑关系
- 常见的结构
- 实物的构成
- 例如:杯盖;杯身;杯胆
- 例如:头;四肢;身体
- 地理位置的构成
- 例如:西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
- 例如:昌平区、海淀区、朝阳区、通州区
- 抽象概念的构成
- 例如:春;夏;秋;冬
- 例如: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 实物的构成
- 表述的顺序
- 顺时针、逆时针
- 自上向下、自下向上
- 自左向右、自右向左
- 重要性的逻辑
- 简称重要性顺序,找到一类事物的共性特点,再按照共性特点体现的强弱组织论点的顺序。
- 两个步骤
- 按共性归类
- 按重要程度排序
- 时间的逻辑
- 收敛思考之演绎推理
- 演绎是一个由普遍推倒出特殊的思考方式
- 演绎的正确性基础
- 大前提代表的普遍规律绝对正确
- 小前提是大前提主语或宾语的特殊情况
- 导出结论的判断符合充要条件
- 多重演绎推理
- 实际生活中遇到事情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多重演绎推理
- 多重演绎推理: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 从问题到原因
- (隐藏)大前提:问题由一定的原因引起
- 小前提:现在问题是xxx
- 结论:xxx问题是xxx原因引起
- 从原因到对策
- (隐藏)大前提:问题解决对策必须针对原因
- 小前提:现在问题原因是xxx
- 结论:针对xxx原因提出了xxx对策
- 从问题到原因
- 实战方法
- 自上而下选用
- 自己提炼框架的问题
- 要点质量低
- 框架完整难
- 思考速度慢
- 选择用合适框架的优势
- 要点质量高
- 框架完整易
- 思考速度快
- 选用框架四步法
- 选择框架
- 步骤
- 界定问题,选择或构建框架
- 工具方法
- 常用思考框架(What-Why-How)
- 应用广泛的思考框架(定义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 常用于思考组织战略和个人行动规划,可灵活调整顺序。
- 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 对应目的、具体操作方法、成果。
- 常用于创业公司商业模式或产品的思考和说明
- 二维矩阵
-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 以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实力)和销售增长率(反映市场引力)组织4种产品形态
- 双高:明星业务
* 双底:瘦狗业务
* 低增长高占有率:现金牛业务
* 高增长低占有率:问题业务
* 时间管理四象限
* 重要紧急
* 重要不紧急
* 不重要紧急
* 不重要不紧急
* 人才选择的德才矩阵
* 德才兼备(优选)
* 有德无才(培养)
* 有才无德(慎用)
* 无德无才(淘汰)
* 人际沟通风格矩阵
* 维度
* 任务导向、人际导向
* 征询导向、指令导向
* 特点
* 任务导向 + 指令导向 = 干劲型
* 注重结果
* 掌控局面
* 迅速做出决定
* 乐于接受挑战
* 任务导向 + 征询导向 = 分析型
* 注重事实和逻辑
* 在收益明确时采取行动
* 谨慎,不轻易做出承诺
* 人际导向 + 征询导向 = 亲切型
* 与他人合作,寻求一致
* 提供支持
* 表达对他人的信任和信心
* 人际导向 + 指令导向 = 表达型
* 制造兴奋,积极参与
* 与人分享想法,理想和热情
* 擅于激励、鼓舞和说服他人
* PDCA
* 1930年休哈特提出构想,1950年美国戴明博士再次挖掘使用,广泛宣传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
* Plan(计划)、Do(做)、Check(检查)、Action(执行)
* 应用场景: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监控和改进。
* PEST
* 应用场景:外部环境分析工具(比如定性、定量分析宏观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影响)
* P(政治)、E(经济)、S(社会)、T(技术)
* SWOT
* 提出者:肯安德鲁斯
* S(优势)、W(劣势)、O(机会)、T(挑战)
* SO: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 WO: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
* ST: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 WT: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 其他理论框架
* 4P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 4C营销理论(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
* 杜邦财务分析模型
* 自然学习设计模型
* 波特五力模型
* 依逻辑顺序构建
* 分解问题
* 步骤
* 根据框架自上而下分解问题
* 工具方法
* 逻辑树
* 多维思考(可选)
* 步骤
* 从多维视角调整分解结果
* 工具方法
* 逆向思考
* 换位思考
* 香奈儿加价案例
* 零基思考
* 抛弃所有理论,从原点开始思考
* 检查框架
* 步骤
* 检查框架各层的分组是否符合MECE
* 不符合MECE的进行调整
* 工具方法
* MECE
- 双高:明星业务
- 以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实力)和销售增长率(反映市场引力)组织4种产品形态
-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 常用思考框架(What-Why-How)
- 步骤
- 选择框架
- 自己提炼框架的问题
- 自下而上提炼
明晰关键(分析问题)
- 80/20法则
- 定义:20世纪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提出,重要因子占少数,不重要占多数,控制少数就能控制全局。
- 应用场景: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用于解决资源分配、核心利润、重点客户、核心产品、关键人才等问题。
- 淘汰非关键部分
- 方案的评估需要考虑:时间、成本、风险
高效执行
- 制订计划(5W2H)
- Why(为什么)
- What(做什么)
- When(用时,起截止时间)
- Who(谁来做)
- Where(在哪儿做)
- How(怎么做)
- How Much(预算)
- 执行计划
- 公示进展,做每日回顾和每日总结
- 及时纠正偏差
检查调整
- 对执行效果的检查和调整
自上而下的表达
讲三点
- 7+-2效应
-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沃斯 发现 7+-2效应。
- 19世纪中叶,爱尔兰哲学家汉米尔顿发现一把子弹倒地上,人们很难一下看到7个子弹。
- 1887年,雅各布斯发现,对无序数字,通常人能回忆出的数字最大数量约为7。
- 发现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提到,人在一次阅读后可以记住大约7个字母。
- 1950年开始,心理学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为7+-2,也就是在5~9之间波动,中间数为7。
- 更严苛的是5+-2效应,3是最容易被记住的数目
- 讲三点的好处
- 在别人心中营造有“有逻辑”的印象
- 提升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
- 如何养成这样的习惯
- 早期尽可能一切场合都用“讲三点”的表达方式
- 有目的的积累三点框架并刻意练习
- Why-What-How(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
- 过去、现在、未来
- 少年、中青年、老年
- 大、中、小
- 个人、家庭、社会
- 爱情、工作、生活
- 乐观、客观、悲观
- 3C战略模型(公司、客户、竞争者)
从结论说起
- 价值:极短的时间向对方清晰的表达你的要点。
- 无论书面表达、口头表达都可以变的更清晰
- 有利于读者或听众接收你的观点
- 适用场合
- 目的是突出成果
- 公文、商业报告、研究报告
- 解决方案、产品方案演示
- 研究成果汇报,比如周、月、年工作汇报
- 时间有限
- 目的是突出成果
- 慎用场合
- 需要从缓到急或制造悬念的场合
- 例如:投诉邻居小孩、哄女朋友、解雇员工、传递坏消息、讲故事等
- 需要从缓到急或制造悬念的场合
- 如何做到从结论说起
- 要点先行
- 即兴演讲时,可以讲过渡的话、与观众互动来争取时间归纳要点。
- 从左到右、自上向下、依序说明
- 想清楚第一层论点、论据时直接按从左到右顺序表述。
- 如果需要进一步论述,再分解到第二层,按从上到下顺序表述。(不要超过两层)
- 如果书面表达:锻炼提炼中心思想能力
- 要点先行
金字塔结构
- 金字塔原理
-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在麦肯锡工作的芭芭拉·明托将金字塔结构提炼为一个表达工具
- 为了指导商业咨询报告写作而提出
- 她发现文笔清晰的文章基本都符合金字塔结构
- 1973年她的著作《金字塔原理》出版,被邀请各地培训和讲座
- 1996年新版本《金字塔原理》增加了思考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
- 适用场景
- 公文写作
- 商业报告写作
- PPT文稿制作
- 一般思考领域
- 局限性
- 适合高效的表达
- 思考上的应用有局限
- 金字塔原理的本质
- 任一层的论点,都必须是下层论点的总结(通用要求)
- 每个论点的下层结论最多不超过7个,最好在3个左右
- 同一组论点必须具备相同特性
- 每组论点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 金字塔原理常用逻辑论证方法
- 演绎式逻辑论证
- 演绎是从普通到特殊的过程
- 基于已知的普遍规律(大前提)代入一个特殊前提(小前提),得出一个具体的结论。
- 如:数学证明题
- 常用框架:问题-原因-对策
- 不足之处
- 任一大前提或小前提被质疑,结论就不被接受
- 需要记忆问题、原因间的逻辑关系,对受众的注意力要求较高
- 归纳式逻辑分组
- 优势
- 便于受众记忆
- 对关注“怎么做”的受众更为有效
- 即使其中某一点被否定,结论可能依然有说服力
- 缺点
- 对关注“为什么”的用户而言,缺乏必要的说明或论证
- 注意事项
- 运用归纳分组分解出的论点或论据,不一定符合归纳的三大逻辑顺序
- 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逻辑顺序
- 需要对顺序做逻辑调整
- 运用归纳分组分解出的论点或论据,不一定符合归纳的三大逻辑顺序
- 优势
- 综合运用演绎式逻辑论证和归纳式逻辑分组
- 先归纳后演绎
- 适用场景
- 口头表达
- 临时记忆有限,归纳逻辑容易记住
- 观众更关注“怎么做”
- 口头表达
- 适用场景
- 先演绎后归纳
- 适用场景
- 书面表达
- 管理咨询行业,客户关注你是如何推导出对策
- 读者更关注“为什么”
- 书面表达
- 适用场景
- 先归纳后演绎
- 演绎式逻辑论证
形象化表达
- 为什么需要图表化展示
-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 格式塔理论
- 德语意思:完形
-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依从于整体。
- 大脑会自动“脑补”
- 封闭性原理
- 接近性原理
- 相似性原理
- 联系性原理
- 正负性原理
- 大脑会自动“脑补”
- 人的记忆特征
- 容易记住形象化内容
- 图表化展示更有利于大脑对信息的接受
- 图表化能更清晰地传递信息
- 图表的信息量大(大)
- 图表的信息传递迅速(快)
- 图表的信息传递准确(准)
- 图表的信息更富整体性(全)
- 常用的图标及设计方法、技巧
- 五大类
- 示意图
- 关联图
- 文字框和线条箭头组成,概括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
- 流程图
- 系统图
- 系统做分解,元素之间列出从属关系。如组织构架图
- 关联图
- 统计图表
- 统计图
- 表格
- 地图
- 界面图
- 仪表界面
- 操作界面
- 历法图
- 日历
- 月历
- 年历
- 示意图
- 常用的图表化结构
- 时间顺序
- 单向
- 时间的先后
- 循环
- 事情的循环
- 单向
- 结构顺序
- 包含
- 树形
- 形状
- 横向
- 纵向
- 并列
- 交叉
- 包含
- 重要性顺序
- 演绎顺序
- 时间顺序
- 图表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 设计要领: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 三个步骤
- 构建表达内容的框架
- 选择图表化结构
- 填充元素,利用5W2H
- What(是什么)和Who(谁)
- 几个图形表示
- 为了形象化,可以进一步用图标表示
- Why(为什么)
- 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
- When(时间)
- 时间安排常用甘特图
- Where(定位)
- 一般用矩阵或坐标轴
- How(如何)
- 一般用流程图
- How much(多少)
- 表示百分比、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饼图
- 如果需要排序,可以用条形图
- 如果需要体现随时间变化,可以用柱状图或线图
- 如果需要展现频率分布,可以用柱状图或线图
- 如果多个值展现,可以用雷达图
- What(是什么)和Who(谁)
- 五大类
假设思考
一般推论法与假设思考法
- 一般推论法
- 问题->结论。从问题出发,顺向推导,一步到位。
- 从问题发生的源头寻求解答,先收集和分析资料,再以归纳法逐步求解,这是一套标准的问题分析与诊断流程。
- 适用场景:时间和数据允许的情况下
- 假设思考法
- 结论->问题,从结论出发,假设验证,逐步到位。
- 先预设一个或几个可能性最高的结论,再以资料与实验加以验证,逐步修正。
- 适用场景:时间紧迫与数据很少
三大优势
- 加速解决问题的速度
- 直接找到最有可能的选项,然后验证调整
- 直接拿出MVP方案,然后验证调整。
- 强迫构建大局观
- 假设思考是有框架下的“蒙”,摸着石头过河也需要有顶层设计。
- 假设思考必须要有框架,所以通常熟练掌握假设思考的人大局观很好。
- 避免被信息洪流淹没
- 盲目的去搜集信息,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没
- 例子:英语阅读理解题,一遍先看题再看阅读材料答题效率更高。
- 盲目的去搜集信息,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没
五步法
- 界定问题
- 建立假设
- 发现问题时,不要试图网罗所有信息,养成第一时间构架框架的习惯
- 带着问题建立驱动行动的假设
- 用采集的数据验证假设
- 明晰关键
- 20/80原则
- 学生希望老师画重点也是利用了此原则。
- 20/80原则
- 验证假设
- 验证假设的重要逻辑
- 证伪比证明为真更容易
- 小概率事件一般不会发生
- 验证方法
- 粗略验证
- QDT(Quick Dirty Test),根据现有经验,几分钟内快速验证。
- 全面验证
- 试验主导方法
- 最靠谱,但有条件局限性。
- 讨论主导方法
- 找该领域熟悉有话语权的人进行讨论验证。
- 分析主导方法
- 收集数据,归纳分析,推理证明。
- 试验主导方法
- 粗略验证
- 验证假设的重要逻辑
- 快速调整
- 有事实反馈验证后就要快速调整假设,不要敝帚自珍。
如何练习
- 深度练习
- 了解前因后果
- 遇到“前因”,多问“Why?”
- 遇到“后果”,多问“So what”
- 了解前因后果
- 广度练习
- 换位思考,想象自己处于不同的角色会如何思考问题。
- 遇到问题多问Why?多问“So wha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