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听过无数次了。然而“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谈到到底对什么东西感兴趣时,绝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俩种:一,我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二,我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兴趣。
这篇文章,就来谈谈兴趣这个话题。
首先,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人的兴趣就是“三天打鱼,俩天晒网”。今天对文学感兴趣,明天对电影感兴趣,但没有一种兴趣是真正深入的。每种兴趣的心理体验,大致雷同:
1刚开始有兴趣
2了解的多了,有点兴奋
3刺激眼球的知识都知道了,觉得也就一般般
4发现真正要掌握某门学科或者技能,需要做很多琐碎的练习,感到厌烦,最终不了了之。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执着于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你要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种理念,传播的实在太广泛,以致于我们形成了一个隐含假设: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件事情,是我感兴趣的,我要找到它。
但稍稍一想,这种假设就是不对的。所谓感兴趣,无非是大脑内部的一系列积极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无非也就是一系列的化学信号和电信号。本质上来看,真正能让你“感兴趣”的其实不是外界的活动,而是你自己的内在体验。
比如说学习,有人对历史感兴趣,有人对物理学感兴趣,但斯科特·杨,一个1年修完mit计算机专业3年课程的人,认为只要你能学会掌控自己的学习,任何学习都是生动有趣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做的工作让你觉得不感兴趣,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可以尝试转换视角,思考一下怎样为我必须要做的事情塑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或者想想你在做什么的时候,有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讲,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做擅长的事情,会给你带来竞争优势。
说到底,兴趣不兴趣其实不重要。根本上来讲,最好从自己的人生目的来倒推。什么是达成目的必须的,就应该通过学习,使自己擅长做,做得好了,可能兴趣就慢慢有了。
漫无目的找兴趣,很多情况下只是为自己的不够上进,找一个借口。
非得找,推荐一个策略:杠铃策略。杠铃的一头,采取稳健的方式,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杠铃的另一头,多尝试,或许能找到。
最后的总结:
1兴趣本身,不如目的重要;
2做擅长的比做感兴趣的更重要;
3杠铃策略:做好当下的事情,降低试错风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