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共同体课堂构建》的收获

《学习共同体课堂构建》的收获

作者: 清水河168张爱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0:04 被阅读203次
    《学习共同体课堂构建》的收获

          今天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于莉莉老师给我们讲的。刚开始听由于没有课件我着实没听懂,只听到了她在与日本对比并且提到老师在课堂么做我瞬间想到这个内容在网不会有呢。果然不出所料,我输入题目中的几个关键字。“学习共同体”出来了相关的内容,原来这个内容是北师大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内容的提出者是日本的左藤先生。

    学习共同体”到底是什么?

    学习共同体到底是什么?这是在座各位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这是课堂文化生态的变革。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很丰富,既有操作的方法,教改的行动,也有深刻的理论思考,即教育哲学。30年前的日本,其实他们也面临了很多教育问题,跟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十分的相似,但是,表现的程度是有差异的。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了“学习共同体”呢?我觉得有三点,学习共同体有它的先进性;适用性;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本职在课堂。但要主攻课堂教学这个堡垒,需要勇气、胆识和学养。从教改实验来说,最难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见成效的地方。有比较才有鉴别,把学习共同体和我们见到专家的研究做比较,可能会看得更清楚,我觉得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有三条比较突出的。

    第一,走进课堂做研究;第二,走进课堂做研究聚焦在什么地方?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第三,怎么知道学生学得好不好呢?我们用了一个技术:课堂观察。用课堂观察数据证明真伪良莠,我觉得是佐藤学教授学习共同体研究最鲜明的三个维度。

    我们首先被它吸引是以协同学习为主的课堂研究与观察,尽管国内的专家也有人做课堂研究与课堂观察。但是,在走进课堂做研究方面,佐藤学教授走了如此多的学校,听了10000多节课。这样的研究堪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的典范。

    “走进课堂做研究”方面,显然佐藤学教授高出一筹。高在什么地方,他把理论植根于课堂,把研究做到课堂。他就是深入我们浦东小学的课堂,直接和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他直接去观察学生怎么学习,当场用摄像机、手机拍下来学习镜头。然后,当课后研讨分析的时候,直接就把课堂里面真实的状态放到这个电子白板上面,请大家看,这个学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就是走进课堂做研究的课题。他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而且做了三十多年。他是走进田野中,读他的书,你发现他理论课不断向前发展,不是封闭。这是一种精神使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把国内专家的研究与佐藤学教授的教育主张相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我们青浦实验专家提出“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当时提出来,就是他做我们教育实验。但是“以学定教”的转型,提到今天七年了,我们的课堂转得怎么样?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江苏教科所老所长成尚荣先生提到“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专家的话语和希望,到我们课堂来落地还有很长的距离,还有很长路需要我们走。

    我们浦东的团队尝试走进课堂研究,和教师一起做科研题,有课堂观察,搜集学生真实的学习数据和资料。由此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课,评课,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和学严重分离,学习的品质很低。教改研究课让团队成员看到了实验带来的变化,于是我们学习共同体的队伍在逐渐的扩大。

    推进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方式

    第一,学习,包括了阅读和观摩。今天上午我们的课就是一次集体的观摩课。当然我们也组织我们团队的之成员读佐藤学教授的书,以及国内其他专家的相关的书。

    第二,实践。老师要自己把学习到的经验,到自己课堂里面去实践、去反思、去改进。

    第三,研讨。团队成员做什么?做课堂观察,而不是做听课、评课的老师。

    第四,反思。撰写和观课报告和课例研究报告,他们的视角不一样,但是都是研究这一节课,两个视角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新的东西。

    这是我们经常学习的书,也推荐给大家。

    第一本是佐藤学教授的著作,《教师的挑战》(钟启泉、陈静静译),中间这本是我们浦东团队已经形成的成果,《跟随佐藤学做教育》(陈静静等著),今天我们上午上课的老师,我们观课的老师他们业提供了自己课堂的实例,在这本书里面。第三本书是《教师花传书》(陈静静译),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我们去读这些书会发现,佐藤学教授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向前推进。这一点跟我们有些学者不一样,有些学者就是凭一本书打天下,打30年。

    我们在做学习共同体的教改实验的时候,碰到了两大难题。

    第一是教育的价值观,第二是研究的方法论。我们今天上午看到是我们研究的方法。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观课?背后都是有价值在推动?就这两个问题,我们做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技术问题容易解决,观念问题不容易解决。

    因为我们在实验当中,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最难的就是对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教育价值观不是靠文件,报告,靠宣讲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教师自己去实践,领悟、感受、慢慢的认同并逐步积累实践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如何把理论变成自己的能力,只有老师自己实践才能解决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课改20年,我们课堂改进还是这么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老师的实践智慧有没有积累,有没有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提出三条哲学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卓越性,我觉得这三条哲学原理是深邃的和开放的。

    我们认为学习共同体不是教学模式类规范教师的行为,而是教学哲学观的深邃与开放,引导教师朝着保证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这个方向行动。因此,教师的能动性,创新性,是我们教改实验成败得失的关键。

    一旦教师能够用学习共同体理论作为视角,审视和辨析实践中发生的人和事,然后辨别真伪优劣的时候,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落地生根了。

    评判学习共同体教改实验的标准

    学习共同体的课如何评价?如用中考,高考成绩评判的话,这个尺子有偏差的,中考、高考只是考了学生知识能力一部分。中考、高考能够考到学生的情感吗?能考到他对生命价值认识吗?好像很难。我们的改革是不是实现的初衷,我们需要证据来证明,这当前已经出现一个词,实证研究。

    当然这个词不是现在才有。这是华东师大的一个研究宣言,用思辨性和经验性的研究代替了实证研究,我发现我们对师生的研究不够重视,也是我们中国教育发展落后一个原因。教改实验,有可能被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如果所有教改都是成功,那是自欺欺人,天方夜谭。但是,我们看报纸杂志几乎中国的教育改革都不是成功。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实证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对学生做调查是重要的证据。其实上午的课堂观察,就是调查的一种方法。除了课堂方式以外,我们的老师已经学会了课后访谈,问卷调查,都是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资料的方法。从我们调查情况来,学生表现,我们发现学生是赞成这种教改实验。

    我们现在追求一种安全的课堂,安心的课堂,安静的课堂,才有可能使学生潜心学习,而我们老师要创造这样的课堂,他的前提是什么?尊重学生!因为他们得到了尊重,所以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面,他们可以自由的、自信的来学习、来表达。

    从参与教改实验的教师看,教师怎么样?很多教师不仅认同,也身体力行,以自己班级为研究场所,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从我们的课例研究报告,课堂观察报告里看,教师有了新视角,新感悟,他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刻。这是保证学习共同体课堂实现协同学习,冲刺学习,高质学习的前提条件,学习共同体改变了我们的课堂生态。这是课堂文化的变革。文化的变革是难题,也正因为难,所以推进的步伐需要扎实和稳妥。

    今年,佐藤学一行来到上海,后来到了浙江、北京、长春等地,受到广泛的关注。或许预示着一场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正在孕育中。所以我觉得我们潘董是有敏锐的嗅觉的,她发现了学习共同体对我们课堂的促进。各位局长回去怎么推呢?我的想法是:只要有一位教授去尝试,有勇气和智慧去进行实践,选择一个研究的主题,比如安全,安静、尊重、挑战、协同等等,都可以成为课内研究主题。

    一所学校怎么做?如果一所学校有一个龙头课题,以此聚焦教师的力量,形成研究的共同体,那更好。这个当中的关键是什么?是校长的教育哲学观和挑战自己的勇气。这对校长是一考验,如果以教育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可能不适得其反,因为每个人教育价值观都不同,“强扭的瓜不甜”。可以尝试建立实验学校,招募志愿者,愿意参加的校长到你这里报名。然后夯实你教改的尖兵和核心团队,我称之为半官方,半民间团队,进入这个团队都是自愿的,一旦不愿意可以随时离开。

    各位真爱梦想的伙伴们、各位局长们,希望我们会有愉快的合作,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共同体课堂构建》的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lg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