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穆斯林,俗称“蒙古回回”,是我国较为独特的一个民族群体(非东乡族、保安族二族,名义上仍使用蒙古民族称号),他们住蒙古包,穿蒙古袍,通用蒙古族语言文字,是地道的蒙古民族。但他们不像大多数蒙古族人信仰喇嘛教,而是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不念喇嘛经,而念《古兰经》。旧社会当地旗衙门名册中为区别于其他蒙古族,明确记载其为“蒙回”。
蒙古回回主要居住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敖伦布拉格、巴彦木仁、乌素图、宗别立、巴音浩特等苏木(即乡级行政单位)和镇,人口有一万人左右。巴彦淖尔盟也有少量蒙古族穆斯林。
据阿拉善盟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阿拉善往事》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游牧于新疆天山北麓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酋长固始汗之孙和罗,即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之后裔,为躲避噶尔丹侵袭,率庐帐万余东迁至阿拉善时,被康熙帝恩赐安置到贺兰山以西定居。在他所率领的1700户7000余人中,信仰伊斯兰教的萨伊润、安答加、巴拉沟德、维吾尔、准噶尔中五姓部族中,有部分人最终落居在巴彦木仁苏木一带。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后,阿拉善札萨克郡王阿宝从青海当地带回回族民众百余人。公元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阿拉善第三任王爷罗布桑多尔济,奉命远征准噶尔诸部,战争胜利后,罗布桑多尔济带回了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众和兵卒。清朝两百余年的历史中,从各地来到阿拉善的穆斯林,与蒙古族人相处既久,融合于其中,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穆斯林。从历史资料看,阿拉善盟蒙古族穆斯林的族源构成比较复杂。但长期以来,蒙古族穆斯林严守教规,信仰坚定,使伊斯兰教信仰传承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