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忠孝》:“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
唐李白《白云歌送友人》:“水上女萝衣白云,早卧早行君早起。”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我们当大社主任的经验》:“他们看到依照原订计划按时插秧还有困难,就立即紧张起来,想出早起夜收、合理分工等办法,突击完成了备耕工作。”
前几天,北京大学2017迎新典礼上,白建军教授对新生的建议火遍全网:“早睡早起+把微信朋友圈控制在10人以内+拒绝以陪读为目的的表白。这个办法能不能把你弄成精英中的精英,我不知道。但试过的,都说好。”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能够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
多数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习惯。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每天4:30起床;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每天5点前起床;
百事可乐CEO,斯蒂夫·雷尼蒙德每天5点起床;
百度李彦宏说,每天早晨5点多就“被机会叫醒”。
今年90岁的李嘉诚作息时间非常有名:不论几点睡觉,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读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开始工作。数十年如一日。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属性,叫做「生理时钟」,它决定了我们在一天的不同阶段内,精力状态的波动起伏。而生理时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睡眠偏好。
早在1976年,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发出了一套问卷评估法(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简称MEQ),用来评估不同的睡眠偏好。
根据研究结果,至少存在三种偏好类型:
1)晨型人,又称「云雀」(lark),倾向于早睡早起;
2)夜型人,又称「猫头鹰」(owl),倾向于晚睡晚起;
3)正常人,又称「蜂鸟」(hummingbird),没有特别的倾向。
一般来说,晨型人习惯在11点前入睡,夜型人通常是1-2点,而正常人没有特别的倾向,可早也可晚。
有机构在调查了3017名23~90岁的健康成年人后发现,起床过早的人更易患高血压、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还有研究人员发现,7点21分后起床最好。因为如果在5点22分~7点21分之间起床,血液中可能引起心脏病的物质会增加。
当然,这个研究只是一个参考数据。随着一年四季太阳运行规律的不同,人的起床时间也应有所变化。春夏两季应该晚睡早起,秋天应该早睡早起,冬天则应早睡晚起。
6点起床,是个相对四季都适宜的时间,既保证了充足的睡眠,又能使阳气及时生发。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属于晨型还是夜型呢?
有两大先天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一点。
1)第一重因素是生理时钟周期(Circadian Rhythm)。
我们知道,外部的「一天」是24小时。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周期里生活。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时钟周期 —— 亦即大脑、内分泌,及身体内各系统的活跃周期,并不是精确的24小时。它存在一些误差,同时也因人而异。
实际上,这个数字平均是24小时11分钟。这是1999年哈佛大学在欧美国家测得的数据。后来,日本国立精神、神经医疗研究中心,也在日本测得了相似的结果(24小时10分钟)。
如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这个平均周期也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趋势。
也就是说,有些人的生理时钟周期,可能是23小时多一点,有些人则接近25小时。
显然,对于前者,他的「每一天」会短一些,因此也就倾向于早点入睡;而对于后者,他的每一天会更长,也就倾向于晚睡。
根据 MEQ 的调查结果,晨型人最活跃的阶段是上午,从中午开始就一路下跌;而夜型人恰恰相反,从中午开始状态渐佳,到晚上达到最佳水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2)涉及到另一重因素:演化和基因。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专门的基因,负责调控它的活跃和新陈代谢节奏。表达到整体上,就是整个个体精力和思维的活跃水平。
这是有一定随机性的。因此,在人群中,有些人的活跃峰值在上午,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在晚上,不一而足。
而在远古时代,我们不但需要与日出日落同步的活动,也需要一部分人承担早班值日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值夜 —— 因此,他们的基因也沿袭了下来。现在的晨型人和夜型人,就是值日者和值夜者的后裔,亦即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结果。
目前的双胞胎实验发现,遗传基因可以解释约50%的睡眠偏好差异(剩下的部分由生理时钟周期、环境因素等共同影响)。
高产优产的作家松浦弥太郎,在《正直》一书中也写到早睡早起、作息规律的重要性。他说:每天晚上十点左右上床,早上五点起床,每隔一天要去锻炼,快走十公里,然后八点去上班。这种规律性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