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下五千年中国古神话
《中国史前史大事记》(四)公元前3.5-3万年

《中国史前史大事记》(四)公元前3.5-3万年

作者: 李少峻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14:16 被阅读0次

    公元前3.5万年        “鄂尔多斯人”在公元前3.5万年前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萨拉乌苏河一带。

    河套人(鄂尔多斯人)属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河套人制作的石器以及他们创造的古老灿烂的文化被称为“河套人文化”。

    “河套人文化”表明,几万年前的鄂尔多斯地区有着适合于河套人生存的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那时,鄂尔多斯地区有着宽阔的河流,宁静的湖泊,风茂的草原和大片的原始森林。萨拉乌苏河流域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到处是赤鹿、野猪和奔驰的羚羊。河套人用石器和骨器猎取食物,学会了用火与大自然作斗争,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榆树人

    吉林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

    早在距今大约有两三万年前,吉林这片土地上就曾经留下“榆树人”、“安图人”等原始人类的足迹。在榆树市西南部松花江北岸的大于乡,有一个叫周家油坊的村子。1977年10月,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和省博物馆组织人员对周家油坊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掘出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均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依照化石种属、数量和出土地点,学术界将该动物群称为榆树动物群。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又发现了石器、骨器等人类文化遗物70余件,进一步证实了“榆树人”的存在。这些器物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制法主要采用了直接打击、刮削、错磨等方法,有的石器上还有明显的第二次加工的痕迹。石器种类有盘状石核、尖状器和刮削器等。其中有些石器与山西许家窑、宁夏水洞沟等处旧石器中晚期的同类型器物十分相似。骨器大多用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制成,器形有骨铲、骨矛、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等。其中一件骨铲为猛犸象的门齿釉层制成,长7.7厘米,宽3.9厘米,厚1.0厘米,背面右侧有打片痕迹,背面的左上部和腹面右上方的一部分因长期使用,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明亮。根据对周家油坊村出土的人类骨骼化石和猛犸象门齿化石的科学测定,及对石器、骨器特点的综合分析,“榆树人”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相当于或略晚于以宁夏水洞沟和内蒙古萨拉乌苏河为代表的河套文化。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有两三万年。

    那时候,在周家油坊一带地区生长着以松、云杉及桦属树木为主的原始森林,在森林之外,则是以野蒿、野菊及藜科植物等为主的大草原和沼泽地。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鬣狗、马鹿、狍子、田鼠等原始动物成群结队地在这里栖止。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在榆树繁盛一时。当时正处于冰期气候或冰缘气候时期,气温远远低于现在。猛犸象、披毛犀、松、杉、蒿、藜等冰缘动物、植物的存在,为榆树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榆树人就是使用石头和动物骨骼打制的尖状器、刮削器、挖掘器及铲、矛等简陋的工具,勇敢地同各种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进行殊死的斗争,十分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生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公元前3.5万年     资阳市雁江区黄鳝溪的“资阳人”遗址

    四川人最早的祖先。“资阳人”遗址与龙垭遗址相距40公里。

                     高高的眉骨,犯有严重的牙病,年约50多岁的女性,这就是目前发现的川人祖先——“资阳人”。或许,她是部落的首领,坚毅刚强,面对猛兽或异族的侵袭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专家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认定该化石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阶段的化石,远比“北京人”进步,但比“山顶洞人”原始,为3万5千多年前的女性头骨化石,是四川人的祖先。

    公元前3万年       三万年前古代四川——龙垭遗址

    四川简阳龙垭村发现了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东方剑齿象牙及上万动物骨骼化石、人类工具,被中科院专家称为十分罕见。东方剑齿象生存的时间为距今约1.5万年至3万年前。

    龙垭遗址,是四川省继“资阳人”和富林遗址后,第三处旧石器时代留下的重要痕迹。资阳市雁江区黄鳝溪的“资阳人”:川人最早的祖先。“资阳人”遗址与龙垭遗址相距40公里。龙垭遗址与“资阳人”同位于沱江流域,时间比“资阳人”晚,却比富林遗址早。它与这两处发现之间是否有关系?三个地方的川人当时是否有文化交流?

    3万年前,在龙泉山东麓的一片大森林中,一群身着兽皮的人,手持石头制作成的工具,在寻找可以击杀的野兽。突然,森林的深处传来几声怒吼和撕咬,只见数头猛虎正在围攻三头大象,人们慢慢地围过去……

    公元前3万年     黄海海岸线在今灌云-淮阴-兴化一线。

    公元前3万年         “鄂尔多斯人”的一分支在公元前3万年前后从鄂尔多斯地区萨拉乌苏河流域向东北游猎,进入松花江、辽河流域,[黑龙江五常县“学田人”(24000年前后)、辽宁东沟县“前阳人”(18000年前后),就是这些“鄂尔多斯人”分支的代表]。冰河最寒冷期间,他们躲避进由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构成的“赤峰谷地”,冰河期结束后,这些氏族迅速发展,产生“兴隆洼文化”(前6000年)。

    “鄂尔多斯人”的另一分支在公元前3万年前后从鄂尔多斯地区萨拉乌苏河流域向华北游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3万年前后)、山西朔县的“峙峪人”(28000年前后),就是这些“鄂尔多斯人”分支的代表]。艰难地度过冰河最寒冷期后,这些几乎被寒冷消灭殆尽的“鄂尔多斯人”氏族,走出山谷来到华北平原发展,产生北京“东胡林人遗迹”(前8500年)、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前8700年)。

    “鄂尔多斯人”的另一分支以燧人氏为核心的燧人氏、葊兹氏、魁隗氏、华胥氏、赫胥氏、盘夸氏、方雷氏、仇夷氏等古西羌氏族,在公元前3万年前后从鄂尔多斯地区萨拉乌苏河流域,向距离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地区最近、最适宜人类居住的高山山谷,就是由祁连山、六盘山、昆仑山东段、秦岭围成的,以甘肃天水大地湾为中心的“陇东谷地”游猎。 那里,高山可以阻挡冰河的蔓延,可以阻挡寒冷的大气,为他们保留一个相对温暖的生存空间。 “陇东谷地”四周的高山,可以阻断来自北冰洋的寒冷大气,这里聚集了黄河、渭水、洮河、白龙江、嘉陵江等众多河流,茂密的原始森林里,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动植物蛋白。因此,这里就自然地成为了“鄂尔多斯人”躲避冰河最寒冷期的“避难所”。 [在“陇东谷地”发现了公元前6千多年的“大地湾遗迹”]

    南方的“柳江人”史前文化,始终不能越过长江向北发展,并且最终被来自北方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所覆盖。从中国南方早期文化遗存的分布来看,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前80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迹”(前8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迹”(前7100年)、湖南石门“皂市下层遗迹”(前5000年)、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前6000年)来看,也是从西向东分布,应是“柳江人”的迁徙路径,其文化遗存的特征与风格,与上述北方“鄂尔多斯人”迁徙留下的遗存,明显不同。

    公元前3万年         燧人氏时期 

    燧人-葊兹氏时代,会人工取火,结绳记事。

    在位起讫:距今约3万年——公元前7724年。

    生 卒 年:略。

    出 生 地:湘山(今湖南岳阳市西南洞庭湖中)。

    立 都:遂明(今湖南常德市澧县东溪乡南岳村)。

    年 号:遂皇。

    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

    燧人氏又称燧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史书上说,燧人氏出生在江南洞庭湖中的一个称作湘山的仙岛上,他生而知天文,识地理,精通许多高深的学问,人们都尊称他为圣人。

    人类的原始时代是极为漫长的,古代的史学家能够推算出中国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时始有人类,实在很了不起。

    但是经地质学家考证,早在三千万年以前的渐新世,就已经有人类的先祖“原上猿”出现了。原上猿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主要靠吃禽兽的肉喝禽兽的血来生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万年,直至大约一千四百万——八百万年前,原上猿才进化到早期的人类——腊马猿。

    我国考古界于1980年底,在云南省陆丰县城北9公里的石灰坝煤场,发现了距今约八百万年的地层中,有一颗较为完整的“腊马猿”头骨化石,从而证明中国人的祖先早在八百万年前就存在了,而古史记载的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的始祖,已经是腊马猿之后五百万年的“南方古猿”了。

    腊马猿和南方古猿都只是人类的祖先,还不能称其为人类。

    中国最早的人类居民应该是天皇时期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当时的人类还不懂得用火,最初他们看见雷电击中树木燃起大火,十分恐惧,迅速向安全地带逃亡,有的行动迟缓,便葬身于火海之中。大火过后,他们返回去寻找同伴的尸体,发现了许多被烧死的野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于是他们便撕扯野兽的尸体进餐,这才知道熟食的鲜美。从此,他们便设法保留火种,用来烧烤食物。

    到了地皇时期,“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就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在天然大火出现时获取火种,然后由专人保管。担当保管火种的人被称为火神。“火神”的责任很重,必须得保证火种日夜燃烧,经年不息,如果稍有疏忽就会使火种断绝。一旦火种断绝,只能以重礼向临近部落求取,否则只能等待下一次天火的出现。

    这种保存火种的办法一直持续了数十万年。

    到了燧人氏时期,人类居住的地区多雨,气候潮湿,火种很难保存,经常发生多个部落同时断绝火种。为了寻求火种,只好向遥远的陌生部落去求助,有时因为遭到拒绝,被迫去盗火、抢火,从而引发起部落之间的战争。

    在失去火种的日子里,人们只能继续吃那些腥膻的生肉。

    然而许多人已经吃惯了熟食,再吃生肉就闹病。

    因为没有火,一些野兽夜里也时常出来袭击人类。

    失去火种给人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

    就在这时,圣人“遂”出现了。他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接着他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使取火变成了很轻松的事情。

    人们十分尊敬这位圣人,一致推举他为氏族首领,后来又被各氏族首领共同推举为氏族联盟大酋长,称他为“燧皇”。

    于是,燧人氏便在他的居住地,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庄。

    村庄由几十座茅草屋组成,取名为“遂明”。

    传说燧人氏所建村庄的遗址就在今湖南常德市澧县车溪乡南岳村一带。《太平御览》记载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那时候人类还没有文字,生活中有许多事全凭大脑记忆,但时间久了,有些事情往往会被遗忘。

    燧人氏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以前,人们把所有的动物都叫作“虫”。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他告诉人们:饥饿的时候如何用火来烧烤食物,寒冷的时候如何用火来取暖,打猎的时候如何用火来攻击猎物,遇见猛兽袭击时如何用火来把它吓跑……

    据说中国的师道之兴就是从燧人氏开始。

    燧人氏是最早用火为人类造福的人,也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身生活的创始人。

    火的使用使人类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次飞跃,火的使用使人类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火的使用为中国九千年文明史写下了壮丽的开篇!

    燧人氏时期的地质年代仍属于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晚期。

    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人类已经发展到晚期智人(新人)阶段。

    代表这一时期的人类文化主要有:

    1922年在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发现的“河套人”及其文化(距今5万——3.5万年)。

    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及其文化(距今1.8万年前)。

    1970年发现于台湾省台南县左镇乡的“左镇人”及其文化(距今3万——1万年前)等。

    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仍为氏族公社的母系氏族时期。婚姻形式依然是族外群婚。

    燧人氏晚期(距今约1.2万年时),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河时代结束,地球逐渐转暖,冰冻的海水开始融化,连接欧亚大陆和美洲的桥梁消逝了。

    进入到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中国狩猎者再也无法返回欧亚大陆,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永久性居民。

    由于人类的捕杀,早在4万年前乳齿象和猛犸一类大型动物就在非洲和东南亚绝迹,而在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的北部约在1.3万年前才灭绝。美洲则更晚,在距今1.1万年时,乳齿象和三种猛犸(长毛猛犸、哥伦比亚猛犸、特大猛犸)、大如狮子的猫、巨大的野牛、“拟河狸”(象河狸的动物)及骆驼、树懒、麋鹿等都还存活着。

    燧人风姓,燧人-葊兹氏和燧人-若羌氏生活在青藏高原。在河西走廊,昆仑山、祁连山一带游牧。

    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灵,教人炮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而)事之。燧人氏教会人们钻木取火,文明终于闪现了第一道火光。《大传》云:燧人以火纪,火太阳,故托燧皇于天。

    《易·通卦验》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置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

    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河图洛书测天图由今凉山彝族(燧人氏遗裔)所继承,他们把测天者叫做支格阿尔,说他有主日月的两个妻子,可能是少昊(测天图)的彝称。少昊能行太昊之法,则(测)河图洛书,必是继承了燧人氏的榑木大山纪历(河图)和洛书星象纪历法。

    燧明国的燧人氏以鸮鸟为图腾,族名弇兹其母系下传的姓为妘、始、姒、其居地为台、邰、有邰。以畜牧、渔猎为主、以藏獒为牧羊犬。栽培的蔬菜、瓜果为“瓜”“瓠”,谷物为“菜”(青梨、燕麦),所依之山为峻为“崦嵫”;所居之水为妘、浚。以火纪。火,日也。其后的一支在殷周时称“猃狁”。

    燧人氏

    《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於天。”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於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 《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燧人时代(5—1万年前)

    追寻我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源头是该书的主旨。作者认定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第一始祖就是钻木取火的燧人弇(音掩)兹合雄(音宏)氏,也称燧人氏。燧人氏能动的生火技术把人类带入了最初的文明。在书中王大有先生展示了大量上古时代反映燧人氏族本身及其文明成就的图腾、族徽、古文字、古文和器物,还有居然在北美 洲发现的印第安人供奉的燧人弇兹合雄氏圣像等诸多实物。从而惊人地证实了燧人氏的真实存在和其取得的文明成就的可靠性,同时也证实了印第安人来自亚洲,是燧人氏后裔,与我们华人系同种。

    据王大有先生研究,燧人氏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羌戎族群,距今约五万到一万年间。后因雪线下移渐向黄土高原移动,其后裔扩散到了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燧人时期为中华民族上古文明的发轫时期。

    公元前3万年       燧人弇兹氏

    燧人氏的先祖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古称羌戎,为东方人的重要支脉。

    距今五万年时,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期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了摄氏12度,海水冻结,昆仑山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距今约三万年时,昆仑山雪线下滑,燧人氏族团已经无法继续生活在昆仑山上只好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在那里定居下来。

    经过了数百代一万余年的发展,族群迅速扩大遍布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燧人氏全称燧人弇(yan)兹合雄(hong)氏,是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远古文明时代的第一始祖。

    这里所说的燧人氏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氏族的总称,因为在燧人氏时期还没有完整的帝王世系记录,我们还无法知道每位帝王的在世年代。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建立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

    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距今三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今甘肃祁连山)立挺木牙交,为地之中;上指天芎中宫天极星,为天之中。天极星即天北极,故又称北极星。

    北极星的首创者是燧人弇兹氏,故又称紫宫、紫微垣。紫是玄的代称,紫宫即玄宫,宫中女主为阴德星,是为弇兹圣母九天玄女。

    约在距今一万五千年至一万三千年时,北极星因弇兹氏织女而命名为织女星。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焉支山(又名燕然山,即今龙首山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发掘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

    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燧人弇兹氏晚期分布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侯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一 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二 距今约四万年时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 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 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 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 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 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因上古符号文字无法输入电脑,暂时从略)

    八 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 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 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燧人氏在昆仑山立木观察星象祭天,发现了“天道”。

    因天道而受到启发,燧人氏始为山川百物命名,而有“地道”。

    天地之德孕育万物,而人为万物之尊。燧人氏以风姓为人类命名,对人的婚姻交配有了血缘上的限制,使人与兽有了严格的区分。这是人类早期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人道”。

    由天道生地道,由天地之道而生人道,这便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道观。天、地、人始于无名,成于有名。有名则天地开明,人乃文明。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九千年文明历史由此开始。

    (本篇参阅王大有先生《三皇五帝时代》编写)

    夷族族源考

    夷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与弇兹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是彝族人民的始祖。

    其中古羌戎燧人氏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燧人氏伏羲集团。其中,又分化为苗蛮集团即燧人氏的黑虎支。

    风兖部落的女首领华胥,结识了雷泽氏的年轻酋长,生下了伏羲,女娲氏与伏羲氏同属于伏羲族团,为两个世代联姻的族系。两族相互交替,共同执政。

    公元前7724年形成了伏羲女娲政权。伏羲女娲政权传至五任帝太昊(公元前7569—前 7527年)至七任帝少昊(公元前7525-前7509年)时,其裔孙逐渐发展成为少昊氏族。少昊之裔主要分布在东方,后又演变为东九夷族,或称九夷族, 发展为九个较大的部落族群。所以九夷又是一个强盛的部落联盟。

    彝族是由燧人氏与弇兹氏发展演变为伏羲氏”,经“伏羲氏”、“女娲氏”、“太昊氏”、“少昊氏”、“东夷”、“少昊青阳玄枵”、 “少昊金天氏”、“昌意入赘东夷少昊氏”、“颛顼高阳氏”、 “夷人支”、"乌蛮"、"爨氐"、"罗罗蛮"、"彝"发展而来,并融合了部分黄帝轩辕氏族昌意之裔等发展而形成的民族。

    弓箭的出现

    在山西省朔县的峙峪村,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3万年的峙峪人。峙峪人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他们制造出了弓箭。弓箭的发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山西峙峪遗址已发现有当时的石镞,是由薄燧石长石片加工制成的一枚长2.8厘米的箭镞。

    峙峪人用粗树枝或竹子做弓,用细木棍做成箭杆,把用燧石或俗称火山玻璃的黑耀石打成石头片,然后磨成箭头,这种箭头也就是考古学家们所说的石镞。长宽比大于一的石头片在考古学术语中叫石叶,史前人类常拿这种石片当刀来用,用它来剥皮割肉。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用石头做的刀,常常比我们现代人使用的金属小刀更锋利。

      他们用的是非常好的原料,像燧石或者火山玻璃,它的硬度是七度,地球上的岩石、矿物,硬度可以分成十个等级,最硬是金刚石、钻石了十度,那么七度是个什么概念呢?比小刀的硬度大,小刀一般就是五度,如果你经过处理,比如说烧红了,放到水里面,最多也就是6.5度,所以,打出来的石叶它的边缘非常锋利,加上它那么好的硬度,拿它来割肉、树皮,那肯定很厉害。

    有了用如此锋利的石头片磨制的箭头,峙峪人成了他们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有了这么好的武器之后,已经能够打到野马、野驴、还有骆驼这种大的动物,还有狼。

    原始弓箭的产生

      1963年,在山西朔县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石镞(zú)。其长约28mm,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公元前27000多年。它是我国发现最早的石镞。不过《易传·系辞》就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矢”(意即弓仅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体年代,要比能够制造这种石镞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万年以前的事情。

      其后,古人类不断改进手中的生产和战斗工具,使得弓箭紧紧跟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而演进。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箭镞由原来的打制石镞逐渐演变为精细的磨制石镞。同时为了能使石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并加上了使箭飞行稳定的尾羽。

      原始木制弓有2种:(1)单木弓:生活在东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弯曲成型,缚上用鹿筋或鱼鳔制成的弦,一张弓就算制成。而生活在外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用落叶松或榆木制造弓体,鹿筋为弦,长约1.7m;箭则是削尖的桦木而已。(2)初级复合弓:游牧在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使用过一种初级复合弓,这种弓的弓体使用韧性大的黑桦木做里层,落叶松木做表层,两层木胎之间加垫鹿或牛的筋,然后用细鳞鱼皮熬成胶把它们牢固地粘在一起;弓体制成以后,缚上鹿皮做的线。

      原始弓箭有着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苏沛县大墩子遗址第316号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尸骨。其身长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断的骨镞嵌入,深达27mm。由此可见当时的弓箭杀伤力之强,足以穿透肌肉射进人骨。

    公元前3万年   远古部落族群——古夷人

    中国大地上的古代居民,按汉文史籍的记载,以黄河流域的夏王国为中心。其周围是东夷西羌,南蛮北狄。说整个西南部有三个大的部落族群:即西部的氐羌族群,西南部的百濮族群,南方的百越族群。夏人自称“华夏”,往前追溯,是炎、黄两个大部落。炎黄之前就追到伏羲。伏羲、女娲,被当做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是虎图腾部落,女娲是龙图腾部落。

    “夷”的记载,及其分布:

     夷,按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从大,从弓,意为身背弓箭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夷’,东方之人也。”也就是常说的“东夷”。夷部落众多,称“九夷”。《汉书·地理志》载,越巂郡苏析具有“尼江”,颜师古注:“尼,古夷字”,说“夷,上古余纽脂部,中古余母脂韵,读余母三等,古音归‘尼’母。”可见,“夷”,早先专指生息繁衍在中原华夏以东,今苏北、山东一带的古代民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炎帝“长于姜水(渭水)”,“初都陈(今河南濮阳),又徙鲁(山东)”。由此可知,东夷,实际就是炎帝部落分支入东山的一支。“夷”并非他称,而是自称。

      炎帝,其分支入山东的自称“夷”(尼),自然炎帝部落也属于夷(尼)人。

    黄帝,史载:“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就是说,炎黄部落,同属于古夷(尼)人族群,只是后世的汉史学家们,奉炎黄为华夏的“正朔”,不称他们为夷(尼)罢了。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云:“颛顼、帝喾、皋陶、伯益(司马迁《史记》写作“伯夷”),是四个最先融华夏的夷人分支。”彝族学者陈英,在其论文《彝族先民对祖国历史所作的贡献》中指出:“在三皇五帝时期,只有夷、戎、羌、狄、苗、蛮诸族,华夏尚未形成。”“应该说这四个夷人分支与戎人、羌人、狄人、苗人、蛮人的各一部分共同融合,始称华夏。”颛顼、帝喾,按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实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高辛。尧帝又是帝喾高辛的儿子。可见,中国上古史上的三皇五帝,都是古夷人。

    无独有偶,生息繁衍在西南云贵高原的彝族,历来的自称就是“尼(夷)”:彝文古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都记载,彝族先民最初有一个“尼能时代”。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代。据记载,尼能氏,最初生息在云南滇池、洱海及滇东北昭通在内的广大地区。以后,为了扩展生存地域,向北迁徙,进入四川盆地,建立起以成都为中心的古巴蜀国。以滇池、洱海为中心建立起的古滇国。到了春秋战国时,住古巴蜀的古夷(尼)人,因内忧外患(彝尼称“洪水”),无以为生,祖先笃慕,率种人经宜宾过金沙江南迁回云南,落脚在东川、会泽一带的罗尼山(黑虎山)。后,笃慕部落的六个儿子(部落)武、乍、糯、恒、布、默,在罗尼山祭祖分支。武乍入滇中,糯恒入昭通,又向凉山发展,布默人黔西北,与当地的原住古夷(尼)人结合,创建起古夜郎国、古滇国等众多部落王国,才出现今彝族人的分布格局。

    彝族学者刘尧汉教授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通过彝族“十月太阳历”创制与发展轨迹,将中国文明源头追溯到世居云贵高原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古文化之中,用“十月太阳历”的文化内涵,破解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难解之谜,在中外史学界引起了振聋发馈的影响。其思路是从伏羲开始的。他多方考证,从伏羲崇“虎图腾”、“葫芦崇拜”、“阴阳八卦”等文化特点,认定伏羲是彝族先民的一支。彝族自称“尼(夷)”,伏羲部落自然也是尼(夷)人,与炎黄的夷(尼)人族属相吻合。

    《帝王世纪》、《盐铁论·国疾》等许多书籍都说:“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西羌,是因羌人在中原之西,其部落也众多,分属于多少民族无法定论,其中就包含了今彝族的先民尼(夷)部落,伏羲部落就是其中之一。史载:禹的出生地在四川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那里世代都是彝族先民古夷(尼)人的生息地域。当然禹也属古夷人。《集解》引皇甫谧云:“孟子称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夷(尼)在彝语中为黑色,意为祟尚黑色的人。史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崇尚黑色,足见秦始皇,要迫其族属也属于夷(尼)人。由引可见,夷(尼)人在先秦时代,在中原地区分布很广。东夷属夷(尼)人,长江流域的洞庭湖畔有夷(尼)人,伏羲、炎黄属夷(尼)人。连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夏禹,创建延续八百年江山的周朝第一个国王周文王,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都属于夷(尼)人。他们与世居云南、四川金沙江两岸的夷(彝)族人,有血缘文化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记载:尼能时代,夷(彝)族先民曾经作过多次大分支,其中有些就迁徙到了“宇宙的东方”。远古时代迁入巴蜀盆地的古夷(尼)人,凭据那里肥沃的土地,发展很快,人口众多,文化也相当发展。万年前,在地球第四纪冰期过后的世界性“大洪水”时,巴蜀盆地洪水横流,无法为生,可能又被迫分支向四面迁徙。乘船沿长江往东迁入湖南、湖北的,从湖南彭头山遗址中出族徽符号 (尼),依稀可见其踪迹。往北迁入甘南,后趁洪水后中原人口空虚,从甘南进入中原的,是伏羲部落。汉史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南天水)”就是证明。以畜牧为业往川西北迁入康青藏高原的,是后来被汉史书称为“西羌”的“尔梅,尔玛”诸部落。《山海经·海内经》载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氏羌乞姓。”这也就是氐羌是古夷分支的有力佐证。后来,羌人中的一些部落,如“博”、“兑巴”、“藏巴”、“康巴”等。逐渐演化为藏族。今彝羌文化有许多相同相似的东西,许多史家不了解彝、羌的分支历史,就把彝族支系说成是“氐羌后裔”,实际是本末倒置。

    古夷文明

    夷族历史学家刘尧汉先生从“十月太阳历”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古夷人和古羌人有血缘关系。许多庐山的史料证明,羌伏羲部落的文化源于古夷人,羌人是夷的后裔。在后来,古夷人往北迁徙,发展为游牧民族,故以羌自称。后又在“洪水朝天”时期,古夷人因有云贵高原的地理优势,保存了大多数部落,再次大规模向北方展示,然后扩展到整个中原。

    约在两三万年前后古夷人族群已经开始进入原始社会,各个族群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迁移,有两大支系部落,一个叫雅利安人,另一支叫苏美尔人。

    三万年前古氐夷族群中还有一支系叫"罗罗",先从西向东迁徙到河南后不再向东迁徒,而转向北迁徒,经山西进入前苏联西北利亚经白令海峡到美洲,成为北美、中美、南美最早土著居民印第安氏族部落。墨西哥玛雅人是印第安一氏族部落。印第安玛雅人使用的太阳历(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另有5天为节日)与彝族10月太阳历是同祖共源,都出自古氐夷人、古氐羌人的"虎历"。近几十年来墨西哥出土了不少类似中国三星堆青铜器的文物,地球东西两半这些文物源头都应在中国。这就是说,在两三万年前,中国古氐夷族群已经在我国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东等地域,统一使用过同种语言文字和图腾崇拜理论。这"统一"不是在皇帝、国王的暴力统治下统一起来的,而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多神崇拜的理论和习俗自然形成后,各个氏族部落和国王自觉遵守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滇王国、蜀国、夜郎国等等都在上述文化的统一下进行治国治域。

    古氐夷族群,古民羌族是远古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也是中国远古文化的使用者,这是众多彝学专家、教授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戈隆阿弘的专著(彝族古代史研究)中有以下结论:

    "古夷人--羌人--藏人"; "古夷人--伏羲--炎、黄";"古夷人--楚人、卢人、罗人";"古夷人--彝、白、纳西、哈尼、拉祜、土家、僳僳"。

    在四川本土的"资阳人、蜀人、巴人、■人",这些都是古氐夷人,古氐羌人后裔。这些古氐夷人、古氐羌人后来分支成不少族群向世界各地迁徙而去,中华民族的这些远古先民曾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盘古神话长篇小说《神斧》 《史前密码》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史前史大事记》(四)公元前3.5-3万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pa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