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台湾印象

台湾印象

作者: 吴黎晖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12:41 被阅读33次

龙应台曾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分析批驳台湾的“标语现象”:“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台湾标语这么多?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努力造出一句话来,然后写在纸上、涂在墙上使我们在生活空间中想逃也逃不掉?他的动机在哪里?”于是,脑海中无意识就有了这么一个印象:台湾也是个到处挂满标语的地区(我忽略了龙应台原文刊载于1985年3月30日的“中国时报”,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到了台湾后,我有点惊讶地发现这里大街小巷、公路上、马路上都没有标语。才蓦地想到,台湾已经发生变化了。此台湾非彼台湾了。龙应台的《野火集》里曾写道:“1987年,解严。台湾人终于赢得了‘免于恐惧的自由’。”

台湾的街道、景区都很干净,看不到随意丢弃的果壳纸屑。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我们在东吴大学游玩的时候,东吴大学一走廊的角落处,竟然一溜摆着五个垃圾筒,上面分别贴着标签:纸容器类、纸类、瓶瓶罐罐、其他回收资源、其余杂物。

台湾的垃圾分类为什么做得这么好?我简单查了下,以下一网友的回答没有经过考证,但也可作为一个参考:

“台湾岛小,数十年前就开始为垃圾处理烦恼,经过数代人的经验教训积累,垃圾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融进大多数人的“处世道德”之中。

说个外话,我妈以前不信邪,把垃圾乱扔,後来被卫生局(当年还没有环保局)的人盯著查。

我猜至少查了有一个月以上。整天翻你偷扔的垃圾,终於找到里面的支字片语,查清身份。一封罚单寄到家里,罚了几千元,把我娘气得半死(那可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呀……)

换言之,台湾的垃圾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

作者:yolfilm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192499/answer/17472753

台湾人给我们的总体印象谦和有礼。在台几天我们听的最多和说的最多的是“谢谢”。到商场买东西,收银结账时工作人员都会说“谢谢”;到点心店吃点心,服务员端上点心时他们都会主动说“谢谢”。我们身在其中,受其感染,也微笑着说“谢谢”。观察身边其他人事,也都是“谢谢、谢谢”不绝于耳。简单的“谢谢”,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感恩、宽容、欣赏等。如果我们能互说“谢谢”,一些耸人听闻的事件就不会发生。如几年前曾发生的温州火锅店热汤浇人事件……令人印象最深的也是在东吴大学。我当时正到洗手间,朋友在走廊等。我从洗手间出来时朋友很惊讶地告诉我,走廊上碰到一年轻人(不知道是东吴的学生还是年轻教员,不确定),他竟然跟我的朋友九十度鞠躬问好。韩寒曾说过中国很幸运有个台湾跟香港保留着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最好的一些部分统统在台湾可以看到。今天中国大陆很多地方现在很进步,这是没错的,有的人甚至看起来很富有,但是韩寒说他在台湾这几天接触到的小老百姓,他说他一点自豪感都不能产生。我觉得也有些同感。比如说问好。我们的学校一般教育学生跟老师问好。那学生和学生之间呢?学生和陌生人呢?并不一定要鞠躬行礼,但我觉得学校文明礼仪方面,其实也受整个社会影响。当社会只是向“强者”“权者”示好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文明礼仪风气是形不成的。

另外在东吴大学参观的时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是学校的小和朴实。东吴大学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被视为最佳的私立大学之一。有两个校区,我们来的是位于外双溪的校区。校园入口简陋,没有铁门,没有保安岗亭,开放式。几个年纪很大的老大爷在协助管理交通等。一个老大爷牙齿全掉光了,只剩一颗门牙在前面晃着。老大爷态度很好,看见我们来也很高兴。告诉我们后面有钱穆故居,可以去看一看。

校园不大。我们走了一小段路就看到建在山坡上的钱穆故居。钱穆故居是一座二层小楼,抬头可以看见满山青翠中掩映的白墙红屋顶,更增添了我们心中的景仰向往之情。也许是暑假,故居红色院门紧闭,朴素的水泥围墙上贴着一幅钱先生对句和他的生活照和故居外景观。

故居取名素书楼。听说钱穆为此楼起名,是为纪念母亲。因少时患伤寒,又服错药,性命危殆,全赖母亲日夜尽心看护,陪他在故居素书堂养病,才得以痊愈。

钱穆迁入素书楼后,便在客厅开课、讲学长达18年之久。学生中,有连续上课16年坚持不辍者,从学生变成教授后,又带着学生来听课。

开课时,老师就坐在餐桌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学生们或与之共坐一桌,或坐在客厅沙发上。由于前来上课的学生众多,有的人甚至得站着,但不论坐或站,个个听得入神。小小的讲堂根本囿限不了课程中那随着逸兴飞迸而出的浩瀚中国文化思想。这个客厅是钱穆在台湾讲学最重要的舞台,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最佳私塾范例。

钱穆当年在北大任教时,当时学界对老子和孔子孰先孰后的问题争论激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钱穆和顾颉刚二位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生虽然课堂外是朋友;在课堂上则把自己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众批评对方的观点。胡适还在课堂上,对钱穆等人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论争,奋力抨击。一次,赞同老子晚出之说的同学认为胡适“在老子时代问题上有成见”,胡适愤然说道:“老子又不是我老子,我哪会有成见呢?”但正是在这种民主讨论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想的学风。(1)

东吴大学短暂的参观,让我们感受到“大学之大,谓有大师,非有大楼”。

相比国内一些学校的豪华建筑,华而不实,金玉其外,大兴土木的奢侈之风,更让我们感受到台湾大学朴素亲切、实用深厚的人文氛围。

大学不是象牙塔,大学学风其实也是社会风气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风气的某一程度和角度反映。在台短短几天,我们也感受到台湾社会那种朴实、节俭、珍惜资源的风气。

走在街道上,没有看见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很多沿街建筑,房子老旧,有的按照内地一些话讲甚至“有碍观瞻”,但它仍安安静静朴素又不失尊严地挺立在自己地盘上,没有强拆的胁迫,没有所谓的“城中村”改造,没有“精致化”“大一统”来自官方的强权意志。

据说在十几年前,面对这老旧的城市面貌,台湾人也并不自豪,甚至是缺乏自信。然而,这一切,却在新的都市更新计划和老屋活化运动中慢慢扭转。

它们让老旧的城市焕发出年轻的活力,没有推倒一座老屋,而且进一步改变台湾的城市美学和生活风格。

他们有自己的品质生活、产业,而且基于历史和当下人们价值所创造出的城市精神和特色,让城市的历史与记忆可以被保存,让新的创意与梦想可以被实践,让人们可以生活的更自由、更有尊严。(2)

在台湾诚品书店,我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美国都市街道生活的启发》、《我城》。一般我是很少看这类书的。但那天晚上游诚品书店,我拿起这几本书就再也难放下。

我希望我们也有个地方,可以叫:

我城”。

注:(1)处部分文字选自新浪博友柳白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686750100zvkw.html

(2)处部分文字选自静海杂谈文章http://bbs.0513.org/thread-3059536-1-1.html特此致谢!

相关文章

  • 印象台湾

    大前天,一个老兵故事,让眼睛做了一天SPA。前天,太潮湿的天气让自己脖子后背起了大片濕疹。昨天,为车拍圆山饭店,车...

  • 台湾印象

    吾于二0一八年十月二十八日至十一月四日,偕妻随团环游台湾岛。其间,每晚发微信一条,照片外附有说明性韵文,以...

  • 印象台湾

    “蒋介石一生都在朝思暮想反攻大陆,现在却被你们打过来了,欢迎大陆朋友”!日月潭导游这样说。 五一前夕,我和妻子参加...

  • 台湾印象

    龙应台曾在《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一文中分析批驳台湾的“标语现象”:“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台湾标语这么多?是什么人,在什...

  • 台湾印象

    “有时候,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们一辈子都没机会遇见;有时候,这个世界很小很小,小到一抬头就能看见你的笑脸......

  • 台湾印象

    2016年的那个暑假,8月月末的那天,我坐飞机来了台湾,哈。 如果说我对台湾的第一印象如何,可能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

  • 台湾印象

    台湾对于我来说,是一座想象中的城市。在这座想象中的城市里,有着老中国的模样,有着淳朴温润的守望,有着日本范的文艺清...

  • 台湾印象

    2017.8.23 周三 漳州阴雨天 微风小调 昨晚7.45从台北松山机场直飞厦门,到厦门约10.10,再等...

  • 台湾印象

    第一次以公司工作人员的身份到台湾,狭窄的马路上络绎不绝、飞驰而过的摩托车让我心生畏惧,随处可见的各个候选人的巨幅海...

  • 台湾·印象

    再丰富可靠的知识、传闻,再敏捷的想象、臆测,离亲身经历都有未可企及的地方,旅行的意义也即根源于此。台湾,我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台湾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osg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