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是一种用语言改变他人想法的过程,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既让人畏惧又羡慕。说服并不是什么如洗脑般的超能力,而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其核心主题无非有两方面:一是人如何形成看法;二是人又为什么会改变看法。人的成长就是自我说服改变的过程,能改变、被改变,是必然;不变,才是偶然。
很多人以为,说服是找出一种说法,好让你“照着我的话做”。但事实上,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为自己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所以,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它,并且善用它。想要成功说服别人,最核心的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对方,不能强行灌输自己的理论,最好是用提问打开对方思路,通过我们引导,实现自我说服。
一、常见误区动不动就说教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希望能劝身边的人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子女为了父亲的身体健康,想劝他戒烟;女朋友为了伴侣事业着想,想让他收敛一下坏脾气;老妈担心儿子的课业,希望他少打点电玩……但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候一不小心,对话就会进入说教模式,旁人苦口婆心往往徒劳无功。
像我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见面,会说看你身材真好,你看我一天天越来越胖,就这样大家就减肥话题展开了对话:
朋友:“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我:“你坚持锻炼一段时间,身材也会变得像我一样?”
朋友:“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
我:“我觉得还好吧,想锻炼的话,总是能抽出时间来的?”
朋友:“啧,你哪里知道我们这种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时候早点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锻炼啊……”
我:“放心,体力是练出来的,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越跑越轻松。”
朋友:“算了吧,我从没慢跑过,连双合适的鞋子都没有……”
我:“那小事,我带你去买一双,如何?咱们明天下午就去商场挑。”
朋友:“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这段对话,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说教场景。
说教方喜欢用“为什么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去自己的思维,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说教的那一方,则不断丢出“因为我有什么什么原因”当借口,拒绝做出改变。
这个过程当过,通过会让我感觉非常无语,难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变得健康一点吗?难道你不相信运动有益健康?你为什么会一直处在这种抗拒状态呢?
我发现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出在说教者的说话方式上。要知道,当我们一直问别人“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的思考偏向于为他不做这件事找出一个理由。而接下来,你为了劝导对方,又不得不将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这个过程很容易会引发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觉得“你又不懂我的情况,少说这种风凉话”。
毕竟,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于是这么一来二去,那位原本你想劝他去做运动的朋友,在一连串的说教下,此刻只会满脑子充斥着“为什么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与你的争论过程中,不断坚定着自己的想法。
二、用提问引导对方思路
那具体该怎么办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有就是转换思维,用反向提问,也就是改变提问的方向,来引导对方从“为什么我不能”转变为“为什么我想要”。
让我们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朋友:“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羡慕你的身材,能锻炼得这么好。”
我:“咦,奇怪了,你看起来不是那种会注意身材的人,为什么会对运动感兴趣呢?”
朋友:“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点啊……”
我:“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
朋友:“可是瘦一点的话,我穿起衣服来就能更有自信一点……”
我:“何必在意呢?反正我们又不会嘲笑你。”
朋友:“不是别人会不会嘲笑的问题,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我:“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
有没有发现,换一种说法,这段谈话的方向就跟之前说教式的对话变得很不一样?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劝导者一直在做的是不断问对方“为什么你会想要”,而每问一次,听者的脑中就会思考一次因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这样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颗种子,而且会随着劝导者的每一次反驳(胖就胖嘛,有什么不好呢)逐步加温,变得越来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开心啊)。
毕竟,还记得吗?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而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辩护更是人类的天性。于是,随着理由与信念渐渐被强化,最后,你只要问一声“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将改变从念头激励为行动。此时,如果这位朋友开始谈买跑步鞋的计划,或者说出决定跑步的时间,那我们当然可以很开心地表达支持。但除非他主动提问,否则此时切记别用过度的关怀让他感受到压力,因为这种行为只会重新激起对方对跑步的抗拒心理,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时,这套提问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劝导别人,也能够用在自我激励上。因为许多时候,当我们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们就等于是在鼓励自己生产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检讨和自我激励其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我们对自我的缺点检讨得越多,其实也就等于是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许多得了拖延症的人,总是在检讨自己: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问下去,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后,一定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或个性中,找到自己不得不拖延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我每次都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呢?”“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把工作照着时间表好好做完呢?
” “啊,其实我觉得,这都是因为我本来就自在惯了。” “其实我这个人就是艺术家个性,所以就不是那种被行程表逼得到处跑的人。”“其实我这个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创意,越到截止期限越能激发灵感。”
当你内心中已经产生了这一连串对话时,那么很遗憾,你这个毛病基本上越检讨越难改。所以,如果真想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就别问“我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问“为什么这件事我会不想拖延”。换一种问法,就能让自己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路径。
说服,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针对某些成见已深的对象时,不要觉得我讲了半天,你还是没有那样做,就是失败了。事实上,说服是一个程度上的改变,只要对方的想法从“很讨厌”到“没那么讨厌”,甚至是在思考“你说得也有一定道理”的时候,其实说服就已经开始成功了。
想要成功说服别人,要把选择给交给对方,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对方做出选择。提出有效问题,通过反复提问,引导对方的思考方向。
当问题是为什么不幸福时,对方就会想到一系列不幸福的原因;当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幸福时,得出的答案就是如何才能更幸福的方法,比如相信、勤奋、利他等等。通过为什么要改变,强化想要改变的信念和信心,同时用我很好奇这类中立的表述消除对方的戒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