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这千年的时光中,国王究竟得到了怎样的益处?(68)
双节期间,有友来访。畅谈法华时,明白了一个问题。
过去听法师说法华,他说受持法华者,最低保障线是不落三恶道。我当时听了自然很欢喜,但并没有深究。藉由此次因缘而思考这个问题,发现道理很简单,受持法华者,是真的不落三恶道的。
其一,受持法华,即是受持一心三藏,从而远离了妄想、分别、执着。既然没有善恶分别,哪里有执着可言?既然没有执着,哪里有妄想可言?既然没有妄想,如是心如是相,又怎么可能会落恶道?
其二,受持法华者,当是明达不住一切相,不受一切法者。既然不住一切相,当然亦不住恶相;既然不受一切法,当然更不受恶法。如何还会有住恶道、受恶法之报呢?
其三,就人道而言,五情五想而托生人道。受持法华者,于无分别、不住相见处,执着只会渐渐减轻,乃至灭掉。
既然情执减少,则堕力也减少,升力相应加强。行者本就在人道中,随着加强的升力,只有可能会上升,哪里会堕入三恶道呢?
继续边读边聊《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由于提拔达多善知识的缘故,令我具足了六波罗蜜,成就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具紫磨真金色;得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等十八不共之神通道力,成就了等正觉。能够广度众生,这皆是因为提婆达多善知识的缘故。”
当时的国王(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侍奉仙人有千年的时光,也意味着他修习《妙法莲华经》亦有千年的时光。这千年的时光中,佛陀究竟得到了怎样的益处呢?可以从如下七个方面进行观照。
第一,圆满具足了六波罗蜜。
如果不闻法华,以分别心来修六波罗蜜,是很难修圆满的。
十多年前,两个学佛邻居关系交恶。起因就在于两人供养法师时,一个人总要比另一个人多一百元,另一个人觉得对方故意压自己一头,心中非常不乐意。由此而关系交恶。
如此以分别心行布施,布施的同时亦在造业,单布施一法都不能修证圆满,更何况圆成六波罗蜜呢?
如果得闻法华,无分别中而修布施,则一修一切修,能很快圆成六波罗蜜。那么,什么是一修一切修呢?
就好比国王这样,他从布施入手。于断恶修善的布施中,圆成持戒功德。于不分别的侍奉身布施中,圆成忍辱功德。于相续不断的布施中,圆成精进功德。于专注一心的布施中,圆成禅定功德。于不住相见的布施中,圆成智慧功德。
这就是一修一切修。
释迦牟尼佛因此而赞叹提婆达多是自己的善知识,因为如果没有他传授《法华经》,释迦牟尼佛以分别心,想要把六波罗蜜修行圆满,这是绝无可能的。佛陀的赞叹,是真心的如实赞叹。
第二,圆满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不闻法华,以分别心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无法修圆满的。因为分别妄见中的慈悲喜舍,本身就不圆满。
如果得闻法华,以无分别心而修四无量心,就能很快修证圆满。为什么呢?
一,慈者,从造字看,“兹”加“心”也,兹有这、此的意思,兹音同自。往往能够视人如己者,谓之慈。
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可能很慈爱,但对别人的孩子就不一定了。凡夫的慈心,是建立在分别自他的基础上的。对己方者慈,不是己方者,则不慈。既然慈见不圆满,如何能圆成慈无量心呢?
得闻法华者,明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于无分别的自性真觉中,无论是究竟觉悟的佛陀,还是迷途的众生(未来佛),皆共同一法身本体,由此而生起的慈心,是无缘大慈,为超越一切自他分别的慈无量心。
慈无量心中,自他不二。自度就是度人,觉他就是自觉。于无漏中,圆成法身之慈德。
二,悲者,“非”加“心”也。悲音同背。这个非我之心,背离我心,不如我心意,就叫悲。
生病、贫穷等等,都是背离我心的悲。想法子灭掉病苦、贫困,就能转不如我意为如我之意。
然而,众生从我见出发,于如意、不如意之间,往往并不圆满。如了你的意,未必如我的意,此时的悲心,就不一定是拔苦,亦有可能造苦了。
比如,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当企业家,而父母却觉得当企业家太操心,当公务员更安稳。当如父母愿时,则未必如孩子愿。于孩子而言,这样被安排的人生,就是悲苦。
以后的岁月中,如果他能想通,放下自己的愿望,这个悲苦就会消失。而如果他始终怀揣梦想,不能满足,这个悲苦很可能令他无法安心,以致于写下辞呈:“想为自己活一次”。
可见,分别相见之悲,无法在事相上令人人如意,故而依此而修,是无法圆成悲无量心的。虽然无法圆成悲无量心,但此悲可以催开觉悟之花。当对生老病死、世间种种烦恼不如意时,有的人就会去修行,寻求解脱之道。
要圆成悲无量心,必须站在法华的高度。如果从一切法的顶相来观照,就会发现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皆非真心本性,都是明上加明,妄上加妄,背离了真性的妄悲。只有拔除了这些妄想、分别、执着,就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的解脱。这就是大悲,圆成了悲无量心,具足了报身之悲德。
先前,诸分身佛各自都派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否?”
这件看似简单的问候,实际上隐含了慈悲二字。因为共同一法身,慈心之故,而有此一问。又因为众生妄心无量,背离真性,悲心之故,亦有此一问。这就是“同体大悲”。
三,喜者,会意字。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踏准了鼓点,身体受到激发,众生会欢乐生喜,即为身觉。踏准了解题步骤,解开了难题,众生因豁然生喜,即为心觉。
然而,众生的身心喜觉,常常是暂时的,受局限的。不恰当的鼓点,是噪声。解不开难题,夜不能寐。依此而修,是无法圆成喜无量的。
得闻法华者,就会明白一切识都是根对尘而化现出来的,皆是自心取自心的结果。既然一切都是自己心中作,自然就能证得一切如意的喜无量。
譬如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于同一法身(慈)中感应到众生之分别妄心(悲)所求,无作妙力中化现相应的身相来救度众生。
这种慈悲感应,你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救你,也可以说是自己救自己。慈悲自在化现无量的解脱心识,帮助众生解脱苦恼,乃至归复真性。这就是喜无量心,具足了化身之喜德。
四,舍者,名词为休息的房舍,动词为放下。放下一切而休息,即是舍。
分别妄见中的舍,往往是一种考量。“我”能用者,不能舍。“我”不能用者,方可舍。而对于那些贪婪习气很重者,因为想占有的太多,能舍弃的太少,故而常常因背负太重而下堕三恶道。
很显然,依世间分别之舍见,舍德是不可能修证圆满的。那么,法华之舍又如何呢?
从法身看,既然自他不二,共同一法身,则无所谓舍与不舍,超越了舍见。
从报身看,既然一切法都是缘其性空的虚妄,舍下很容易。就好比一个孩子,他也许会和弟弟抢苹果,但他不会和电视里的人抢苹果,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电视中的是幻相,故而他能舍。如果他知道弟弟手中的苹果同样也是幻相,也就不会去抢了。
从化身看,如果知道苹果是自心取自心中化现出来的自家宝贝,并不是外来者,在自性如来藏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谁还会紧紧握住不放呢?
法、报、化三身,本是真心一本体。三身舍德成就,即是舍无量心成就。由此来观察世间,就会发现,众生在世间六道的升沉,皆取决于这个舍字。而众生出离世间,亦取决于这个舍字。
舍掉情执,减少至五情五想时,就能离开三恶道。完全舍掉了情执,就能升六欲天。离开了欲想,就能升色界天。离开了色想,就能升无色界天。
阿罗汉于有无分别中,舍掉了世间一切有为法,就灭掉了身见,超出六道生死轮回。如果进一步舍掉空见,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菩萨于无作妙力的修行中,进一步舍掉过去之业,就能圆成佛果,成就究竟解脱。
可见,舍一分,就是破一分无明,证得一分成就。这里的舍,用法华语言来讲,就是不受一切法。
第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
如来应化之身相圆满,具有三十二种显而易见的特征,这就是三十二相。随形此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的好又有八十种,称之为八十种随形好,简称八十种好。
就三十二相而言,转轮圣王亦具足三十二相,但是,八十种随形好,只有佛和菩萨才具足。
紫磨金,查询了一下《佛学大辞典》,解释为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最上品。又说《涅槃论》云:“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众色。”这些解释都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启发智慧。
紫色乃红蓝合成颜色,可见光中波长最短,频率最高,是人道可见光范围的高能光。是以,老子紫气东来,为高能祥瑞之人。仙人居所称紫府,为高能祥瑞之地。佛陀是人间的最高能者,身光显现紫色,象征着佛陀法身圆满。
“磨”为磨相。打磨中能析出一切法的真精,这是比喻令一切法还归顶相。象征着佛陀报身圆满。
“紫”对“磨”,无分别中化现出净性识,这就是真金,代表佛的化身圆满。
佛已经证得三轮体空,真觉无妄、顶相无染、净识无分别,故而身相显现出紫磨金色。
《边读边聊法华经》(6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