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301期「读库」中,张五常先生在「求学奇遇记」中写的一句话。原文是这么说的:「在写文章这重要话题上,王子春只一句我就终生受用了:写文章要make sense。只那么简单的一回事,但做到的人稀有。我是因为得到王子春画龙点睛,下苦工,做到。」
开始聊之前,先说说「读库」,想必大部分读书人都知道。我也是因为Fenny(冯大辉)在微信公众账号「小道消息」上的推荐,说这刊物是他唯一一直坚持在订阅的,再搜索了下网上评价,就在亚马逊上买了2013年全套,价格不贵,还满足满99送本书的优惠,顺道入了本龙应台的「目送」。「读库」是由张立宪先生(人称老六)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他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创造了奇迹。06年推出以来一直保持每两月一期,以「摆事实不讲道理」的编辑方针,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当然,以上介绍全是出自百度百科,以我刚开始读2013第一期的粗浅阅历,哪能评头论足。
真正拿起一期「读库」的时候,心中不免产生一个思考:「这真的只是一期刊物?分明是一本书嘛!」「读库」的封面十分简单,淡灰色的主色调,只留读库(大字号及拼音),刊号和新星出版社(中英文)三个内容,貌似还没见过其他刊物或杂志做到这一点,对于我这个倾向简洁的人,瞬间好感度倍增。大字号的读库上方还有一块矩形的纯色调,每期一种颜色,不明其意。将首页翻过后能够看到每期的配图,以拍立得样式的小硬质贴在扉页中心,虽说有点看不懂但确实标新立异。翻过之后便是目录,粗看一遍,没一个作家认识的,想来自己也算读过几本书,难不成作家都不往「读库」投稿的?结果随便选了篇张五常先生写的「求学奇遇记」,一搜作者,才发现不得了,竟是号大人物,果然如常言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真对自己感到惭愧。
在刚收到「读库」并随手翻阅几页后,我竟已决定看完2013年份后继续购入更老的年份,怕是求知瘾作祟,但「读库」确实是值得,一本30元的价格(买过期年份的大概只需15-20元)不多,现在随便一本畅销书不都得3,40,还不知其价值如何。「读库」却已是公认的好,作家也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能选入册,省去类似我这样阅历粗浅,读书不多的人挑选困难户,百分百的划算,这里再次建议读者去购入,至少先买一本试试。
这篇「求学奇遇记」为张五常先生所著,文章简练,却生动的阐述了先生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堪称曲折,却也显其才智。张五常先生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所著「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更多的介绍请读者自行百度搜索。
「写文章要make sense」是张五常先生对王子春写给他的一封论文章之道的信的总结。先生在多伦多求学时,不被大学收容,却因祸得福,认识了王子春。信的结句是这么说的:「Either a man makes sense, or he doesn't. You do.」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make sense」,字典里解释为讲的通、有意义、理解。好似每个都挺有理,英文和中文的差距这时就体现出来,中文在解释上可能需要绝对的详细,斟字酌句,英文一个单词,却囊括大多数含义,以至于有时要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的通是解释最多的,也比较通俗。一篇文章,从开头到正文,再到结尾,首尾不相连,上下文没有逻辑顺序,粗话评价来说,那真是狗屁不通,试问这样的文章有谁能看的懂。要想讲的通,要先有写作的基本常识,文章结构完整,语句保证通顺。其次整篇文章要有个中心思想,全部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再写,其余旁枝末节不过是旁征引博,通过一个个有理有据的观点对其进行证明。最后要用依托某些事实或假设说话,即便是科幻、奇幻类文章,也要基于某些理论科技,否则胡编乱造,是讲不通的。
我对「make sense」的理解,可能偏向有意义。写日记,可以讲的通,但只对其本人有价值,旁人来看,如果是个普通人的日记,且是毫无意义可言。当然没有贬低写日记习惯的意思,只是单纯对「make sense」意思的探讨。一些文艺青年,用着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来形容一些事与物,可我看这些文章时,竟是看不懂的,作为还算读点书的人,如果我看不懂,那只能说明两点,第一是我才疏学浅不明深意,我不了解这个作者,也没有他的经历;第二就是真不是篇好文,没有中心思想,让人理解不了。好比散文,是行散而神不散,多读几次,倒也看能的明了。再澄清下这里没有褒贬之意,回忆起读大学那会,我也是喜爱写这类文体,用偏僻的词组来形容或表达,其实可能一句普通的话就能概括。现在且明白过来,当时确实是观察的不够仔细,描写的不够深。化繁为简,哪一行那一业都实用。
理解的对象是读者。写文章自是写给别人看的,要考虑周全。如何让读者明白作者表达的观点,理论是否成立,引用是否正确,都是要考虑的事。自己收藏欣赏当然也不是坏事,可谁又能保证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后再来看,自己能看的懂吗?王佩谈独立博客的时候,他是这么说道:「我写博客的原因只有一个,濒临死亡,造就了我的表达。」抱着这种把每篇文章都当做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来写的心态,你要思考假设这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被发扬光大,为后人指点迷津,那时已经没有你,可否保证读者的理解是正确的,被指点的是正道而不是邪道。可以归纳来说,理解,就是自己对文章负责,写出的文字能让人明白,讲的通。看吧,绕了个圈又回来了。
「求学奇遇记」的最后说道W. C. Scoville 用十年窗下只写一本关于法国经济的历史书,张五常先生问其值得吗,Scoville回答:
学问的发展,总要有些人花时间去回答一些问题。如果我花十年能使后人不需要在同一问题上再下工夫,应该是值得的。
这个学问的真谛,深深影响了张五常先生,也让我感动。一篇文章,如果能够解人疑惑,让后人能够立足于此看到更高、更远的方向,也不枉我们用短暂生命中的一段光阴,用心去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