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稀缺与贫穷

稀缺与贫穷

作者: 吴二不二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12:11 被阅读0次

            相信很多人看过迈克尔•艾普特导演在1964年开始201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7 Up》,导演选择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一直到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那群孩子,从儿童步入老年。这14个人的50年里的人生轨迹,基本印证了导演最初的猜测“阶级很难逾越,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

            穷人为什么很难跳出自己的圈子?之前香港有个《穷富翁大作战》的节目,主人公是香港G2000老板田北辰,在节目里,他与底层人士同吃同住同工作,尝试露宿街头,做清洁工倒垃圾、住笼屋,每天只有几十元零用钱。节目伊始,田北辰乐观的相信:“我始终信奉自由市场,淘汰了很多弱者。只要你有斗志,弱者亦可以变强者”。随着田北辰在每天不断重复的劳力工作,且薪水只仅仅够求取温饱的同时,他不再提“只要有斗志,弱者亦可以变成强者” 他完全没什么盼望,每天想的只会是下一餐自己可以吃什么,绝对没有心力去计划未来。这个节目或许带有香港地区的特有的客观因素,但是反映了大部分穷人的普遍性。

          穷人更容易被眼前的温饱、生存要求投入大部分注意力,由稀缺导致了在很多事情上没有选择权,而在仅有的能选择的事情上也没有犯错的权利,因为一旦做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贫穷,因而会更专注于缺钱这件事从而造成短视,不断陷入贫穷的恶性循环。很自然的想到了我爸,他经历过三年饥荒,从此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般的饥饿感。他买东西都用可以买多少斤肉够不够买一个猪脚来衡量,比如去小店吃个面,他会条件反射般的换算成可以买几斤肉,回家可以吃多久这样的换算,诸如此类。尽管现在已经不再种地了,他仍旧认为种田是一件保命的事情。所以之前家里多余的稻谷从来都是储存着,绝不会卖掉,因为他认为只要谷子在无论第二年收成如何总还有饭吃不至于饿死。

        贫穷导致稀缺思维,就如饥饿感一样,吞噬一个人的理性和长远的思考,给人身心带来巨大的影响。知乎里有个针对“贫穷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响”的回答,排名第一的回答高达44K赞,5.1K评论。答主其中有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因为家庭的局限,我所缺失的教育远不止穿衣打扮这一课,比如社交能力也是我的弱项,我21岁才做到和女孩子打招呼不脸红,22岁才学会应答自如的打电话,25岁才学会自然地和陌生人搭讪这些在别人10来岁就从家里学会并且做得如鱼得水的事,我费了很多年才自己摸索会----在我看来,贫穷的影响在于,很多依靠物质丰足的孩子在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品质,贫穷人家的孩子需要 长大后自己建立。人生有很多必修课,你从小没有条件学,你长大了就得费劲的补,但你不是一定能补上,很可能抱憾终生。”

          幸运的是,这个答主用拼命的阅读、学习和写作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对于很多生于贫穷的人来说只能长于贫穷,贫穷思维会由父辈“遗传“”到下一代,几辈人都跳不出贫穷的局限,陷入 “稀缺导致贫穷,而贫穷加剧稀缺” 的循环。 突然想起,年初朋友问过“你想过五年后自己是什么样的吗?”,起初,我试着去描绘五年后自己的样子,每次大脑都无限茫然,于是我巧妙的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饰我战略上的缺失,加剧了自我的稀缺状态的同时更造成了短视。我还是不能马回答,但我会找时间认真想想这个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缺与贫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b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