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2浅痕:3000年只留下了些许点缀

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2浅痕:3000年只留下了些许点缀

作者: Pavo炎炎 | 来源:发表于2020-07-17 19:08 被阅读0次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上一讲我为你总体介绍了全书的基本概况,以及我个人读书的一点小技巧,如果间隔时间太久,你有些遗忘了,不妨可以先去回顾一下。

    今天正式为你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一章——英格兰的原始风貌。

    这一章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公元前2500年一直到公元5世纪,虽然时间挺久,但总体而言,人类活动对景观风貌几乎没太大影响。所以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全书,那么这一章我建议你直接跳过,只看这篇精读内容就可以了。

    这段3000年历史,以公元43年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作为分界线,分成了两个时期。

    1  原始时期的英格兰景观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英国这片土地最初的自然环境。英国所在区域,在地理学上被称为“不列颠群岛”,其环境特征可以大体概括为两个方面:

    (1)森林茂盛

    早在很久以前,不列颠和欧洲大陆并不是分离的,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冰川融化,水位升高,才形成了英吉利海峡,隔开了与大陆的联系。因此不列颠群岛周边海域的水深都很浅,通常在90m以内,这就为不列颠营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气候”条件。

    每当大西洋暖流缓缓流经浅浅的海峡,海水都可以温暖周边的空气、提升气温,于是不列颠的气候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都要温暖宜人,夏季在32摄氏度以下,冬季通常保持在10度以上,当然,苏格兰高地山区除外。

    宜人的气候就使得这片土地大部分都被茂密的森林覆盖,这一点从煤炭储量便可见一斑。英国几乎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硬煤的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在近、现代史上,英国曾经长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差不多垄断了整个国际煤炭市场。

    既然英国过去的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为什么现在却是一片疏林草地风貌呢?先埋个伏笔,后面的文章会为你解答。

    (2)水网密布

    远古冰河时期的地理和气候的变化,还造就了英国的众多河流,在这幅员不大的国土上,河流分布的细密令人惊异:苏格兰有克莱德河、福斯河和特温得河;英格兰和威尔士有泰恩河、特伦特河、亨柏河、塞文河、埃文河、迪河和泰晤士河;北爱尔兰有斑河与拉根河。这些河流咱们没必要知道都在哪,反正很多就是了。

    河流众多虽然有利于文明繁衍,但同时也有利于瘟疫扩散。欧洲中世纪爆发的黑死病,英国人口的锐减程度远高于欧洲大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水网加快了细菌扩散。

    说完自然力量对景观地貌特征的塑造,我们再来看看人类活动。

    在阅读本章的时候,你会经常看到一个词——“凯尔特人”,那他们是谁呢?

    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作为“天下”的中心,便将周边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这有点类似于周朝时期,将周边地区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意思差不多。

    学界通常认为,凯尔特人起源于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随后的几世纪中,凯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的民族,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很多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

    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凯尔特人扩散到不列颠诸岛。在罗马人入侵之前,他们就是不列颠群岛上的主要定居者。

    顺便说句题外话,相比于“凯尔特人”,我想你应该更熟悉“盎格鲁-撒克逊人”,我们通常认为后者代表了英国民族。但其实“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在公元五世纪才入主不列颠,和“凯尔特人”之间差了将近1千年,他们才是外来户。

    这两个民族从外形上很容易区分:凯尔特人发色比日耳曼人深,一般偏红,脸更圆润,面部也更柔和,眼睛很有特色,通常都有明显的大双眼皮。日耳曼人鼻子大多数又尖又翘,脸型更方更粗犷,五官更立体,眼睛多内双。

    来比比抖森和精灵王子的照片,是不是奇奇怪怪的知识点又增加了?

    这段时期人类活动对英格兰景观产生了哪些影响呢?直白点说,几乎没有。这就好比你问中国的夏商时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景观风貌的?这个问题实在没法回答,既没有文字记载,也缺少实物遗存,只能靠推测(猜),所以这方面问题就留给考古学家,慢慢研究吧。

    作者虽然本着景观史研究的完整性,对原始英格兰景观做了简要描绘,但他自己也认为:

    “确实有那么一些郡,有些遗迹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将这片国土作为整体进行一般的考察,我们就不必在这上面消磨时间。”

    ——好的,听您的话。

    2  古罗马征服不列颠

    凯尔特人在岛上生活五百年后,一群强大的入侵者跨海而来,公元43年,大概就在我国的东汉初年,刚刚登基的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西,发兵征服不列颠,不列颠岛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称为不列颠尼亚。

    在谈论具体景观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一下这段时期的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

    其实对不列颠的征服,早在公元前55年的恺撒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前前后后拖沓了100多年,怎么回事呢?

    刚才我们提到“凯尔特人”起源于法国和德国,而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

    说到高卢,不知你有没有想起点什么?对,就是恺撒领导的“高卢战争”。事实上,凯尔特人作为北方蛮族,曾在历史上数次洗劫罗马和希腊,给罗马人留下了非常惨痛的记忆。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终于下定决心,铲除北方边患。从公元前58年开始,到公元前51年结束,总共发起了8次征服高卢的行动,高卢最终被纳入了罗马共和国的版图。

    你应该还记得,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与高卢人本是一家,于是不列颠在这场战争中天然成为了高卢人的避难所,很显然,战火不可避免地也烧到了这里。不过凯撒远征不列颠并不顺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由于战线太长,在尝试两次未果之后,便放弃了征服的念头,直到100年后。

    凯尔特人虽然占领了不列颠,但其实并没有实现有效统治,大家说白了就是一个个“部落联盟”。几百年下来,不列颠岛仍然维持着分裂局面,就像一幅马赛克拼图。前来征服的罗马人虽然很厉害,但是一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不列颠岛上部落实在太多了,根本打不过来。

    没办法,罗马人干脆放弃了,将不列颠岛直接一分为二,只占领了中部、南部地区,称为不列颠尼亚行省,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而没有被罗马人征服的北方山区,发展为后来的苏格兰。

    从罗马征服这时起,英格兰和苏格兰就在一点点分道扬镳,两边用的语言都不一样。比如苏格兰山区的语言是盖尔语,也就是凯尔特语言体系的一个分支;而英格兰的语言是拉丁语,后来演变为英语。

    所以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前几年苏格兰要全民公投闹独立?从罗马时代起,他们就不是一个国家了,直到1707年,苏格兰才正式与英格兰合并,纳入大不列颠王国。说到底,苏格兰跟英格兰的关系没那么亲

    3  古罗马统治时期的英格兰景观

    背景铺垫到这里,终于能聊聊古罗马人对景观风貌最主要的两项改变了。

    (1)长城和道路系统

    为了守卫已经占领的英格兰,防止苏格兰人反扑,罗马人修筑了两座长城,如果你去英国旅游的话,现在还能看到长城的遗迹。它在英国历史上的文化价值地位,我想就不用过多赘述了。

    古罗马长城遗迹

    古罗马修建的道路系统,包括驿道和地方道路,地位也十分重要。

    罗马人占领英格兰后,并没有留下足够的守军,军队只能部署在主要区域,所以一旦哪里有事,部队必须马上集结、赶到现场,这样就对道路条件的要求非常高。

    完善的道路系统给罗马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可以通过道路快速调遣物资和军队,还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常驻军,只需把军队部署在道路中枢,就可以达到控制一大片地区的效果。

    罗马大道不仅质量过硬,而且路网体系非常完善,看到下面这张地图,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罗马大道一直沿用到今天,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很多现代道路就是在罗马大道的基础上修建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时代的不列颠道路路网

    从当时来看,罗马大道另一项重要意义,是将英格兰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串联了起来,一下子打开了这片土地的可开发潜力,因为人们不需要再一寸一寸土地,从内向外一点点拓展了。虽然当时还没有大量居民在道路沿线定居,但已然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镇、维拉与凯尔特农庄

    既然罗马人占领英格兰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守军,那他们怎么统治英格兰呢?

    罗马人的方式,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采取的策略差不多,那就是扶持“伪政府”,罗马人称之为本土藩王统治,也就是通过当地的部落首领来管理各自的土地和人民。这些本土藩王要承认罗马人的统治地位,表示服从,但实际的统治权仍然在自己手里。

    所以,英格兰实际上仍然是一盘散沙,只是形式上被罗马人统一在了一起。这种松散的统治结构,也反映在了当时人们的聚居形态中。

    以罗马人影响力从强到弱排列,聚居形态基本上可以分为城镇、维拉、和凯尔特农庄三种。

    先说城镇,那时候的城镇并不是由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在英格兰这片土地上自发形成的,而是罗马人“强加”的。简单理解就是为了便于统治,罗马人建设了一处处行政管理中心、政府办公大楼,这些城镇不但没办法自我维持,就连周边乡村也没有足够的余粮供给,所以这些城镇的日常所需主要依赖从欧洲大陆进口。可想而知,随着罗马统治的结束,这些城镇必然会迅速衰落,淹没在历史中。

    相较于城镇,维拉更具有可持续性。所谓维拉,指的是一些富有的,以及服务于罗马统治需要的凯尔特人,仿照罗马人的城镇生活,在乡村地区建设的一座座庄园。维拉建设的高峰主要集中在4世纪,鼎盛时期据统计多达620余处,有些大型维拉甚至建筑有三、四十个房间、并带有数个庭院,同时设置以地下暖炉和疏烟瓦道构成的中心取暖系统,罗马人喜爱的沐浴设施也成了时尚,被建设在庄园中。此外,大维拉往往还附设有粮库、畜圈和农业工人的住所。

    与维拉并存的是土著凯尔特人的农庄,位于罗马人鞭长莫及的统治区域,基本未受拉丁文化的影响。在这里,最典型的景观特征就是一块块方形耕地。但那时人口稀少,从整体来看,农业对景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4  罗马人撤离

    其实我并不想花费太多的笔墨,来描绘当时的城镇和乡村景观。因为随着罗马人撤离,城镇和维拉很快就衰落了。

    410年,日耳曼人攻占了罗马城,罗马人迫切需要大批军队来抵御蛮族对欧洲大陆的入侵,于是帝国在英格兰的驻军突然撤离。没错,是突然撤离,所有的经济活动戛然而止,社会运转突然停止,英格兰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400年前。

    就整个英格兰而言,罗马帝国未涉足的区域,依然保持的凯尔特文化,他们生活在乡村中,与拉丁文化很少接触;罗马人建立的城镇,与拉丁文化影响下的维拉,失去了帝国的经济支持,在短短两三代人的之后,便基本不复存在了,建筑垮塌并被野草覆盖,田地变回荒原或者灌木丛。

    说起来真的很戏剧性,罗马人统治英格兰将近400年,但从景观角度来看,除了留下了壮观的长城和开阔的罗马大道,其他痕迹基本都被抹除了,仿佛这段历史从未发生过,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一切都需要从头再来,只不过下一场演出的主角不再是罗马人了。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精读的主要内容。简单总结一下:

    从远古时期到罗马统治结束,人类对于景观风貌的影响的确微乎其微,除了长城、罗马大道以及“土著凯尔特人”的乡村农庄外,其他痕迹基本都被自然的力量恢复了,尘归尘、土归土。从整体而言,3000年来人类繁衍生息,最终只留下了一道道浅痕,一些点缀性的历史遗迹,自然仍以它自己的方式向前演替着。

    但这种自由自在的演替不会持续太久,随着罗马人撤离,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入主英格兰,对自然的大规模改造也随之拉开帷幕。

    我是YanYan,我们下次精读再见。

    - END -

    觉得有启发,那就点个“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2浅痕:3000年只留下了些许点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dn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