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向日葵的麦地
缘起会翻看李雪的这本书,是因为武志宏老师。他们曾经是恋人关系,让我好奇武志宏喜欢的是什么样子的女生。看了书中张德芬写得序推荐才知道,李雪原来读的居然是物理,大学还拿下经济学士,可谓智慧不一般。李雪对自己的分析敏锐,一针见血,很多语言让我感到就是在说出我的感受。她是向自己开刀的人,严密的逻辑文字看着爽快。一个非心理科班的心理咨询师,喜欢李雪的文字,那我们就一起共度吧!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那天和P聊天,“你说如果你不是我们家里的人,我才不会这么说。” 她说起她女儿,,怎么不会爱她,对她好。绝大多的父母爱他们的孩子,但有问题的孩子就是孩子他自己的事?父母把孩子当成什么?看李雪下面最后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感触?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一片漆黑。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哭了要不要抱,估计很多家庭都会意见不一致。李雪婴孩时期得不到母亲的及时回应,给他后来的人生带上了灰暗的底色。
下面这几段文字是她具体的阐释。
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下面这几段文字我挺有感触的,摘取一部分“婴儿哭泣,等于把焦虑扔给了父母渴望成熟的父母,能够帮助他处理焦虑。好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量,再还给婴儿婴儿父母的容器功能里浸润长大,并逐渐学习自己处理焦虑的能力,如果父母做得好,婴儿很快安静下来。”
不要误会好父母就是百分百的做到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可以多觉察自己,慢慢练就接住婴儿或者是孩子的焦虑。
父母不要刻意延迟孩子的需要,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只有当父母刻意不及时回应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因为孩子在心理内化了一个不愿意满足自己苛刻客体,这个课题留在孩子心里会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总是去主动创造苛刻与被苛刻的关系,投射性的认为别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有父母担心,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他会不懂得珍惜,得到后也没有努力奋斗的动力。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评判,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累积,终于让他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
如果你时常担心孩子不会珍惜享受所得,请反思自己的生命“我能够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吗?我对此充满感恩吗?我能放慢脚步,享受当下吗?”放下焦虑的头脑,不再评判孩子以一颗谦卑之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耍,尽情享受当下的生命。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其实是大脑的工具,跳出来看看,更多了解自己,更多用感受,情感,慢慢走进当下。(完)
我读《当我遇见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