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发表她的开创性著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时,世界各地无数被杂物困扰的读者感激地抓住她的法宝:“怦然心动”。
这是近藤麻理惠提出判断是否继续持有某物的依据。当你拿着你拥有的某件物品时,它是否让你感觉心动?如果是,留下它。如果否,那么再见吧,配有皮纽扣的土黄色开衫。
一夜之间,似乎每个试图整理家居的人都在讨论怦然心动。当然,近藤麻理惠的这个简单问题就像一把剃刀,帮助人们在追求更简单生活时决定什么要保留什么要丢掉。
到此为止,是这样吗?
th.jpg
不妨这么说吧,我认为,任何号召我们减少持有的理念都是好的。
在美国,我们消耗的物资是50年前的两倍之多。同一时期内,美国的平均房屋面积增加了几乎三倍,如今平均每家拥有超过300,000件物品。
很多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比家庭成员还多。大约25%的双车库没有足够空间停下一辆车,不仅如此,每11户美国家庭中就有1户需要租用异地存储空间——这是过去40年商业地产业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家居整理,给我们过量的物品寻找容身之处,已经是一项高达80亿美元的产业。
我们生活在物质过剩的时代,它并不像广告里看起来那么好玩。
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家庭长期压力过大、疲惫忙碌,过多的物品累积成(如果不是产生)问题。宜家首席史蒂夫·霍华德也许泄露了一个秘密,他说西方国家已经到了“家居装饰的顶峰”。
整理和极简运动的盛行可以从以下例子窥见一斑,比如小户型的流行,以及专业整理师协会和老年人搬家经理协会的迅速扩张。
我的家庭向极简转变的契机在2008年,我花了一整个美好的星期六上午清理自家车库,邻居看见我如此崩溃,随口说了句“也许你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我审视着堆放在车道上凌乱积灰的杂物,同时用余光注意到我的儿子在后院独自玩秋千。就在那一刻我做了一个改变生命的决定:
过多的物质并没有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糟糕的是,它们让我们远离真正让我们幸福的事物!
今天我们住在一个小房子里,只拥有过去三分之一的物品。但我们非常幸福,因为现在我们有更多金钱、更多时间和更多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一路走来,我看到近藤麻理惠的标语极大推动了国内外整理热潮。对此我很感激。但是我又忍不住为这句“是否怦然心动”感到恼火,因为它可能剥夺了整理之于生活的最大潜在意义。
“怦然心动”并非整理时的最佳问题近藤麻理惠
具体来说,光凭怦然心动来判断我们的持有物容易导致以下三个错误:
1、我们把心动的地位置于高于一切,并用它来定义我们的物品。不幸的是,当我们心中的首要问题是“这让我幸福吗?”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幸福。实际上,最近的调查指出获得幸福的最好办法是将幸福带给他人。
2、近藤麻理惠的建议并不能遏制我们的消费倾向。少持有是好的,但是减少欲望则更佳。一旦我们克服了消费欲望,我们就能获得追逐其它目标的自由。然而,“是否怦然心动”这个问题并不能让我们克服欲望。毕竟,当我们站在商店里时,无数商品都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因此我们把它们装进了购物车。
3、这个标准也许能提升我们环境的舒适度,但是它并不能改变我们生命的轨迹。它很少引导我们去审视最初导致杂物堆积的原因,当我们无法找到杂乱的原因,我们不可避免重蹈覆辙。
当我们要决定是否保留或丢弃一件物品时,与其问自己“是否怦然心动”,不如换个问题,问问自己:
它能否帮助我实现更大的梦想?
我认为,我们不仅应该思考我们拥有什么,而且要思考为何要拥有它。我们的生活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成就什么?
诚然,有些人也许只想追求个人舒适感,获取越多东西越好,但我相信他们只是少数。相反,大部分人都想在这个充斥欲望的世界做出某种无私的贡献。
两年前,我的妻子金姆和我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希望效应(The Hope Effect),它改变孤儿院的模式,提供模仿家庭式的方案。如果不是极简主义让我们获得更多时间和金钱,我们无法追求这个梦想。我也许仍在每个周六不停地打扫和整理。但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截然不同,还有许多孤儿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抚养孤儿并非每个人的梦想,但是不管他们觉得自己来到地球的使命是什么,他们拥有的物品有些是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们完成使命,而有些则在阻碍他们。最重要的是保留与生活目标一致的物品,丢掉那些与目标相悖的。
那么,当你拿起你的一件物品时,问问你自己,它对我的梦想是否有帮助?它能否帮我构建一个关系和谐和关爱他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我能不能以更好的方式来利用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将障碍物各个击破,向着你的目标迈进。
打扫房屋和释放生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与其仅仅让自己心动,不如为世界点燃一道火炬。
【http://www.becomingminimalist.com/ 作者 JOSHUA BECKER】
【翻译蔡包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