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曹珊珊随想

曹珊珊随想

作者: 女神说我是好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00:57 被阅读0次

    我发誓,我打字的两只手,同我的脚一样笨拙。

    一、自省沉思

    我从小便凿凿地确信自己没有丝毫的动手天赋。

    假使我的思想是一条星河,那么绘画、剪纸、哪怕打一条简单的绳结于我,都似一盏风中摇曳的残烛,不至于完全致我目盲,也仅此而已。

    但是我酷爱阅读,而且这并不需要用到我的手和脚。

    今天是04/23读书日,偶然看到阳光征文活动,我恰巧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我读的是纸质书,二手的,泛黄的书页里裹挟着一阵阵笔墨味道。随意翻开一页,很容易看到农场、木石、河流、牛马,通过阅读它们,自眼睛进入身体里的,是一种自然的气氛,独身的气息。与周遭不同,那么的原始、那样洒脱,还有无论去到哪里都是风景的心情,就像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紧握书本的那一刻,仿佛自己就是思想上的鲁滨逊!

    同样作为城市里的寄居者,我不似梭罗一样认为这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但这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不想代表任何人,也不想被谁代表。我只是带着享受自然的心情,在与自然隔绝的城市里,喝着擅长做咖啡的人做的咖啡,吃着擅长做饭的人做的美食,穿戴擅长制衣的人做的服饰,今天在北京,明天在上海,做着我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要做的足够出色,这样只要我会行走,会说话,会扫码付账,就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我创造的价值去交换我需要而不擅长之物,不必劳心劳力,事无巨细。

    前两天一位高中老同学结婚,婚礼上,他感叹我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觉得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到。这是他的原话,当时他太忙了没有回他,现在想来,大抵是我只做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事,对于不擅长的事,他不知道,我掩饰得很好。

    我希望让自己尽可能聪明一点。

    “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伤害。”这句话摘录于我比较欣赏的作家阿贝尔·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

    “同时,真正的聪明人,都能够从他自己的躺椅里欣赏整个世界的壮景,无须同任何人说话,无须了解任何阅读方法,仅仅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五种感官,还有潜藏在灵魂里纯真的悲哀。”看到这句话时,我正在春日庭院的躺椅上阅读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当时风从徐缓的山峦吹来,带着青草的味道,头顶上的梧桐叶子如婴儿般的手掌般哗哗摇响,天空一片湛蓝,云朵的形状也略有不同,真是惬意极了。

    “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我该以何种形态存在?”

    二、探寻真理

    “如果这世界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梵高。

    于是,像所有走过迷惘的人刚开始的那样,我开始思考。那时,我在读赫尔曼·黑塞《德米安》,我学会了“不再占星问道,开始听从内心深处的低语。”

    “道”,我理解成人类社会会自发形成一些规则,如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中所述:如果某种行为方式被这种规则承认,那么生活在这规则下的所有人就会将这行为当做大家应该遵循的准则,并克服重重困难将这些准则纳入统一价值体系。诚然,一些看似合乎情理的规则方便了我们生活,不幸的是,这些“正常的”、“成熟的”观念或逻辑往往不可避免地埋没掉人们可贵的创造力,潜移默化得让人停止思考,——赫兹里特——规章与模范会毁灭天才与艺术。

    所以,“从来如此,便对吗?”——《狂人日记》,鲁迅。

    前文提到的《生活在别处》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道:在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里,人总是希望世界中善和恶是明确分开的,因为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阿贝尔·加缪的另一部小说《局外人》里默尔索接收处罚的时候自阐,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所以在我看来,一直以来,这世界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做好事的人与做坏事的人。如果一个世界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很多人都看过央视著名记者柴静的《看见》,“看见”对方说了什么并不重要,“看见”对方没说什么才重要: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又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沦为偏见的附庸,成为谣言的帮腔者,或者说煽动脑中的各种偏见互殴,从而取得平衡,更不断地接近真相。聪明的人才保持怀疑,蠢人永远坚信不疑,其不知构成我们探寻真理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自身已知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未知的东西。

    所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听、少说,接收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终裁决。这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里的经典台词,我非常喜欢。

    三、努力选择

    “那又怎么样呢?你怎么知道你探寻到的是真相呢?恐怕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尔。”

    可我不这样认为,起码我试过了。如卡夫卡所说: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虽然就算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结果有时往往也会不如人意。世事像天气一样不可预料,然而,又同天气一样不可避免。麦克在《飞越疯人院》里也没有搬起那块石头,可是起码他试过了,斗争向来属于强者,弱者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生来就是被征服的!保持移动不一定能走向胜利,可是那也比原地踏步强。追逐真理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它更像一座森林,时常会让你迷失。要耐心,冷静观察,尽量让坏事发生好了,但是不要躲避,做《老人与海》里那只破茧的蝶,背上的疼痛只是为了萌发翅膀,静止不动的石头必将爬满青苔!

    生活在别处,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成此处,崇高感随即将变成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所以永远不要停下脚步,有什么想做的事就去做,一件件事情去做,等你做烦了就去换一件喜欢的事去做,直到你找到一件你永远不会觉得痛苦而乐在其中的事,那就是你的归宿。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选择往往比努力更加重要,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就永远不会失败,永远不会!因为不放弃就不会失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往往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我觉得,为了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付出、而努力,一定是不自觉的,就如同那些热恋的人或虔诚的教徒一般。他们不需要深思熟虑,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计划,更不需要励志激励自己,一切都自然而然的,每一天都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在《爱因斯坦自述》里,这是一种伟大的热情。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在他的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也讨论过,这种伟大的热情:“今时的我们不同昨日,我们的爱人亦是如此。时刻在变化的我们若是继续爱着另一个变化了的人,是一件多么新鲜又幸运的事。”

    四、孤独痛苦

    “那样多累啊?人生应当知足常乐,简单一点。”

    可是总有某个下午,某个瞬间,你会感到空虚,眼神哀伤孤寂像一匹绝望的孤狼。而感到空虚的缘由,大概是灵魂失去了哄骗自己的能力(《惶然录》)

    人只要还有所追求时,他就不会老;一旦遗憾取代了梦想,他就变老了。乔治·奥威尔认为:人类中大多数群体,并不是那么自私。大概在30岁以后,他们几乎完全放弃了作为个体的感受——主要为其他人活着,并且在劳作中慢慢萎顿下去。我不说工作我说劳作,是因为那不是你的理想。你应该悬崖勒马,而不是陷入到“为了生活,放弃理想”的伟大感动中,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愚昧”。你以为挑起生活的担子是勇气,其实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才更需要勇气(《革命之路》)。

    大仲马笔下的“加里迪波”,永远聪慧、泰然自若,这样深沉的老练必定是将痛苦长期压抑并予以忍受而磨炼出结果。当你忍受住命运暴虐的毒箭,心中自然会绽放出天国的蔷薇与百合。

    至于何来的毒箭,倏然想起夏目漱石的《草枕》——发挥才智,则锋芒毕露;凭借感情,则流于世俗;坚持己见,则多方掣肘,总之,人世难居,而《人间失格》。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能够给我们良好的启示: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对别人所说的话不要太过当真。绝不要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保持自己的思考,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永远克制自己的虚荣心和炫耀欲,堤防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永远不必通过说服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自己的存在。

    村上春树多次在其作品中提到托马斯·曼的《魔山》,里面有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不要由于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也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不是吗?

    所以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伤心咖啡馆之歌》有一句名言,当你说你不自由时,不是指你失去了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你想做的事得不到别人足够的认同,那带给你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压力让你觉得被压迫,被妨碍,被剥夺,翅膀长在你肩上,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

    但是,“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这是我在日本作家山本文绪的书中读到的宝贵箴言。过去,我在人多的地方曾极力小心翼翼,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了。我想,比起被人觉得是个怪人,我更害怕浪费时间。有思想的人,都是不合群的,不被理解的、寂寞的。他们只要说几句真心话,就会被当成异类,被排斥,被孤立,因为软弱的人总是怕被说穿事实,从而讨厌说真话的人。这些人的烦恼往往在于自己想要拥有什么而不得,却不愿意直面自己有能力拥有什么的事实。如果山本文绪像众人一样随声附和,就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同类,永远带着面具生活。

    所以不要害怕孤独,活在别人的眼中,并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生活,真正的成长,应当是《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说的那样,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与丰收。这种不断的积累来源于我们是否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来源于是否敢于承担所做决定的后果,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程度。

    同时要摒弃那些互相轻蔑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践”的所谓情谊——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自怜自艾地陷入夸大痛苦的表演。我们从没想过改掉弱点,只是希望收到怜悯与鼓励(阿贝尔·加缪《鼠疫》)。但真正的朋友,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讨喜或可怜的模样。贾平凹《自在独行》里总结得很客观:生活关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所以真正学会爱自己,不再浪费时间,不再寻求他人怜悯的慰藉,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用你的方式,以你的旋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迟迟没有成长,自怜自艾、得过且过,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去守护那些生命里对你意义非凡的那些人呢?不过是臆想,给彼此徒增烦恼与痛苦罢了。

    由此可见,努力与选择是彼此交替的,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为了只有自己能够认同的,为了无法向他人说明的,为了经过长时间才能显现的,请埋头奔跑。

    跑者从来不孤独,我们一直在和自己赛跑啊!

    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the best defence”——并且永远不要怕晚,永远不要用年龄来规划人生。

    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精神世界,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抑或无法表达出来的部分。篇幅有限,言不及表;夜深意乏,已不知所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珊珊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ic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