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盲,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大字不识的人。然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不识字的人几乎微乎其微了。
那么现代社会是不是就不再有文盲了呢?
非也非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文盲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目不识丁的人。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种文盲又被称为“功能型文盲”,是在信息化时代缺乏科技常识,无法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的人。
这里有个启示,无论是之前把不识字的人定为文盲,还是新世纪以缺乏科技常识为标准判断文盲与否,可以说不能达到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能力水平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人都可能为文盲。
所以有人会说,不会用微信的就是文盲,不会上网的是文盲,甚至不懂英语的也是文盲,有种汗颜的感觉。自以为是有识青年一类的,不曾想可能分分钟要掉入文盲的坑了。
在大家愈来愈意识到认知升级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想认知层级的不同,同样可以划分出文盲和非文盲,并且这个标准时时在调整。也因此把我们区别为不同世界的人。
我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文盲,还有很多其他盲。
哈德门的《伦理学》中提到有一种人,不知好坏,不辨善恶,仿佛色盲者的不分青红皂白,可以说是害着价值盲的病的。
在钱钟书先生的文章看到这段话,立刻被吸引了,躲过了文盲的坑,原来还有价值盲一说。
文中对于缺乏美的感知能力,不能辨别善恶是非的价值盲也换作文盲。
令人唏嘘的是,缺乏美的感知能力,认得字未必就就不是文盲的。识字却不能欣赏文学,陷入局部的文字的漩涡中,无法跳出来欣赏文学本身的美好。
我的理解文盲更多是功能上的、能力上的,而价值盲却是独立个体的缺乏,这背后是自我的缺失,无法区分边界。美感属于能力范畴,亦可以认为是个体的感知感受,偏向于功能型的。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无骨”的文人例子并不鲜见,抛开道德判断,并没有刻意的贬损的意思。只是唏嘘于他们文学的造诣和现实的混沌模糊立场的对比如此鲜明。
所以我还是愿意把文盲和价值盲看成两种盲。
拥有美的感知能力,才不会把日子过得粗糙而无趣,才不至于暴殄天物般地浪费着我们的文化,才会熏陶出有趣的灵魂。一个拥有更多有趣的灵魂的国度是文明前进的保障。
近日轰动全国的中年妇女砍杀幼儿园小朋友的案例,真正说明了城市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没有美感活得纠结拧巴以至于扭曲的灵魂会对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物质条件掩盖不了骨子里的贫乏。
这里显然不仅仅是灵魂无趣那么简单,压抑抑郁内心干枯的人不在少数,但并不是每一个如这个妇女这般无人性。因为我们有基本的道德价值,我们祖祖辈辈善良的人都会坚守内心的边界。而如这个妇女已经失去了这个边界,是文盲加价值盲。
这两者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的,不断拓宽认知能力的同时,也会不断促进自我的完善,价值判断自然也越清晰。同样自我的完善,也能反过来加快能力的提升。所谓完善的人格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就是这个理。
人生几何,无非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自我成长而已,未来会遇见怎样的自己呢?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