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易出汗,我的衣服基本两天一洗。
衣物轻便,我会手洗完再选择洗衣机脱水,但洗衣机并不总贴心的配合我的工作。我将洗好的衣物放入洗衣机内,选好脱水功能键,按下开始,便静静等候衣服脱水,而我美好的预期被打破:听到洗衣桶“叮咣叮咣”的晃荡两声后,居然听到了注水声。“靠。。。”我不耐烦的按下电源键,重新开启再选择脱水,然后。。。洗衣机有剧烈的晃动两下,注水开始。。。反复数次。。。我的不耐烦已经升级至抓狂“TMD这么湿我怎么晾。”
“再试一次,如果不行。。。我想砸了它!”当时的我很暴躁。
叮咣叮咣。。。再次注水。我攥紧拳头,狠狠的敲打洗衣机外壳。
深吸一口气,我冷静下来。想起一句话“重复同样的行为,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为什么不找找故障原因?
我仔细打量洗衣机一番,发现机身上贴有标签,凑近一看:

打开盖,我发现洗衣机内的衣物堆在一侧,符合须知中自动修正条件,因此会出现进水的状况。我把衣物重新放置,大概均匀分布。这一次,洗衣机正常完成脱水步骤。
回顾整个过程,我想到了两点:
一、武志红《巨婴国》有一节名为‘失控即魔鬼’,提到:
其实对一个生命来讲,善和恶会有这样一种逻辑:我能控制的范围叫善,我不能控制的范围叫恶。
假设处于巨婴心理水平,可以这样推断:一件事情不能由我控制,那必然由外在的力量控制,而洗衣机不能正常脱水让人不爽,所以控制这件事情的力量是有些恶意的,持续不断的不能正常脱水,这种恶意愈发强烈,继而引起抓狂。
回想其他一些引发抓狂的场景,似乎有些道理,那些情况下心理水平会出现退行吗?值得反思。
二、《练习的心态》一书中写到:
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都感到失败,而且在练习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都会体验到焦虑感,你把每一个错误都当成一种障碍,一种延迟你实现目标的东西,让你迟迟体会不到实现那一目标的东西。
当我执着于结果时——衣物脱水,与达成结果不符的状况——脱水失败,就会成为障碍,反复出现,使我迟迟不能实现目标,会引发我的焦虑,进而抓狂。
相反,当你的目标是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之中,并且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你不会遇到错误,也不用作出判断。你只是在学习和做事情。你在从事活动、观察结果、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在调整练习时的精力,以产生期望的结果。这时的你没有不好的情绪,因为你没有判断些什么事情。
一旦我冷静下来,把注意力发在完成脱水的过程中,不把脱水中断当作障碍,只是寻找脱水中断的原因,除去情绪与判断的影响,减少对精力的消耗,反而更快的达成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