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有喜有忧,有得有失。
也许,教育就可以通过教育故事进行串掇,化解其中的苦恼与思考。
身为教研员,或许就因为喜欢读书,喜欢钻研教育理论。读的书相对多些,或者说对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思考的多了些,因此,每每看到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包办,一讲到底的现象就浮想联翩,思考多多。每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对执教老师的课堂不感兴趣,对于老师辛苦的付出不堪入目,甚至用“费力不讨好”来给予诋毁。对这样的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嗤之以鼻。
还好,关注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故事。教师成为故事的主角,把他的精彩有美丽作为情节进行故事串掇,把这样的案例作为我的主张去诠释,我心坦然多了。再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智慧?
课下,与老师们交流心得,给他们谈论“学习金字塔”理论,交流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探讨“期待效应”“学习共同体”,他们不会理解,他们为自己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教育思想固守着。
一句“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蛮有成就感的!”让你不得不感叹现实的质感。
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难做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改变别人的思想。
的确是这样,固守多年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在他们内心深处就应该是顺理成章。要让课堂出质量,就得时间家汗水,就得“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一位数学课改教师的课堂上,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孩子们课下的时间都在玩,享受孩子真正的童年。而家长则为孩子没有作业而担忧,有意无意的为孩子加餐。结果,弄得孩子极度反感。
还是那句老话,“照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天。”你再努力,最终还就是一头称职的驴子,你始终摆脱不了沉重的磨。
很多人都艰信,学习上没有捷径,唯有“刻苦”方可出成绩,那才是真正的教育。殊不知,教育的本义并非如此。比如:分析,综合的能力,动手实践与操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阳光,坚持,担当,责任……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如何让课堂高效,唯有彰显主体,让他们在团队活动中体验,在行动中思考,在实践中摸索,触发学习的诗经,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那才是最为有效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