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生命若是不燃烧,便会走向毁灭:与萧红共同采撷生命的那道光

生命若是不燃烧,便会走向毁灭:与萧红共同采撷生命的那道光

作者: 如沐春枫 | 来源:发表于2024-08-27 19:56 被阅读0次

    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一次次地冲破封建枷锁,倔强出逃;

    她,是苦难中的强者,饱尝逃亡奔波、无家可归、寄人篱下的心酸与凄苦;

    她,清丽的文风,婉转悠长的文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一位同时具备丰富创伤体验和强烈漂泊意识的女性作家;

    她,一边在寒冷中瑟瑟发抖,在饥饿中头晕目眩,一边仍顽强刚毅地书写着自己的流浪人生;

    她,就是有着“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之誉,却过着颠沛流离、凄苦短暂人生的女作家:萧红。

    01温暖与冷漠的原生家庭

    1911年的端午节,在呼兰河畔的一个叫呼兰的古韵小城中,一个女婴出生于士绅家庭中。在她出生时,虽然到了祖父这一代,家境已经不如之前,但是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日子还是过得比较优裕的。

    此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人生会过得如何坎坷,只是在多年以后,她还是会怀念童年时期常常流连的后花园。这个女婴,就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女作家:萧红。

    在萧红的回忆里,幼时生活的故居,家里的宅院占地有7000多平方米,拥有30多间的房舍,而在正方后面,那一个将近2000多平方米的后花园,就是她时时怀念的后花园,那里也是她和祖父尽享天伦之乐的地方。

    “她在闹,他在笑”,这句话,可以完美地诠释了当时萧红与祖父在一起生活的情景。

    当萧红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时,就注定了她这一生过得并不如意,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早逝,继母的严苛,让她过早的体验到了孤独与寂寞。

    好在,萧红有一位爱她、宠她的祖父。祖父的性情温厚,萧红可以说是他的掌上明珠,他一天到晚,不管去哪里,都会带着萧红一起,更多的时间,便是在后花园里看蜂飞蝶舞,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在酷寒的冬天里,祖父会在暖炉边,给幼年的萧红读千家诗,年幼的萧红,在祖父的陪伴和点拨下,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也自此打开了她的文学大门。

    02寂寞又漂泊的人生轨迹

    幼时的萧红,与祖父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是同时也是短暂的。在祖父下葬的那天开始,萧红便失去了与家乡最后的羁绊,她也从此开始了她那漂泊的寂寞的一生。

    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她骨子里就想着要逃离冷漠的家庭,在祖父离世后,她怀揣着对光明的向往,毅然而然地选择了离家出走,可以说,她是“出走的娜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仅20岁的萧红,经过多方辗转,来到了哈尔滨,此时的她面对着日军的连日轰炸,内心产生了恐惧,再加上流浪的疲惫,她不得不与未婚夫汪恩甲居住在东兴顺旅馆。

    可当汪恩甲再也无法支付住宿费时,居然将怀有身孕的萧红留在了旅馆。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萧红给《国际协报》的求助也得到了回应。在这里,她认识了萧军,得到了自由,也收获了爱情。

    然而萧红与萧军的爱情,并没有得到长久,原本因文学相识相知相爱的两个人,很快就因为彼此的观念不同而分手。

    在与萧军分手后,萧红嫁给了端木蕻良,随后跟着他到了香港,在生命在最后的岁月里,端木蕻良给予了萧红婚姻的名分,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创作。这对于落寞孤独的萧红来说,也算是相对平稳的。

    回看萧红的一生,似乎她始终都是在路上的:她从1931年逃离了荒凉的故乡后,从呼兰县到了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回国后又到了上海、武汉、重庆,最后停留在香港。

    03照进生命中的那一道光

    萧红的一生,一直都在追求幸福和尊严,与萧军在一起的时光,可以说是她一生中短暂的光明。

    在其余大多数的时光里,对她来说是黑暗的。而在这黑暗的时光里,有一个人,就像一道光一样,照进了她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她亦师亦父的恩师:鲁迅。

    在萧红故居的萧红纪念馆内,还保存着鲁迅先生给萧红萧军的第一封回信,这对于对未来感到迷茫的他们来说,鲁迅的回信,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也正是鲁迅先生的这一封回信,让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出现了转折: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在24岁时发表了《生死场》。

    这部小说,由鲁迅先生作序、胡风写后记,它的出版,立刻震动了上海的文艺界,也给当时的人们增强了信心与勇气。这也让萧红更坚定了自己的抗争精神和立场,以及将写作视为事业的决心。

    她将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通过文字书写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给个人和民族所带来的创伤。

    在《商市街》中,正是描述了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有多篇文章写到了饥饿、寒冷与贫穷,在繁华热闹的都市哈尔滨,过着这样的生活,无疑就是因为战争,让原本就贫穷的二人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在鲁迅先生去世后,萧红写下了《拜墓诗——为鲁迅先生》,而在她后面所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凝结了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所有感情,她将先生平凡真实的一面,都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在最后

    泰戈尔曾经说过,“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从萧红的一生,我们可以看的出来,她的一生,便是在一群人狂欢时孤独、在一个人孤独时内心却向往着狂欢。

    萧红在其仅有的31岁短暂人生中,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等著作。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充满悲悯的人文情怀,也体验了她那极具个性色彩的生命,同时也使她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留有特殊地位。

    漂泊不定的命运,坎坷多舛的情感,极寒病弱的生活,家国沦丧的时势,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止萧红的笔耕不辍。

    她以忧伤、稚静、灵性的文笔,带着我们去观看她眼中的现实人生,也让我们得以走进她的世界,去了解这么一位女作家才情蓬勃却颠沛流离的人生。

    在意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她有些怅然,也有些不甘。那一年,她才31岁,她还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才华横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若是不燃烧,便会走向毁灭:与萧红共同采撷生命的那道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uz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