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解孩子的语言》读书笔记

《理解孩子的语言》读书笔记

作者: 虾米叨叨 | 来源:发表于2016-08-31 16:47 被阅读1323次

           如果说第一年育儿的焦点在“养”,那第二年的焦点则在“育”。小朋友在“前逻辑思维”阶段,可以一秒钟完成从天使到魔鬼的转变~我每天都很想搞清楚孩子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要想读懂孩子的语言,首先要带着尊重和倾听的心,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

           这本书从7个涵盖所有困境的问题开始,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以及孩子情绪表达的重要性。继而从恐惧、愤怒、快乐、悲伤、消沉5个方面进行了分章论述,解读了各种情绪背后的真正含义,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和解决步骤。


    一、自问—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冷静,多思考,向自己提出问题,向孩子表达自己希望和孩子交流的意愿,我们该扪心自问些什么呢?

    1.他有过什么经历?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整合自己所感知的一切。我们首先要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努力弄清楚他经历了什么,明白他的感受,而不是妄下结论。要让孩子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等方式发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一味希望孩子安静下来,我们只需要陪伴左右,让孩子宣泄情绪。

    2.他想表达什么?

            孩子真的会“无理取闹”吗?事实上,在孩子奇怪的、不得体的或者反常的表现背后,隐藏着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的情绪。我们要设法发现他的需求,他一定是在传达这某种信息。看似夸张或奇怪的表现背后,要么是因为孩子某种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要么是因为孩子的某种需求被掩盖了。不要试图问孩子“为什么”,因为往往他也不知道原因。

    3.我想传达什么信息?

            你是否因为孩子用画笔把家里涂的乱七八糟而生气?是表扬孩子的创造力还是制止孩子的行为?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影响着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分歧时,应当说出你的想法,充分尊重对方,让孩子看到即使有着不一样观点的父母也是可以和谐相爱的生活在一起。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对象,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孩子都会听到、看到、感受到。

    4.我为什么对孩子说这些?

          孩子向我们提要求或者与我们意见相左时,我们回答是或者否究竟是因为什么?家长总说孩子的某些要求是“无理取闹”。其实,孩子的无理取闹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只有当父母大张旗鼓的和孩子展开较量时,孩子才会无理取闹。自己在强迫孩子接受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无法做到无所不知,但是当孩子向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为什么听不进去?那就问问自己吧~

    5.我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是完全相悖的。我们希望家里整洁,孩子却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们希望周末可以睡个懒觉,可孩子却早早起来就是为了玩的时候,这就是孩子。父母要做到在某段时间内把自己的需求抛在一边,去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但是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需求和他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想要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容忍孩子的放纵行为,学着更加包容。当孩子不听话,我们要因此发飙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吧。

    6.对我来说什么最珍贵?

            我们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想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做出机械的反应。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自己的信心。永远不伤害他们,不对他们撒谎,不侮辱他们,不背叛和恐吓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表现得诚实坦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倾听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爱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让他们不带丝毫愧疚感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7.我的目标是什么?

          育儿路上的问题都没有万能的答案,一个答案只能对应一个孩子,找到答案的基础是我们与孩子共同的经历。对与不对,取决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他有什么需求以及你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同时向孩子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个感受到他人重视的孩子会更关注他人,也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因为他不再担心“犯错”,而会尊重他们的情感,也会产生一种责任感。


    二、生命—情绪的载体

            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总要遭遇各种挫折、困惑、恐惧和愤怒。所有的孩子都有哭泣的需求,而且需要他人好好陪伴。发泄情绪能让孩子在受到伤害之后重建自我。不良事件本身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创伤,除非我们不允许他自由地表达不良事件给他带来的不良感受。

    1.情绪感知自我。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倾听、接受并且肯定孩子的情感表达,就是在帮助他作为一个人来进行自我建构,是在帮助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来感受自我的存在。孩子通过选择寻找自我,他有自己的爱好,这就会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并且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2.对孩子“百依百顺”的探讨。

           尊重并倾听孩子发泄的情绪,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的全盘接受。是满足还是拒绝满足,要看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故意不满足孩子、故意让他受挫并不能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有节制或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克制满足冲动的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挫折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需品,但是太多会让孩子的精神受创。孩子会有需求和欲望,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表示接受和赞同,但是当我们拒绝了一个要求却遭到孩子抗议的时候,如何审视自己?孩子有表达自己受挫情绪的需求,他在试探—如果自己生气的话,能否被父母理解。学着接受孩子愤怒的情绪,在受到挫折时陪伴他度过吧。

    3.错位传达的信息。

           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许与真实需求发生了错位。比如孩子是想表达父母不想承认的事实;孩子无端哭泣也并非有需求需要满足,哭泣是对自我进行修复的天然工具,婴儿需要把那些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事情哭出来,但哭泣并不总是意味着孩子的需求需要马上得到满足,因为他可能真是把压抑已久的紧张和过去的不满表达出来;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小事哭个不停,可能是在尝试着找到一个能让他大哭一场的机会,请温柔的拉着孩子的手,知道他释放完内心被压抑的情绪;孩子做恶梦,那么试着去理解孩子梦中的那些画面意味着什么,了解孩子的烦恼,仔细去探索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4.克制情绪的行为。

           自我意识是个人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种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个人所有的情绪都被倾听、被允许和被表达。不管孩子的感受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想法是否让人感到愉悦,行为是否让人认为得体,我们都要接纳他的情绪,这样他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我们要有意识的为了孩子换位思考,不能让自己的经历先入为主,要体会孩子所有的感受,为他提供体验情感的空间,让他能在受伤和遭遇不公的时候,有机会释放内心的压力。压抑、掩饰情绪、推卸责任都会伤害他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记得让孩子找到一个积极的宣泄情绪的出口,让孩子不带着受辱和愧疚的的负面情绪走出来。

    5.不要打压,要接受。

           孩子还不能理性的控制自己,因此需要成年人的陪伴。首先要认真倾听,不加评判、不提建议、不做主观引导,只是让他有机会把感受表达出来。当孩子产生情绪时,陪伴孩子的步骤为:用眼神接纳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必要的话,把孩子抱在怀里。把孩子的感受描述出来:“你很伤心”、“我看你很生气”等,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等孩子平复情绪后开始交流。孩子越大掌控情绪的能力就会越强。此时在敢去解决问题之前,可以先观察一下他如何面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如果孩子没有向你寻求任何帮助,那就相信他有能力解决。不要问为什么,而要试着问:发生什么事情了?等开放性问题,直达孩子内心。

    6.孩子情绪波动引起家长生气的原因

    (1)家长自身身心疲惫——承认自己很疲惫并向孩子明确表达,安静并且休息一下。

    (2)家长自身有情绪和需求——因孩子激怒而爆发情绪。

    (3)孩子发泄情绪没有具体原因——掩盖了他的真实情绪,细心辨识孩子的真实需求。

    (4)孩子发泄的情绪是你不允许自己产生的——接纳并且理解孩子,反思自己从父母那里受到的教育。

    (5)孩子发泄的情绪唤起了家长儿时的某些回忆——修复童年的痛苦,理解内心深处童年时代的自己。


    三、恐惧

    1.理解孩子的恐惧,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变得“勇敢”。恐惧有存在的理由,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和接纳。一个勇敢的人,不是无法感知恐惧的人,而是能够体会内心的恐惧,承认、接受它并因此获得恐惧为他带来的经验。

    2.常见的几种恐惧类型:高分贝的噪音、害怕入睡、害怕童话故事、蜘蛛等其他东西的恐惧、地下室和小黑屋、见到陌生人、害怕上学和考试。

    3.陪伴孩子整理情绪的几个阶段:尊重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表述发生过的事实,陪着孩子去发现原因)——接纳和理解孩子(表现出你对他的恐惧感同身受)——缓和孩子的情绪(“我也是。”向他讲述你的经历)——帮助孩子利用过去的经验——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量(释放恐惧:深呼吸、大叫、唱歌等)——为孩子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思考)——鼓励孩子尽可能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不评价好坏,不在精神上施加压力)

    4.恐惧产生的根源。

    (1)父母过度保护——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胆小懦弱或者路盲冒失,太多的限制和禁止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挑战         极限的欲望。让孩子循序渐进地了解自己的极限并因此建立责任感。父母要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危险,哪些是我们自         身的焦虑。

    (2)孩子压抑内心的愤怒——孩子的愤怒收到抑制,会否认自己有愤怒的感觉,并将情绪投射到周围的人和食物上。

    (3)孩子表达出了父母否认和抑制的恐惧——孩子会特别关注让父母感到害怕的事物,要给予孩子回应,及时释放情绪。

    5.怎样帮助胆小的孩子:不要再说“胆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练习、提供发泄渠道、鼓励他的创造力)不对孩子进行任何评判,给予关注——和大型动物接触——操作电脑,独立探索——分析并超越恐惧。


    四、愤怒

    1.愤怒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是在表达某种需求,是为了让自己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2.愤怒是产生悲伤情绪的必经阶段。当一个孩子因为不能拥有某样东西而生气时,愤怒的情绪能让他重新建构自我,并且让他接受这种失落。这是悲伤产生之前一个必经的、自然的、正常的阶段,孩子必须这么发泄之后才能接受现实。接受的过程主要有:否认—愤怒—协商—悲伤—接受。父母不可能随时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只要孩子的情绪(尤其是愤怒的情绪)能够被理解,那么一定程度的挫折是有益的。

    3.愤怒是管理挫折的一种手段,是让我们体验挫折、感受挫折并顺利度过挫折的阶段。愤怒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因为愤怒都在表达着某种需求。

    4.解密孩子的需求

    (1)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时孩子大发脾气是想让父母知道他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愿望很强烈。可以考虑改变原先的决定,给他一个我们原先拒绝给的东西,只要保证这种情况不是经常发生就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感觉到自己的需求被重视了。

    (2)给予陪伴。幼儿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容易因为疲倦或者累积的紧张感而失控。此时的父母应当:包容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用语言把情绪表达清楚——对年龄小的孩子,要拥抱他,和他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冷静房”等。

    5.当父母愤怒时:感受内心的怒火——明确自己生气的真正原因——对孩子说明情况——平静之后和孩子聊天。

       模版:当你……(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时,我觉得……(内心感受)。因为我……(内心需求),我希望你……(此时提出一个具体的要求,以修复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为激励对方做出回应而设想一个可能实现的愿望)。

       例子:当你把你的脏衣服丢在地上时,我觉得很生气。因为我受不了总是不停地为你收拾东西,我更希望和你一起做点其他的事情,而不是整天忙着收拾你的这些脏东西。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感受,把你的脏衣服放到洗衣篮里。这样我们才可以相处的更好,才可以一起玩的很开心。

    6.当你想打孩子时:深呼吸——知道自己有权利产生打人的想法,但不能这么做——倾听你自己的需求,想办法满足——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行为——回想你在孩子身上倾注的爱——打电话给朋友减轻内心的压力。


    五、快乐

    1.幸福的活着,向孩子传递对幸福的渴望,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2.成功会让我们产生走得更远的欲望,表扬并且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豪感。

    3.給予孩子真诚的爱,让游戏、喊叫和欢笑声包围着我们。


    六、悲伤

    1.哭泣可以排遣内心深处的悲伤,无法哭出来的悲伤会淤积心底。

    2.直面死亡-说明实际情况,让孩子知道真相,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辨明事情发展的方向,并且可以为了理解事情本身、弄清事实真相、减少心中的疑惑而提出相应的问题。

    3.悲伤是一个修复的过程,在孩子悲伤时陪伴他。


    七、消沉

    1.消沉看起来和悲伤相似,但没有疗伤效果。消沉是多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后发生的一种情感堵塞。

    2.如何分辨:表现为冷静异常、循规蹈矩或躁动不安等。

    3.如何帮助孩子:倾听——允许孩子表达,随时倾听他说的一切,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


    八、幸福生活的几点建议

    1.保持乐观的心态。

    (1)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以多关注自己的需求。不需要为了孩子奉献自己的全部,你的幸福就是让孩子幸福的关键之一。

    (2)不让孩子承担我们的问题:坦诚与孩子沟通,告诉他真相。

    2.倾听。

    (1)每当我们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在剥夺他培养自主性的机会;每当我们向他解释他已经知道的事情时,他都会感到一种耻辱和无能。

    (2)用身体、用心去倾听孩子的感受

    (3)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可采用的句型:对你来说,这太难了……我发现(你很伤心,今天有什么事情不顺利?)我想……我明白你很难受,因为……你(伤心了,生气了)……

    (4)提开放性的问题:不要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试着问类似“这……”“是什么”“怎样”或者“关于什么”之类的问题。

    3.用身体、心灵、大脑和孩子交流

      抚摸、亲吻、与孩子一起幻想、谈谈你的感受、回忆自己的童年、和他谈所有的事情、感受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4.体验身为父母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孩子的语言》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pwa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