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00字,约6分钟
外界的角色千篇一律,内在的自我万里挑一
见:我从作者的原文中看到了什么
角色是在人为的训练和压力下形成的,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其实就是为了训练我们成为外界所需要的那个角色。比如,好学生,好孩子,好员工,这些都是角色。
在角色里,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而是你扮演的角色的壳是什么样子。当我们都在同一个壳下呆着的时候,这就形成了集体人格。而打动一个集体,要比打动某个个体容易。
被训练成为角色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像你训练自己的狗狗尿尿只能在垫子上是为了方便管理一样,我们接受教育,接受培训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被管理。是不是很反人性?有些人书读的多了,就会偏于理想化,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不接地气。就是它们在逆人性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常说的人应该怎样怎样,应该具备某种能力,某些认知。其实, 该具备某种能力的是那个角色,而不是那个活生生的人,人只有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会按照角色行事。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怎样”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想让用户有个好的体验,做到让用户用的自然就好了,而不是告诉用户应该怎样做。那些总想告诉用户该怎么做的产品经理,是因为已经习惯了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感:原文让我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总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原来真正独一无二的是去角色化以后的自我,而不是所扮演的角色。外界的角色千篇一律,内在的自我万里挑一。
不同年龄段的想法不同,同一年龄段所遇到的问题却都基本相似。这可能是基于年龄这个角色得出的结论。有的是中年人,有的是青年,有的是小姐姐……而我却早早的被喊了叔叔。
思:联想到了哪些知识
1、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超我,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体现的是权威的期待。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
角色化生存,其实就是以超我的姿态生存,活在社会,权威的期待中。有利于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去角色化,类似于自我,遵从本心出发的原则,直面自己的各种欲望。更有利于感知自己。
理想的状态是活出自我,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角色,我就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如果环境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那我就向去角色化发展一下。
2、人有时候是会说谎的,并且自己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会口是心非,为什么?可以一起看一下产品思维课程潜意识部分的一个例子。
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为什么会这样?投票不是都选黄色吗?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所以,如果用户不是在公开的角色中,或特定的场景下,而是回家自己看个影片、选个产品,还是会按照自己的真实需求来。
选择黄色的那个我是角色,选择黑色的是去角色化以后的自我。
这也是我们强调要“学以致用”的原因,因为学习者和践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
3、既然角色化是反人性的,是不道德的,那为什么还被“发扬光大”了呢?
道德规范的形成变化是以效率为考量的,角色化生存的目的是让我们更有效率,为我们节省管理的成本。
一只定时定点定位嘘嘘的狗狗一定比随时随处随地排泄的二哈更招人喜欢。二哈,哈哈哈~~
但是还是要牢记,去角色化让我们富有感情。在公共场合扮演公众角色,在私人场合就遵从自我协调下的本我原则。
4、角色化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提升些什么?
在能够合理利用角色的人看来,环境就是一个开关,不同的环境能够触发它们调出不同的角色。而不能合理利用角色的人,工作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不能在角色间完美切换。
有多少人“学习的时候想着玩耍,玩耍的时候担心学习”,“有多少人工作的时候想着孩子,在家里带孩子的时候想着工作”,这样的例子恐怕不在少数,并且大都数人会将这种情况继续持续下去。这就是最接近我们的布恩那个在角色之间来回切换的例子。
角色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我觉得还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妨试试通过给自己定义角色,加标签的方式来让自己更高效的进化。比如:专注的学者、爱思考的写作者、热爱阅读的阅读者、极有原则的投资者、体魄强健的跑者、乐于助人的善者……然后 all in 自己选择的角色。
祝我们都能够成为塑造角色的“好演员”。
行:怎样将以上内容应用到现实中
外界:尊重他人的情感化需求优于角色化需求,满足一个人的角色需要,叫帮助,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要,是知己。
自我:对目前的我来说,最应该做的是正确公正的认识“角色化生存”,并合理利用角色来养成习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附:见自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
某个瞬间,
遇上写字;
只是,
后来发现,
更喜欢的是,
让文章,变得好看!
我是杜航宇,大四生一枚。
点我关注,
一起记录。
让昨天有迹可循;
让明天应势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