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话,说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选择自己遭受痛苦的方式,如果放下了“自律之苦”,就必得受“悔恨之苦”,二者择其一,无可幸免。
细想,不无道理。
多少次,我们心里告诉自己:
明晚不能再熬夜了;
这是最后一杯奶茶了;
下周得把运动计划提上了;
……
然而,现实总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明天醒来又老路。
当下的放纵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可惜放纵过后却是无限懊恼,我们又在心里暗戳戳立了一遍flag。
自律,真的好难,它需要对抗人性,需要克服体内欲望的冲动,需要遏制人性对多巴胺天生的喜好。
心理学家彼得·霍林斯研究了脑科学十几年,写了这本《自律,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告诉我们,其实自律,通过训练,也能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关键是,我们要懂得它的规律。
养成自律,我们既要高看自己,又不能低估人性。
一、
要高看自己,是指要相信自己比想象中强大。当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坚信不疑时,足以让我们产生爆发力。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海豹突击队很强劲,是世界顶尖的特种兵部队。
成为海豹突击队的一员,是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伴随这个荣誉的背后,也是最艰苦最严格的训练。
这个训练里边有一个著名的40%法则,也就是当他们认为自己的体力已经到达极限之时,要认定自己只是发挥了40%的实力而已,还能继续释放出60%的额外潜能。
这种由坚强的意志力爆破出来的身体能量是很惊人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从没有探索过自己身体的极限,也没感受过超越自己想象的能量。
书中有个假设,当我们跑5公里时,也许早已上气不接下气,时刻恨不得趴下。
但假如此时后边有头吃人怪物在追我们,相信我们再怎么头晕目眩,都会迸发出逃命的活力射出去。
再如日常,做仰卧起坐,假设我们做到30个,自感精疲力尽,但是咬咬牙,或许还能再做5个,再狠狠心,又能继续5个。
很多时候,自我设限,小看自己,就是人生的大敌。
给自己足够必胜的信念,设定一个跳一跳才够得到的目标,尝试摆脱舒适圈。
毕竟人往往都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二、
不要低估人性,是指除了一方面要求自律的意志力外,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给自己构建一个养成自律的环境。
如果一个戒烟的人,整天要待在有烟环境里,他会百爪挠心;
如果一个戒糖的人,电脑桌旁摆着一瓶装满糖果的玻璃罐时,他总会有冲动想去再拿最后一颗;
如果一个戒游戏瘾的人,家里显眼处就摆着游戏机,或许他早已脑补了游戏画面千百遍。
如果我们想自律,也不能光靠意志力,还得给自己一个可以养成的环境,没有必要“加害自己”。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居家办公时,如果任务不紧急,我也会一会儿吃吃水果,一会儿吃吃零食,一会儿拿起手机躺平一会儿,时间就这样无情流走。
但如果我离开这个可以随时躺平的环境,带上电脑去图书馆,往往比在家提升两倍的效率。
一个有利的环境对习惯的养成是有助力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挑战人性的规律。
“眼不见为净”,隔离欲望的环境,也是一种策略。
三、
在每一次欲望的洪流袭来,我们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快要“破功”之时,不妨试试海豹突击队的“箱式呼吸”让自己稳定下来,即4秒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
然后,识别自己,从“我想吃炸鸡”转变为“我产生了想吃炸鸡的冲动”,再问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是否是一个自律的人?
2、我正在做的是正确的事,还是容易的事?
3、我所预期的回报是什么?
4、我现在头脑清醒吗?
一一回答完这灵魂四问,再预想一个自律后收获的画面。
对抗唾手可得的多巴胺,追求约束过后的内啡肽,做难而正确的事,才能让我们经由自律,真正获得自由。
村上春树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
期待我们尝到自律之苦,养成习惯后,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人生更大的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