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文】十首七律话重阳

【说文】十首七律话重阳

作者: 诗酒寒秋 | 来源:发表于2022-09-26 06:34 被阅读0次

         

          重阳和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大节,祭祖和登高是主要活动。因为是九月初九,“九九”数字最大,近代重阳节又有了敬老的意义。

        《吕氏春秋》记载:“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这是最早见于文字的重阳习俗活动的记载,可见当时已有在秋收之时祭天祭祖,以谢恩德的活动。

          到了汉和魏晋时,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食蓬饵,成了重阳的主要节目,并延续下来,因而重阳备受文人墨客喜爱。

          重阳本在五谷丰登之时,应该喜庆才对。但秋天万物凋零,容易牵动文人悲秋这根神经,时光飞逝、人生易老、仕途艰辛的感叹都会随悲秋而来,于是,重阳节的诗,悲歌不少。

          如今,重阳节临近,读十首唐人七律,聚焦重阳节,来感受古人重阳之悲欢。

          十首诗里,名气最大的是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

            老去悲秋强自宽,

            兴来今(今一作终)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

            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

            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在(在一作健),

            醉把茱萸子细看。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重阳节,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今陕西华县一带)。“拾遗”,字面意思就是把皇上遗漏的东西捡起来,也就是对皇上政策决策“拾遗补缺”。官虽不大,却能立于朝堂上,给皇帝提醒、建议。杜甫上任时,豪情壮志,以为可以一展平生怀抱。但他还是太天真加书生气,为遭贬的房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触怒皇上,直接被贬到华州,职务是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考课等文教工作)。长安十来年无所作为,跻身朝堂没多久就遭贬谪,老杜抑郁消沉。在他乡赶上了重阳节,似乎可以“一醉解千愁”了,可实际上却愁上加愁。

          诗里,杜甫内心悲凉又强颜欢笑的心境,展露得淋漓尽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人老了,帽子落了会露出稀疏的头发,多不好意思啊,所以风吹帽子时,老杜会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笑倩”,其实是强颜欢笑,透出了一缕伤感之情。然而,下一联笔锋一转——“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立,这两句有声有色,萧瑟之感席卷而来,豪壮中带着悲凉,笔力之挺峻、景象之阔大,非同凡响。

          山河虽好,但人事难料啊。结尾,诗人说:明年我们再相聚时,不知谁还健在?不如趁此多喝几杯,拿起茱萸好好看看吧。一个问句,心情沉重、忧伤深广,悲天悯人,催人泪下。

          这首诗大开大阖,酣畅淋漓,以豪壮之语写满腹忧情,旷达慷慨又凄楚悲凉,被认为是杜诗七律中的“入圣者”,南宋杨万里称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若论知名度,小杜的《九日齐山登高》也不差: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与老杜的慷慨悲凉不同,小杜的诗就乐观多了。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杜牧在池州(今安徽池州一带)当刺史,诗人兼好友张祜来拜访。两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当时恰遇重阳节,他们就登上附近的齐山,发了一番感慨。  

          重阳佳节,杜牧和朋友带着酒,登上齐山。毕竟是江南,秋天也是一片葱翠(翠微)。望天空、看江水,满目清澈,大雁初飞。佳节景色美,有美酒有朋友,心情抑郁的杜牧终于高兴了,还折下菊花打算插满头而归。杜牧觉得,这一刻太难得了,干脆喝起来吧,大醉一场,不要辜负了这佳节、美景和美酒,至于什么夕阳西下啊、人生迟暮啊,咱先别管它(“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人生短暂,古今都是这样,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流泪呢。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他觉得自己终有一死。杜牧认为,既然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如抓住这个机会,高高兴兴才是,大可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生命无法长久而悲伤。

          这首诗赢得后代如潮好评,《唐宋诗举要》说“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唐诗绎》说“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为历代传诵,一些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这两句的诗意。

          同为晚唐人,唐彦谦的《金陵九日》也写得欢快豪迈,在重阳诗里不多见:

            野菊西风满路香,

            雨花台上集壶觞。

            九重天近瞻钟阜,

            五色云中望建章。

            绿酒莫辞今日醉,

            黄金难买少年狂。

            清歌惊起南飞雁,

            散作秋声送夕阳。

          他于重阳节登上雨花台远望,感慨陡生,但感觉是轻快的,一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样子,爱谁谁。“清歌惊起南飞雁,散作秋声送夕阳”两句极佳,情景交汇,人生感慨、绵绵乡愁散于字里行间。

          唐彦谦,号“鹿门先生”,写得一手好诗,流传下来的诗有160多首(在唐朝诗人里不算少),编成《鹿门集》,集中多为羁旅、赠别、怀古之作,或疏淡清浅,或苍远辽阔,多有佳句。

          古人逢重阳必登高,还要喝菊花酒,唐彦谦也如此,他的《高平九日》,酒醉诗兴,疏朗阔达:

            云净南山紫翠浮,

            凭陵绝顶望悠悠。

            偶逢佳节牵诗兴,

            漫把芳尊遣客愁。

            霜染鸦枫迎日醉,

            寒冲泾水带冰流。

            乌纱频岸西风里,

            笑插黄花满鬓秋。

          虽有“异乡愁”,但逢佳节还是要写诗助助兴,虽然已有白发,但归来仍可“笑插黄花满鬓秋”,豪气满满。

          重阳节是大节,活动多,很热闹,但有名的作品更多是借重阳来写人生际遇、抒发感慨,而描摹节日盛况的诗很难成为名作,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九日登高》似乎是个例外: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得见此风流。

          虽然重阳习俗古已有之,但被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大家在这一天和亲人团聚,敬老祭祖,登高远望,佩戴茱萸,饮酒赏菊,辟邪祛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九日登高》描述的,就是盛唐时长安城的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出游的盛景和唐朝重阳节的习俗。

          长安城北地势全城最高,人们喜欢去北楼远眺,秦岭若黛,玉河如带,景色宜人。秋雨过后,菊花娇嫩鲜润,御苑里霜染红叶,金梨缀树。插茱萸、喝菊花酒,思亲祝福;妇女们云鬓高起,翡翠凤钗,吊坠如凤凰起舞。还是别说陶渊明隐逸洒脱、赏菊醉酒了,和时下比,估计他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

          这首诗浓丽明快,飘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不愧盛唐气象。

          但同为盛唐诗人,高适的一首《重阳》,却悲悲戚戚:

            节物惊心两鬓华,

            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

            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

            门柳萧萧噪暮鸦。

          怎么这么倒霉呢?节日来临,却扰乱了心情,鬓角添了白发,篱下的菊花都没开。人生过半,仕途不顺,流落天涯,连家里的田地都荒了。会有客人来拜访吗?做梦吧!仕途上还能进步吗?也不可能了。眼看太阳要落了,独坐门前的柳树下,乌鸦鼓噪个不停。

          高适的前半程确实不顺,45岁才中进士,得一县尉小官,此诗就写于他艰难的时候。诗里,高适把自己写得如此不堪,全诗就八句,年老、仕途不利、漂泊无定、门庭零落、孤独……都写足了,好一副中老年残景,在重阳登高怀乡的背景下,更显凄凉。

          古代很多文人喜欢写自己的坎坷,时有夸大。其实高适并没有经历太多挫折,虽然起步晚了点,但49岁扔掉了县尉后,客游长安,后来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随唐玄宗逃到成都。在唐肃宗、代宗两朝,他一路升迁。再看看同辈著名诗人,孟浩然是白丁,李白只在朝廷里晃了一下,杜甫当的都是小官,王昌龄只当过县尉、县丞,岑参做过州刺史、王维最高职务是尚书右丞,他俩算中高级官员了。而高适,做到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的高官,并封了侯,若不算张说、张九龄等宰相诗人,高适在盛唐著名诗人里算是显达的。

          文人悲秋,如果自己境遇不佳,国运再衰退,其重阳诗就难见爽朗。盛唐都如此,何况中晚唐。

          中唐诗人殷尧藩写过《九日》,壮志难酬,慷慨抒怀:

            万里飘零十二秋,

            不堪今倚夕阳楼。

            壮怀空掷班超笔,

            久客谁怜季子裘。

            瘴雨蛮烟朝暮景,

            平芜野草古今愁。

            酣歌欲尽登高兴,

            强把黄花插满头。

          其“强把黄花插满头”,和唐彦谦的“笑插黄花满鬓秋”、杜牧的“菊花须插满头归”相比,悲凉多了。

          再看几首晚唐诗人的重阳节诗,细细品味,尤多感慨。

          司空图的《旅中重阳》:

            乘时争路只危身,

            经乱登高有几人。

            今岁节唯南至在,

            旧交坟向北邙新。

            当歌共惜初筵乐,

            且健无辞后会频。

            莫道中冬犹有闰,

            蟾声才尽即青春。

        杜荀鹤的《重阳日有作》:

            一为重阳上古台,

            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

            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

            日未沈山且莫回。

        赵嘏《重阳日示舍弟》:

            多少乡心入酒杯,

            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

            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

            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

            虚共扁舟万里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文】十首七律话重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et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