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本名词解释

基本名词解释

作者: 赛亚人之神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17:14 被阅读0次

批处理 batch processing
分时操作系统 Time Sharing System: 指多个终端与同一个计算机连接(星型结构),促进了像 BASIC 这样能够与计算机实现交互的编程语言的发展
万维网 WWW(World Wide Web)

分组交换是指将大数据分割为一个个(Packet)的较小单位进行传输的方法
计算机通信会在每一个分组中(Packet)附加上【源主机地址】和【目的主机地址】以及【分组序号】送给通信线路。
这些【发送端地址】,【接收端地址】以及【分组序号】写入的部分称为“报文首部”
接收端根据分组序号重新装配为原始数据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 国际标准化组织
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
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

在OSI模型中,每一层使用下一层的接口,同时向上层提供接口(服务),同一层之间的交互所遵循的约定叫做“协议”

优点:
1. 分层可以将每个分层独立使用,即使某个分层发生变化,也不会波及整个系统,因此,可以构建一个扩展性和灵活性都较强的系统
2. 分层能够细分通信功能,更易于单独实现每个分层的协议,并界定各个分层的具体责任和义务

OSI参考模型对通信中必要的功能做了很好的归纳

OSI 将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分层,称作 OSI 参考模型
OSI 协议以 OSI 参考模型为基础界定了每个阶层的协议和每个阶层之间接口相关的标准

表示层:
是进行“统一的网络数据格式” 与 “某一台计算机或某一款软件特有的数据格式” 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分层
表示层将数据从“某个计算机特定的数据格式” 转换为 “网络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 发送出去,接收端主机将这些网络标准格式的数据恢复为 “该计算机特定的数据格式”

表示层的 “表示” 有 “表现”、“演示” 的意思,关注数据的表现形式。
1.  最有名的就是每款计算机对数据在内存中相异的分配方式,最典型的是大实体和小实体。
2.  邮件问题,不同设备(pc,mobile,pad等),不同软件客户端,如何让他们之间能够互相读取通信数据
3.  不同字符集 GBK,UTF-8 等

会话层:(1. 时机,2. 作用)
在其收到的数据前端附加首部或标签信息后再转发给下一层。这些首部或标签中记录中数据传送顺序的信息。

上面例子中说明了,应用层写入数据,经过表示层格式化编码,再由会话层标记发送顺序后才被发送出去的大致过程

会话层只对何时建立连接,断开连接,保持多久连接,何时发送数据等问题进行管理,真正负责数据传输的是会话层以下的“无名英雄”

传输层:
作用1:是在两个主机直接建立逻辑上的通信连接,
作用2:传输层为确保所传输的数据到达目标地址,会在通信两端的计算机之间进行确认,如果数据没有到达,它会负责进行重: - 即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 TCP/IP 中,网络层与传输层相互协作以确保数据包能够传送到世界各地,实现可靠传输。

传输方式分类:
1:面向有连接型和面向无连接型

    在不同的分层中,连接具有不同的含义
        数据链路层:  连接指物理的、通信线路的连接
        传输层:        连接指传输层创建与管理的逻辑上的连接

    有连接型:TCP,电路交换
    无连接型:UDP

    Tcp 是面向有连接的方式分组发送数据,而电路交换虽然也属于面向有连接的一种方式,但数据却并不仅限于分组发送。
    面向无连接型采用分组交换的情况要多一些

2: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主要用于过去的电话网,电话 -> 交换机... -> 交换机... -> 对方电话,连接一旦建立一直使用,直到连接断开

        这样产生两个问题
            1. 如果很多太主机连接同一条电路,当某一台主机收发数据,其他主机不知道其何时开始传输数据,何时结束
            2. 当并发用户数超过交换机之间的通信线路数,通信无法实现

        由于这两个问题产生了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也叫:储蓄交换):应该发生在会话层,会话层拥有标记数据顺序的作用
        将连接到通信电路的计算机所要发送的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包,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之后分别发送,这就是分组交换

        在分组交换中,由分组交换机(路由器)连接通信线路

        分组的大致过程:
            发送端计算机将数据分组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收到这些分组数据以后,缓存到自己的缓冲区,然后再转发给目标计算机

            路由器收到数据以后会按照顺序缓存到相应的队列当中,再以先进先出的顺序将它们逐一发送出去。(有时也会优先发送目标地址比较特殊的数据???比如:???)

        有可能产生的问题:
            计算机与路由器之间,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通常只有一条通信线路,因此,这条线路其实是一条共享线路。

            分组交换中,通信线路的速度可能不同,根据网络拥堵情况,数据到达目标地址的时候有长有短。路由器的缓存饱和或者溢出时,可能发生分组数据丢失、无法发送到对端的情况。


3:根据接收端数量分类
    在网络通信中,也可以根据目标地址的个数及其后续的行为对通信进行分类

    1. 单播 Unicast: Unique 表示1,Cast:投掷

        一对一通信

        例子:早先的固定电话

    2. 广播 Broadcast

        将消息从一台主机发送给与之相连的所有其他主机

        例子:广播通信(广播,电视),将电视信号一齐发送给非特定的多个接收对象

        广播域:只有指定频率才能收到信号

    3. 多播 Multicast

        多播与广播类似,也是将消息发送给多个接收主机,不同之处在于多播要限定某一组主机作为接收端

        例子:电视会议

    4. 任播 Anycast

网卡: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是计算机连网时所使用的部件

IP地址的层次性(如:多播 - 需要知道唯一的统一地址,类似网关)

IP地址由网络号,主机号组成。
即使通信主体的IP地址不同,若网络号相同,主机号不同,说明他们处于同一网段。通常,处于一个网段的主机也都属于同一个部门或者集团组织,另一方面,网络号相同的主机在组织结构、提供商类型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集中,也为IP寻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也是为什么说IP地址具有层次性的原因(IP 地址的聚合性)。

网络传输中,每个节点会根据分组数据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该报文应该由哪个网卡发送出去。为此,每个地址会参考一个发出接口列表。 在这一点上 MAC 寻址与 IP 寻址是一样的

地址转发表:表中记录的是实际的 MAC 地址本身
路由控制表:表中记录的是 IP地址则是集中了之后的网络号(网络号与子网掩码)


为什么第二步是地址转发表

根据路由的控制范围分为

  1.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2.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本名词解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hi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