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诸子百家时期就各有各的观 点。孟子力倡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 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本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一切善的行为 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诸子百家时期就各有各的观 点。孟子力倡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荀子否认人性中有先天的善,他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本性中并无礼义道德,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
不要轻易拿好坏来定义别人,而要看他做的事是好是坏。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站在道德制高点,在衣食无忧、生活安定、有稳定生存保障的情况下,去
评判他人是好是坏,我们以善恶武断定义他人;而事实上我也经常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也穷困潦倒到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时候,我会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吗?
人性复杂,善恶总是一念之隔,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
善与恶就是人性中的两个面,像枚硬币,人生下来就具有的这两种特质。善让我们去爱,去付出,去帮助;而恶让我们去恨,去嫉妒,去索取,去伤害。
善与恶是相对而论的,完全的“善”将会让人变得软弱完全的“恶”会将人推向地狱,只有将“善”与“恶”的标准与底线确立,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自我。面对伤害,选择不将自己埋在仇恨里,并不是“善”,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用他的“恶”来“恶”自己。如果将仇恨埋在心里,那么势必会生出报复、怨恨的心理,那是对自己的折磨。但不会对他“善”,可以将善良作为品格的基石,但不能是佛陀,以肉养虎,以善待恶,那么无形之中是助长了“恶”的势力。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法律应对“恶”给予惩罚、人们应对“恶”给予抵抗,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善”普天下。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如乘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为善,从来不是一件事、不仅要坚持善良的初心,同样也要有明智的头脑以及机智的行动。
“善”终归会战胜“恶”,这是人性的光辉。
善是对自己,外界对自己已经够“恶”,而自己要对自己“善”,这样才能让自己活在阳光下。
初心放在最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
——摘抄笔记:陶勇《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