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不少的中国传统老技艺,总是会感慨手工的魅力,我们会被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所感动,包括那古老的器具,都是勤劳和智慧的痕迹。在韶山非遗博览园,有幸见到了现场纺织夏布,瞬间觉得所有的一切都缓缓地印在时光里,用夏布制成的手拿包,更是把乡愁拎在了手上。
浏阳夏布作为驰名中外的传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颇具文化价值,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又被称作夏布之乡,浏阳夏布(又叫苎麻布),是驰誉中外的传统纺织品。它是以些苎为原料,手工纺织而成的纯麻纤维制品。传统的生产工艺分撕麻、绩麻、络纱、牵梳、织造、漂染、踩光等工序,其漂染方法尤为独特,不需漂白粉等外加剂,纯粹用浏阳河水漂洗,即将原色夏布用石灰水加碱蒸煮后于河中反复漂洗干净,晾于河滩而成。
在浏阳夏布主要产地高坪镇,当地夏布厂厂长黄长根指着一匹成品夏布告诉记者:两尺左右宽的纬经上,经纱排列多达1200多根,这些细小的麻纱,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几米长的帐布,卷起来直径仅寸许,真可谓是巧夺天工。难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通志食货篇》上会有“浏阳苎布有值二三钱一尺者,工细不减湖纱”的记载。业界相传,由于织工精细,每个农户精细品一年仅能生产一匹或半匹,绝精者,两年始成一匹。谭嗣同在《浏阳麻利志》中,称“这种夏布虽本县人亦不易求得”,可见其珍稀之至。正是以当时品质位居全国第一的“核心竞争力”,浏阳夏布得以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力挫群雄,捧得优奖。
谭智祥是浏阳夏布的传承人, 14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织布,经过几十年来的辛勤积累,谭智祥对全套工艺流程都已了然于心,如今他已成为浏阳当地技艺最为精湛的夏布传承人之一。作为一个老手艺人,他要花费七到十天的时间,才能把一丝一缕的麻线,织成传承千年的夏布。他和妻子以一手出神入化的纺线和染色手艺,坚守着这份传统工艺的沉着和典雅。
浏阳夏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令人称道,在湖南乃至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传统的手工技艺不应该被取代被遗忘,祖辈留下的这些有深深民族文化烙印的东西,应该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让浏阳夏布非遗文化大放异彩,世世代代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