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一楼英国画展需要拿票排队取号,我取完票后跑到三楼看历代绘画馆欣赏历史悠久的民族绘画。我上下楼梯跑了好几次,看了一半先去看一楼英国画展,看完后又复跑回三楼。
古画有仔细看,顺便复制文字简介。
一、唐宋时代:
国画在唐宋时代臻于成熟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重视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山水画分流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并产生不同的地域性风格。
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
二、两宋时代:
宫廷画院盛极一时。北宋宫廷绘画崇尚严谨精致的写实作风。到了南宋,山水画风趋向简率豪放。注重抒发主观情志的文人墨戏画,在画院外别树一帜。
三、元代:
元代是国画的重要转折期。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摒斥南宋院画风格,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提倡书法笔意入画,由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的元画风气。
元中晚期,以寄兴托志为要旨的文人写意画成为画坛的主流。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石等题材,广为流行。“元四家”建立起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
花鸟画在沿袭两宋工笔重彩画风的同时,发展出一种形似白描的水墨花鸟画形式,格调清雅,开后来水墨写意花鸟的先声。
四、明前中期:
明朝未设画院,皇室招取众多画家入宫廷作画。宫廷绘画继承两宋院画传统,以宏伟富丽的风格为特色。
南宋院体画影响所及,在宫廷外形成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及流衍出来的吴伟“江夏派”。此派笔势挺健豪放,墨色纵肆酣畅,称雄一时。
成化至嘉靖年间,苏州地区以沈周、文徵明为核心的一批文人画家,发扬元画的传统,表现文人的优雅生活情趣,讲求笔墨的书法性技巧,构成地域性流派,世称“吴门画派”,雄踞画坛主流地位达百年之久。
五、明后期﹣清康熙:
在绘画领域,各种艺术思潮十分活跃,流派和风格层出不穷。
晚明时,董其昌集宋元绘画之大成而进行变革,重建起文人画的新统绪。继之而起的崇尚师古,掀起一股强大的摹古潮流。
清初一批遗民画家,重视师法自然和表现自我人格,建立起新颖的个性风格。四僧和梅清、龚贤等人,是这一创新潮流的代表画家。吴彬、陈洪绶等画家,以奇崛变形的画风,体现出一种不同流俗的独创精神。恽寿平复兴没骨花卉画法,开写生花卉画的新境界。
六、清中期雍正-嘉庆:
清中期,由“四王”流衍出来的娄东派、虞山派,据于画坛的正统地位,跟随者绵延不绝,画风渐趋因袭守旧。
清朝重建宫廷画院,康熙至乾隆朝达到兴盛。宫廷山水画深受“四王”派系的影响;花鸟画流行工笔写生和恽派没骨法。皇室还吸收西洋画家供奉内廷,带来了西洋画的明暗表现法和透视法,出现中西合璧的画风。
这一时期,萃集在扬州地区的一批失意文人,以绘画为业,藉笔墨摅发胸臆,艺术形式标新立异,个性强烈,画史上称之为“扬州画派”。
六、清晚期道光-宣统:
清朝晚期,四王派山水和恽派花鸟已如强弩之末,画格流于柔媚纤弱。书坛碑学的兴起,启发一些画家吸取一些金石的笔意,逐渐形成了以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为代表的金石画派,开刚健豪放的一格写意花卉的新生面。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沿海城市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金融、工商业发达的繁华都市,由此吸引着各方画家云集,并形成创作观念相近的画家群。他们的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各具个性特色他们在正统派外别树旗帜,被称为“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影响延及近世。
此为国画大致发展脉络,边看画边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