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课程‖再别康桥:意欲求之,故而离之

别课程‖再别康桥:意欲求之,故而离之

作者: 四川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15:27 被阅读74次
                                       

【本课程为马正平先生非构思语文理论的实验】

1.朗读之前,要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如“溯”等)。朗读的操作,教师可以从网上选择合适的MP3,让学生听一遍;听的时候,注意节奏及停顿。之后,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朗读时,要加上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风景。接下来的学生朗读,无论是小组读还是个别读,都要提醒他们带着想象朗读。这样的朗读,或可使人进入一种审美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状态?或许,只有进入了这种状态,才可能真正达成读出节奏、情感之课程要求。 学生们朗读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合书而说(或在纸上写):读完此诗,我感知到了什么。在纸上写出感知,其益处是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若单是合书而说,除非先在小组里言说,否则,单是在班上发言,只能是少数人(几个或十多个)参与吧。

2.可以请学生起来解读标题。不用查找任何资料(当然,也可以参看脚注),大约也可知,诗表现的当是“离别”之情,只不过,告别的对象是“康桥”,并且是再次的离别;再次离别,可能意味着难以离别的缠绵之情。康桥,表面的意思,当是一地名(或建筑物),但是,有没有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呢?或许有,但究竟象征什么,就需要细读全文以便确证主旨;在主旨确证之后,其象征意义也就澄清、明了。

3.主旨确证,教师可以先示范解读第一节,之后,就让学生们小组内解读。可以解读一节后,就汇报一次;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非构思的解读方法。以下为笔者的解读,仅供参考(略)。

要确证本诗的主旨,须先明了“康桥”的象征义。在诗中,“桥”本身并没有形象感,倒是展现了与“桥”相关的“云彩”“金柳”“青荇”“潭”“星辉”等意象,营造出的绚丽、张扬,而又温柔、宁静的美(氛围),这种美可以命名为“康桥之美”。这种美极易激起诗人的追求欲望,但诗人最终放下了这种欲求,而是选择无声、温柔的离开(貌似洒脱的放手)。于是,诗人的情感是对“康桥”的爱恋又克制的复杂态度:意欲求之,故而离之。

4.可以这样提问:《再别康桥》美在哪里?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学生们可能会说到“美在康桥”,教师就要指引他们继续说,为什么康桥是美的。其实,文本之美,还是可以从两个方面鉴赏,一是内容之美,二是形式之美。以下鉴赏仅供参考:

《再别康桥》的美表现在:①康桥(意象)之美,即如云彩、彩虹、新娘等营造出的绚烂、张扬而又温柔、宁静的美;②情感(张力)之美。“走”与“来”、“放歌”与“沉默”等矛盾动作背后,寓含着诗人爱恋而又克制的情感张力,这种张力源于超越情爱的“博爱”(博大)心灵。③形式之美。诗的各节韵律和谐、整体首尾呼应,再加之诗行错落排列如彷徨的脚步,与诗的情感张力相得益彰。

5.

1)阅读下面的信息,回答后面的提问:

(《京华时报》2008年6月4日) 本报讯(记者许青红)7年前,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曾引起轰动,昨晚,重排的《再别康桥》在首都剧场上演。演员们将一出爱情悲剧演绎得忧伤动人,不少观众表示被主人公的命运打动,浪漫的音乐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再别康桥》讲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陆小曼之间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和林徽因这对相爱的人最终无缘,林徽因在加拿大和梁思成结婚,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陆小曼迷恋灯红酒绿的上海,不肯随志摩到北平生活;徐志摩遭遇意外去世后,林徽因独自唱起了哀伤的歌。在剧中众多浪漫的场景和对白中,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比如徐志摩与林徽因最后一次同台,徐志摩感叹:“从康桥,到北平,你竟要和我一别再别。”林徽因哭着跑开,观众也为之伤感。担纲主演的金郑建和尤泓斐表现不俗,尤其是金郑建,7年前在《再别康桥》中他就演过徐志摩,此次台风更加成熟,更显演唱功底。

歌剧《再别康桥》中“康桥”的含义是什么?与我们理解的诗歌中的“康桥”含义相同吗?

可以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之后,再听取小组汇报,汇报时教师酌情纠正、指引。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歌剧《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含义一是指地点,一是指(象征)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情感纠葛(一别再别)。而我们理解的诗歌中的“康桥”是一种既绚烂、张扬,而又温柔、宁静的美,这种美有女性化的特质,如此而已。

以上提问的目的,是想说明:我们理解诗歌中的核心意象,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理解。对于诗歌《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最多也就理解到是一种女性化的美,但不宜再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人。因为,诗歌文本本身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做这方面理解的根据。至于,如果通过研读徐志摩的传记资料,发现了诗中的“康桥”具体指某位女性(或男性),那已经超出了诗歌理解的边际——当然,可以算是一种文化研究,问题是,我们这里是进行的是诗歌理解、鉴赏,而不是文化专题研究(如“《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是林徽因吗”)

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关关雎鸠》)

这里的男子对美(女)的态度,与诗《再别康桥》对美的态度是否相同?

《关关雎鸠》里的男子,对求之不得的美是痴迷的,白天晚上都思念着。而诗《再别康桥》对美的态度,是求之不得,就悄悄地(飘逸地)离开。前者突出爱之真(急切),后者表现爱之善(不乏理性)。

                                       

6.可以向学生这样提问: 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爱“他”(她),又可能要离开他(她)?你又如何评价这不同的离别现象?你是否有爱他(她)却又离开他(她)的情况?

这是一个开放的,也有讨论价值问题。以下回答思路,仅供参考:

在以下情况下,爱“他”(她),又可能离开他(她):

①当爱与法律、伦理冲突时:如对方是有家室的,自己不愿破坏他人的家庭。这种主动离开,可以称之为善(有道德理性)[按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情,“(林)徽音得知志摩是有家室的人,冷静思考后,离开伦敦”]。从这个意义上说,世上的“小三”往往是不善的,因为她们以“爱情“的名义,理直气壮地鸠占鹊巢。

②当爱与金钱、权势冲突时:如为了傍大款或富婆,而放弃自己的所爱,可以称之为丑(有实用理性);屈从的长辈的反对意见(古诗《孔雀东南飞》而与爱人分手。这种离开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软弱(丑)。……

以上提问,是爱情教育,也是伦理教育、美的教育。中学生的"爱别离”的故事,或许并不稀奇,于是,反思这种别离,或许是有意义的。这里不讨论“中学生该不该恋爱”的“空”问题,而只是对中学生恋爱中的“别离”现象进行反思。这是文本与生活相联系的“真善美”的教育。这种联系,又可以强化、加深对所读文本的理解。

7.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以上是有张力的诗句:走与来的矛盾行为,都统一(渲染)在“轻轻”的爱意上。以上句子的基本语义是什么?或许就是:无论我“走”还是“来”,都内心充满对美的呵护与爱意。

你是否能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有张力、文采的句子(允许用上“正如”): 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要微笑面对。

参考:我微笑着面对失败,正如微笑着面向成功。

如果说以上句的品仿,其仿写成果可能较为单一,那么,也可以选择下面的句子做品仿。

2)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以上句子美在哪里,先让学生们说说,教师再做张力分析:

一、先把现实的“是”说成“不是”(现实本是清泉,却说成不是清泉);二、再把现实的“不是”,说成想象(比喻)中的“是”。句子的本义是:一潭清水很美(如梦)。

提问:你是否能用“不是……是”这样有张力的句式,写出下面的意思:

同学桌上的书堆得很高。

此句的仿写练习,也是比喻句的练习,但是,又不仅是比喻句。可以说是文采练习、张力练习、艺术练习。当然,这是句子写作、微观写作——这或许是文采练习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

  • 别课程‖再别康桥:意欲求之,故而离之

    【本课程为马正平先生非构思语文理论的实验】 1.朗读之前,要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如“溯”等)。朗读的操作,教师可以从...

  • 古韵书香,唯美宋词,很抬气质的10个名句,你知道多少?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

  • 我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写诗。

    不敬天地之主,不歧万人之恶。 不喜盛庭之华,不厌草庐之迫。 不惧霜雪之寒,不戴虚无之德。 故而光怪陆离,常以诗词托...

  • 一日一书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 一日一书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陶渊明)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陶渊明的闲情赋选文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 小语偶记

    ~过且:长怀之心;又无别意,何居喜忧"好求之拥无序而论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课程‖再别康桥:意欲求之,故而离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p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