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精进》,文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了复盘,也讲到了一些复盘的方法。感觉很有价值,特整理如下,希望对自己有所帮助。
那么什么是复盘呢?简单来讲就是一种总结性的思维。就比如说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行为,所目之所及的,看到听到的都是一个个的表象。如果要透过表象看到更多,那么就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思考。书中书到:在表象之上,是经由归纳抽象出来的经验、假设和模型;在表象之下,是大量更加真实与繁密的细节性信息。那么反思和行动,就成了在这三者之间折返的桥梁;反思和行动越多,我们就越能从表象过渡到更多的抽象理念和具象事实。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盘。
日本的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类似于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那么对于我们日常所经历的那些:读过书,看过的电影,经历的演讲,参加的活动,甚至了解拉面师傅怎样才能来处很细的面条来。对于这些生活的种种,怎么要怎么来更好的去思考,去反思,以及复盘呢?作者给出下面的几个方面:
信息
- 在做这件事时我利用了哪些信息?其中哪些信息是最关键的?
-这些信息是从哪些渠道中得来的?哪些渠道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 - 我可能遗漏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怎么得到?
预期
- 在做事之前,是否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形成了正确的预期?
- 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预期?是什么造成了预期和事实之间的偏差?
- 我的预期是否促进或者阻碍了事情的进程?今后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
结果
- 怎样描述这件事的结果?怎样评价这件事的结果?
- 在描述和评价这件事的结果时我用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需要改进?
- 结果需要哪些改进?如何改进?
进度
- 事件的进度合适吗,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 当进度出现问题时使用了哪些手段进行干预?效果如何?为什么效果理想或者不理想?
工具
- 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哪些工具?
- 哪些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哪些工具起到了阻碍作用?
- 如何改进现有的工具使其发挥更好的功效?
情绪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否出现过情绪失控的情况?是什么引发的?
- 我是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期间使用了什么方法?是否需要改进?
阻碍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阻碍?其中最重大的阻碍是什么?
- 我是如何应对这些阻碍的?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些阻碍中哪些会长期存在?
- 我需要通过什么持续的努力来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是否有什么优势还没有利用和发挥的?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主要收获有哪些?我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 我可以向做同类事情的其他人学习什么?他们有哪些优势是我不具备的?
缺憾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的遗憾有哪些?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遗憾?
- 在做事的过程中,我暴露了哪些缺点?其中哪些缺点是必须且迫切需要改正的?
- 关于这件事,别人对我有什么批评和评价?他们的批评有哪些可取之处?
意义
-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对我的短期生活和长期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
- 这件事对周围人、对社会、对整个世界和对地球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 我发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几个路径,我们就能很清晰的梳理出对于行动中所要分析的点。那么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也最为简单不过了。以上作为一个通用的模板来讲,很是适合。
当然除了上面的几个问题之后,对于复盘还有其他的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及时反思
反思一定要及时,如果一件事情做过了很久再去反思,那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中会丧失大量的事件的相关细节。为了保证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的是最少,请在第一时间记录、思考、反思。当然未必过于正式,哪怕只是低头思考几分钟也比不做要好,如果条件允许,能将反思内容写下来,更是再好不过。
梳理反应链
作者说梳理反应链有助于我们理解时间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就比如阅读一本书时,我们能看出这本书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那么反思一件事情,也应该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发展、转折、结束的,其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的因素又是如何串联起一条完整的反应链的。
关注意外
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加充分的准备一些事情,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情况出现。但是在行动中,总是免不了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现象,这个时候有些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有时候让我们大失所望,有时候把我们惊得目瞪口呆。意外结果也许并非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在于它落在我们原有的认知之外。因此关注意外事件就是打开我们认知局限性的方法。但由于普遍存在的“证实偏见”,人们更喜欢符合期望的结果,而把意外的效应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归结为随机性。因此,在反思时,我们应刻意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克服原有的思维惰性,通过理解意外来拓展认知和行动的边界。
以上就是《精进》中关于复盘的所相关解读。当然,最终还是推荐去阅读下该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