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完研究富人共同习惯的文章后,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想到:如果我也遵循这些习惯,总有一天,自己的财富数量也会翻番,进而心潮澎湃,然后立马列出执行计划。因为大部分人的想法的是:富人的习惯看似也很普通嘛,道理我都懂啊,没什么了不起的,看来又是一篇鸡汤文了。
然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所以到最后,真正实现财富自由的就是那一小部分人了。但是为什么同样一篇文章会给不同的读者带来如此巨大的思维差异,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道至简,唯有实践,方能领悟道理。
换言之,就是干。
举个简单的例子,A和B都想减肥,教练告诉他们只要每天将摄入的卡路里设定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即可。虽然教练对两人所传授的方法是一样的,但只有A去执行了,而B把当其做耳旁风。所以对于A而言,这个建议,是一套切实可行,只要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够带领你达成目标的方法论,这个感受是非常深刻的。然而对于B来说,这个标准数值与他平日里接触到的其他数值毫无两样,也就更无法想象后续行动给他带来的改变。
很明显,人对知识的理解,如果缺少实践执行的过程,就会变得很肤浅,只能停留在人们的思维表层,并不能带来一种切身的体会和领悟。而驱动我们行动最核心的力量,就是来自于切身领悟。这就和人们常说的:“跟你说了也不懂,只有你自己体会过了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谋而合。
同样的,心理学上也有:”人们作出改变,无非出于两种目的,追求快乐或者逃避痛苦”这样的说法。这也正说明了人们的亲身经历,或称情绪记忆是其最强的驱动力。
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坚持的力量,你能从日常点滴中感受到成就感。你的的大脑会记住这样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并督促你投入更多的行动,形成正向循环。
现在回到刚才减肥的例子来,因为A努力认真地实践了,所以这个计划能够带给他情绪上的共鸣,给予他一种很直观的体验就是,这个方法是有用的,我能够按照它一步步的实现目标。而B,因为缺乏执行过程,自然而然就缺乏情绪体验,就无法与知识产生共鸣链接,所以其吸收的知识就类似于平日里屯在柜子里的旧衣服,虽存在却无用。
因此,下次我们再碰到自认为的鸡汤文时,先别急着下结论关页面,先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身边的牛人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建议带给人们的情绪体验是如何,坚持这些习惯一顿时间后带给人们的改变是怎样的,思考清楚之后,再进行评价也不迟。
因为我们读干货类的书,读成功学,最终的目的是要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产生情绪共鸣,从心底认同道理的正确性,即被“洗脑”,进而改变行为,培养习惯,掌控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