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禹城《三打白骨精》之课后反思

禹城《三打白骨精》之课后反思

作者: 遇见yhm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9:28 被阅读6次

    一、名著阅读课与课内教读课文之间的区别。名著阅读课应该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推进学生阅读的质量”为目的的以某部或是某些名著为课堂阅读载体的一种课堂形式。根据这个目的,名著的阅读课可以分为荐读课、导读课、赏评课、交流课等。

    我所执教的《名著导读之西游记的反复叙事艺术——以“三打白骨精”为例》的定位为名著导读课。名著导读课的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对于名著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名著好玩有意思有研究的价值,从而对名著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应该是名著导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其次,在名著导读课堂上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管是精读跳读的方法还是圈点批注的方法,还是前后关联分析人物的方法,亦或是比较阅读的方法。名著阅读方法的学习不同于一般课内教读课文,一般名著都是大部头,一本书的内容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于一篇课文的,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就不能全凭学生的自主阅读来推进了,教师一定要有方法的指导,对阅读内容的要有整体观和大局观,不再是领着学生零抠碎取,在几个词语几个片段几个修辞手法上转圈圈,而要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塑造人物的匠心独运,情节安排的苦心孤诣……从而理解到所谓名著,著名在哪里,高明在何处。

    二、执教后的反思。这次的课比上次要成功的多,自己的感觉也是这样的,但是仍旧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注意的。原来上公开课我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表现,教师是否精彩,很少会想到学生的收获,但是这次上课之前我心里有隐隐约约的“以生为本”的意识了,所以上课的时候是怀着美好的愿望的,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会觉得西游记这么好玩,接下来再读《西游记》的时候就不是只看到孙悟空有高强的本领了,而是能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再读这本书。希望学生可以读三打白骨精之后的内容时,可以看到反复叙事中人物形象的逐渐的丰满,看到他们慢慢成长,每个人都去除掉了各自身上的缺点,能看到反复叙事中取经之路上的千难万险一一呈现……因为有了这样的念头,上课的时候会比较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但是因为这种意识并没有很清醒,所以才会出现了范老师说到的关键的地方砸的不牢固的问题,这也是我上课的一个大毛病,重点的地方没能重锤敲打、反复砸实,好像所有的地方一带而过学生就能牢牢掌握,就算是公开课不也该是以学生收获作为评价的最高标准吗?哎,以后的教学设计中一定一定要避免这样的问题,有时候只是几句话的就可以解决,让学生来谈谈感受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三两分钟就好。比如在讲完第一个环节“三变三打”之后,让三两个学生来谈谈,他对“为什么要写三打而不是一次打死”这个问题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而不是教师直接自问自答中出结论。这样孩子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印象肯定更加深刻。

    另外的一个重要的遗憾就是没有给足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老问题,有没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情。执教过程中我是有好几次比较着急的情况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点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客观来说,孩子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因为这节课上的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坐下来稳下心来细细思考才能想到答案的,所以就出现了好多次答案是我的自说自话而不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得出的答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有以下几种,比如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或者同桌之间可以商量一下,而不是因为要赶时间就急匆匆的自己给出答案,越是需要和学生艰难对话的时候,越是学生在这节课有收获的时候。如果仅仅是不加思考的想到那个答案,简单的寻章摘句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都没有被调动起来,这课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慢下来,是接下来我上课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不让自己那么赶了,从容的、眼里有学生的、自己也是在课堂上放松的,享受和学生的对话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生发着美好的课堂,才会是既有预设也有生成的课堂。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往前走,没有任何的旁逸斜出、没有任何不期而遇的小火花,那课堂也就少了很多的乐趣吧。

    关于见学生的问题。我时常会想,名师讲课会见学生吗?大概是不会吧!那课堂该怎么掌控、学生预习不充分该怎么办?可能自己比较菜吧,所以每次都要见学生,而且还得讲半天。又不敢讲第二天要问的问题,又要让学生预习充分,这个问题实在难解。于是每次的见学生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先带着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课文,再把重点的段落再读一遍。但是好像每次都是收效甚微,让我感觉下次讲课我都不想见学生了。更好的方法是直接给出一个能够统领整个文章的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生又必须要通观全文仔细思考才能解决。当然这个问题就比较困难了。其实这次讲课就完全可以用这个问题来统领“有人认为这是取经路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因为白骨精差点让取经团队分崩离析。前面我们说到这个白骨精本领了了,就会个变身术,为何却能耍的师徒四人团团转呢?”,这个问题是最能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

    关于预习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让学生把上课要讲的重点文段又读了一遍,所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更多的关注点就在这几段上,但是这几段之外的内容就关注较少,学生也被框在这个限定的范围内了,所以,下次不见学生了,不会读的音在课件中标注好了就是了。

    三、备课反思

    我的每一次讲课都是崔老师给我反复听课、磨课的过程,这一次刘云姐姐还有好友云也加入到帮我磨课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给我很多的建议,这些建议是针对这节课的,也是针对以后的教学设计的。所以别人的宝贵的经验要记录下来,认真学习运用,课才会越来越精彩。

    1、上课前三分钟一定要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让学生散了。导入不需要那么长,简简单单就好,但是最开始的问题一定要抓人,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被调动起来。这个问题可以是打开学生思维宽度的、也可以是有深度的但是不需要学生马上就解决的。

    2、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想清楚,这节课你希望学生收获什么,这篇文章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这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不要迷迷糊糊漫无目的的写一个教学设计,却不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3、每一个教学环节,要达成什么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楚明白,三变三打就是要看到反复叙事能够是人物形象丰满,三逐三求就是要看到情节中矛盾冲突的越发激烈和孙悟空的忠心耿耿,明确了要实现的目标,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围绕目标设计主问题和子问题,去掉一切不能指向这一环节目标的内容和问题,比如最开始教学设计中的那部分描写女子和老婆婆外貌的古诗,就删去了,在课容量特别大的情况下,必须有所取舍了。

    4、崔姐姐一直说我写文章每个主题,直到她跟我说题目可以改成“西游记反复叙事之洞见”后我才明白,就是学生要从最开始的浅显的了解,到教师分析后对反复叙事有进一步的了解的过程。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还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感性状态,没有理性支撑、更没有理论支撑,还需要多读书啊。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听了一节徐老师的课,感受有这样几点。

    1、关注学生,很多时候我在下面听的都着急,可是那个学生就是死活答不到想要的点上,如果上课的人是我估计得急的一身汗。可是徐老师从容淡定,不慌不忙,非要引导着学生自己说出那个答案来,这样得来的答案和我上课时自己给出的答案,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这是我特别要学习的一点。我想徐老师的内心肯定有一个很深刻的观念,就是这节课我一定要教会学生点什么。

    2、我很欣赏的肖培东老师说,。他从来不会借用其他的文本来解决这个文本所要出来的情感。可是在这节课上我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有些东西可以从这一篇里得到,但是也可以从其他篇中来进行印证,尤其是对于比兴手法、信天游的特点等,如果仅仅是“这一篇”,学生的了解肯定是浅显的、印象也是不深刻的。所以这节课徐老师运用大量的其他材料来辅助“这一篇”的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3、徐老师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他充分利用了教材上的助学系统,课上其实就是解决的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这样重难点就非常突出了。不需要再次费心费力的再去设计思路怎样怎样,这对于助学系统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助学系统的使用肯定还是要有一定的设计的,前后的连贯,每一个问题都指向哪一个教学目标。接下来我要上《孔乙己》,就试着用助学系统来设计教学思路。最好还能因此出一篇文章就更好了。

    王辉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一个扎扎实实推进名著阅读的团队,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教师的读书批注和读书笔记,感到很惭愧,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如果读书不思考、不记录,读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还有一个引发我思考的问题是,做报告、做演讲,怎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传说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焦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背《论语》,背《诗经》,评课的时候信手拈来《论语》中的句子,这样的老师真的让人心生敬佩,反观自己,真是汗颜。开始艰难,但必须开始,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禹城《三打白骨精》之课后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zm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