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应4月18日命题作文“三词创作”题目而写,题目为:家庭、幻觉、分享
阅读全文需20分钟,主体为我对黄有璨、BMAN、成甲的成长经验的个人感触,主题为“输出,是最好的知识输入。”
为了5月20日推广刚好实验室计划,5月修改本文专门跑题推广了自己,请见谅。
4月15日,我终于见到了《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成甲,完成第一轮对下面三位的学习。关于“学习”这个共同的话题,我想先讲讲这三位带给我的收获。
得以当面交流的三位大牛三节课 & 黄有璨
我首先认识的,是三节课的大牛黄有璨。我对他的崇拜,是源于他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输出,以及他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运营观。
他5月5日创下纪录的直播课程含有一段自述,足以看出他一年累计超过1500小时(全年不休也要每天4个多小时)制作互联网运营课程的功底。
我拥有的最高学历是初中,2002年来到北京北漂至今,先后在骗子公司打过工,在中关村给人扛过服务器,长期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破烂平房里。
2008年,我进入互联网工作,自那时开始迄今的9年,我一步步开启了一场自己的蜕变之旅。到现在,我已经可以哪怕没有任何资源,纯靠自己讲课也能很轻松的在一个月内创造数百万元收入。
以及,我也比较能写,2016年一年,我写的各种文章累计在线上已经被浏览传播了超过2000万次,我也捎带手出了一本叫做《运营之光》的书,出人意料的还入选了豆瓣的2016年度“十大商业经管类书籍榜单”。
他在2017年春节后不久开始了闭关,也暂停了三节课公众号的更新。我当时想,春节在家都没有闲着的老黄,终于要调整自己的节奏了吧。谁知道呢,虽然心里有所准备,但他4月初出关以来一连串的动作还是吓得我合不拢嘴。
吊足胃口的出关海报首先,3月、4月可是三节课在上海、杭州召开“3.3计划”线下训练营的两个月,周末有全天的紧凑课程需要他参与和完成,这项主旋律的工作他没有耽误。
其次,他将《运营之光》这本书升级到了2.0版本,新增了7万字。这中间有大量的文字工作,他也是带着两个人兢兢业业顺利完成。
还有,他受邀在阿里巴巴进行了一天关于运营的课程分享。
更重要的,他和三节课的同事们整理更新了他们的课程体系!
以及,在6月之前,他会承包下三节课公号的所有头条文章,代表三节课对外进行一系列的表达和发声,发布10件所谓的“小事”,以及这十项事件背后的工作与日常管理。
我是跪着看完他过去三个月成绩的,也暗暗庆幸没有应聘做他课程的助理。
我还舔着屏一口气读完他所有文字,也大声叹息没有应聘做他课程的助理。
不仅仅这一直以来高质量的持续的输出,他文风的舒服,还如四月桃花鲜艳的春光,我甚至会有一种倒着逐字阅读也不会卡顿的错觉。他能几乎熟记近250名3.3计划的学员,学员所属互联网企业的情况他几乎都知道,每个互联网企业的动向也都在他的信息流中,每一个现象级的运营事件背后都有他第一时间的复盘与分析。这一切真是如他所说的“性感”。
我三年以前系统的整理过我原来企业的通信技术课程,整体工作一做就是两年多。而三节课这次的整理,在我看来也是从底层理顺逻辑,并深入理解互联网人的成长需求之后,按人所需的进行了彻底洗牌,却迭代的迅雷不及掩耳。
这世上最难得因人施教,因为“看清成长轨迹的规律”这件事也许就是伪科学,也是因为人们认知系统及性格的多样性,也是因为教学效果与规模的不匹配关系。我真心希望三节课这次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从此站直并从此迈步直行,毕竟他们的课程学习完课率已经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倍。
所以,我也是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一个有孩子、家庭的而立之年的男人,如何安排了自己的时间与团队,才能做出这么多的工作与成绩,不断的生长?
以及,我离这个水平到底差多少,又是什么导致这差距越来越大。
至少,他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的人与公司、事件的,他的信息体系又是什么样呢?
李叫兽 & BMAN
BMAN是公众号李叫兽的联合创始人,和李叫兽本人一样,他也是让人惊羡不已的90后,众人眼中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标准鲜肉,还有一副标志化的黑衣黑帽的帅酷行头。
我有幸在三节课的“3.3计划”中和BMAN同组学习了一个月,看到他在午休时也会上阴阳师去收获寿司的时候,我是真的张大嘴表示了吃惊的,几乎都要放声哇出来。
可是,为什么不呢?
三次元年度活动上的惊艳亮相他在2016年底的三节课年终聚会上,受邀做了一场名为《如何成为高阶学习者》的分享,讲了他“去年的时候还是一个毕业生,现在已经开始给很多企业做咨询的”的故事。
他说他之所以能快速学习及成长,只是因为他认真的应用了布鲁姆认知领域六层次学习目标模型来学习。
布鲁姆认知分层理论大家都会有“知识的幻觉”,以为放在电脑里或书架上的知识都已被自己掌握,这是由于我们会有预先体验效应。
而他,只是刻意的将自己新听闻到的知识点套用进该分类方法并不断升级。
我当时是怔在台下的,这里面提到的预先体验效应、布鲁姆分类法,我其实都非常熟悉。
预先体验效应,其实是基于大脑思考的底层机制,人类就是依靠大脑不断验证自己对信息进行预判的这个过程,获得了对危险因子的预警能力、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学习能力。
而我在4年以前甚至也认真学习过布鲁姆的一系列理论,然后还将这套分类法用在了我整理的原公司课程体系中,界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课程目标层级,我甚至还对教研团队进行过该分类法的培训。
然而,对于我,并没有然后了。
我真遇见过几位神级思考的牛人,他们几乎第一句话就会落在你逻辑的弱点或盲点上,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极具经验,BMAN就是我认识的这几位中唯一的90后。所以,我的问题是,即使听过这些大道理,不开窍的人也过不好这一生么?
那,除了他所说,还有什么是能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大道理或者规律呢?
这几位怎么开的窍呢?什么窍门呢?
成甲说书 & 成甲
我只是在混沌研习社北京分社的线下活动中听过一次成甲的现场分享,可惜还没有机会深入交流过。我对于他的印象更多是来自黄有璨的讲述(他们曾是第9课堂的讲师同事)、众多知识经济网红的讲述,以及成甲自己的新书《好好学习》。
这个印象正如罗辑思维的推荐语:也许是中国最会学习的人。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每一位知识网红,或者叫“牛人”。
其实我最早对他应邀在得到app中更新的《成甲说书》栏目并不感冒,那时我太注意外围的非核心要素,比如说书人的声音与节奏。当时觉得听二次解读要去更加批判的吸收,同时也容易受到讲述人声音的影响,所以我简单听过两集就选择性的规避了这一类说书内容。
然而不知不觉的,听人说书毕竟会节约很多时间,所以有天我突然发现,2016年成甲读了200多本书,在《成甲说书》中分享了40本,得到三个益处极大的认知升级点:
自制对话仅供娱乐及记忆1. 用微习惯培养习惯更有效(可以搜索他解读《习惯的力量》那集说书);
2. 刻意练习可以让学习效率急速飙升(可以搜索他解读《刻意练习》那集说书);
3. 用临界知识构建多维竞争优势最有竞争力。
这个总结以及他的新书《好好学习》也许就是这不间断学习生长的最好证明。
道理谁都懂的 小结
我特别总结一下他们三位吧,关键词如下:
黄有璨:专注、保持敏感,打磨表达的说服力与打动能力;
BMAN:自律且不间断践行深层次学习的过程,以咨询工作的实践带动持续练习;
成甲:不间断的扩展临界知识的外延,持续的输出带动持续练习;
以上都不是独到观点,却能很好的指导我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刚好实验室,以及我们的第一期计划
※
我对于老黄时间管理的解读,可以用刘润《5分钟商学院》里提到的概念“时间颗粒度”来解答。工作强度会不断的打磨自己,一步步适应更细致的时间颗粒度。就我自己而言,我当下的颗粒度还是以“半天”为单位的,所以我要带领一群时间颗粒度比我还粗犷的在校生同学们一起打磨自己。
于此同时,我已找到我的敏感领域,专注其中的信息,践行“认识、还原、创造”的过程(三节课提出的三段式学习方法论),发挥知识的力量,将它践行固化在每一个践行者的行为深处。
※
我对于BMAN知识管理的解读,是不苛求寻找所谓的真理或底层规律,而是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模仿并坚持实践一段时间,有效则保持,低效则调整,无效再寻变,同时善用工具。
那我未来几个月要模仿《罗辑思维(第五季)》短音频讲道理讲故事的套路、《5分钟商学院》精炼内容的套路、拆书帮的拆书等。先无脑的模仿练习,同步开展一些对教材的信息拆解,自然放大模仿结果的价值。
※
我对于成甲持续输出的解读,是借助他律的手段提高自律程度,引用罗胖跨年演讲中的一句话,有趣通向自律、自律通往体面。
所以我将在北交大、北影、中央财经带领一群同学开展刻意练习的实验。
结论
所以刚好实验室第一期项目,我决定这样开展:
1. 以输出带动输入不断学习,以创造他律环境与实时反馈作为自己能提供的最大价值;
2. 从带同学拆解教材信息并自主讲解开始,逐步延伸到有价值的书籍和信息,专注心里表征学习;
3. 我本人将基于已订阅的付费内容,每日更新自己的感触,重视其中的概念、规律的普适意义,以概念为轴进行信息处理技能与认知方式的升级;
4. 发挥自己多年工作中对于工学交替理念、案例式教学、虚拟工作场景等学习方式的优势积累,并做好每一步的实验数据积累。
多说无益,不妨来践行一下。
商学院里学习的东西都是过去式,但学到的内容确是普遍规律。所以我邀您一起,在知识经济浪潮的第一线共同学习,欢迎沟通交流。
我已清空自己其他所有的工作,愿为您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价值。刚好实验室,以及我们的第一期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