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闺蜜局,晚上六点开始畅聊到夜里两点。中年妇女在一起,聊孩子,聊配偶,聊家长里聊不完的话题。
今天和女儿聊起昨夜的聚会。刘阿姨博士毕业,211大学教授,陪孩子运动游戏学习,不给孩子手机,自己也不玩手机。孩子不刷题,她自己刷,刷完让孩子检查。为了孩子择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托举孩子。比起来,我自己躺平,也让孩子躺平,真是惭愧!
女儿说你看看人家妈妈,你能做到吗?我说我做不到。她问我如果我能做到,我会那样做吗?我说我愿意陪你,刘阿姨那样做很好,只是我内心的确不认为考上好的大是必需的,我也不认为那是目的。我更欣赏蔡志忠那样的人。
蔡志忠初中辍学,说学校学不到东西。有人问他那你认为现在的孩子应该继续学校学习吗?他说我虽然初中辍学,但是我不是不读书,我相信我读的书比任何人都多。
我告诉女儿,带着问题去学习。蔡志忠一次不是读一本书,而是把这个专题的书都拿出来,带着问题去读书,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系统读书,效率会很高。而学校读书是老师灌输给你们知识,效率低。但是你如果预习,再带着问题听课,效率肯定会高。
女儿说那他一定很有钱,要买那么多书。我回答,书是最便宜的,一个人呕心沥血整理的系统知识,也就一杯奶茶钱,想要学习真不需要花很多钱。还有免费的图书馆。
我认为考大学不是目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热爱,朝着自己热爱的方向去努力。她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告诉她蔡志忠教的方法:拿两张A4纸,一张左边写我会什么,右边写不会什么,另一张左边写我喜欢什么,右边写不喜欢什么。女儿马上反应过来,在我会的和喜欢的中间去找重合的。她问如果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怎么办,我说找相对来说会的和不会的。她跟我说自己以前就这样做过,但是没选出来唯一,感觉喜欢的很多。我说不需要马上做决定,边做边学边找最合适的。人的精力有限,不能什么都想要,最后哪个都不精,最好把一样做到极致,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就不可取代了。
女儿不喜欢学校,我告诉她,如果她也能像蔡志忠一样认定自己要去做什么,也可以马上去做,不去上学。问题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女儿说她也做不到。做不到那就先按部就班,一边学习一边寻找。学校的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知识,认真学习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她表示认同。我说你可以先认真学着,通过学习深度的增加,可以更加了解这门课,也会更清楚自己到底喜不喜欢,擅长不擅长,考大学时就能有所选择。
我们聊起她和别人的不同。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该学就学,管什么喜欢不喜欢,所以人家不纠结不痛苦。而你喜欢思考,这样的人痛苦多,但也更容易觉悟。所以你就很拧巴,一边觉得不喜欢不想做,一边又觉得应该做好,这样就很痛苦。
我告诉她要学会臣服。我跟她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有胸怀接纳不可改变的,有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我说,如果你就是不想学,你就要有勇气改变,你可以不去学校,不上学,去做你真正想做的。那你有这个勇气吗?她说没有。我说既然你觉得无法改变,没有勇气改变,那你就要真心的接纳,不要抗拒学校学习,抗拒那些课程。要接纳事实就是如此,你现在只能在体制内按部就班,那就踏实该干嘛干嘛。这句话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要有智慧分辨哪些是无法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但这个智慧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增长不是一下子就有的。
我说我不认同的是功利性的读书学习,把考上好大学作为目标,再考研,再找一份世人认为的好工作。我说这些应该只是工具,不是目标。
我们还聊到一件事。昨晚她手机落学校了,我没让她去取。晚上我又出去聚会,她自己一个人在家非常自由,她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她说那种感觉非常好。如果有手机她就玩手机了,就不会做那么多其他的事。她也意识到手机其实是有弊端的,但她又不愿意被迫失去手机,比如我强行控制不让她玩,她就会不开心。但如果没办法玩手机是客观事实,她就不会生气,还挺享受这个机会的。
是啊,家长不控制,孩子自己也会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不过需要很长的过程。我们成年人不也一样吗!但这个实现自律的过程总要自己去经历。凡事都有两面性,凡物也都有利有弊,手机也是,互联网也是。我总觉得一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的孩子,是不会手机成瘾的。被抢走手机就要紫砂的孩子一定是感受不到被尊重,特别压抑气愤冲动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话题有点杂。随着年龄增长,女儿越来越愿意听我叨叨了。孩子的三观总会被家长影响,没办法,也许我的三观不正常,但她就这样被影响了。
她说我的这些话说出来肯定会有很多年轻人赞同,我说不知道被多少人喷呢!不管怎样,这是我们的真实对话,真实想法,分享出来也是希望多些启发思考,人生不应该只有一条路!条条大路可以通往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