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学习

作者: 阳528 | 来源:发表于2023-05-25 23:40 被阅读0次

           人的成长可以用一条河来比喻,起源处都是非常狭窄的,但是在向前流动的过程中,河面一般都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原因就是各种支流的汇入,水量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像长江、黄河这样的河流,最后到达大海的时候都变成了奔流的大河。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像流着流着水量越来越小的河,就像沙漠中间的断头河一样,到最后就是水渗透到沙漠中,没有了踪影,人生也变成一片荒芜。那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还以河流做比喻,那些支流的汇入、水量的增加,就是你不断吸纳外来的、使你成长的因素的结果。如果你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去自我驱动,更愿意去交有意义的朋友,更愿意读书,那所有这些东西就像点点滴滴的水流汇聚到你的生命之流中,让你到最后能够变得越来越开阔。

          俞敏洪的这一比喻十分的贴切,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可以用一条河来比喻,最终我们的这条河是变成奔流的大河,还是变成越来越小的河,或是变成一个湖,取决于我们从外界可以吸收多少的能量,吸收能量的过程就是学习。樊登老师曾经说过,读书是最低成本的学习,一本几十块钱的书,可以传递给我们受用一生的的知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三句诗词,描绘了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一层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读书首先要为自己设立清晰的目标;第二层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的过程需要下苦功夫,孜孜不倦;第三层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最后要能够融会贯通,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中作者认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分别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第一重“见天地”,最开始读书,主要是知晓客观规律,这一阶段我们要读的是一些经典的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去知晓客观的规律;第二重“见众生”,在读书过程中,要注意领略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知识结构。当作者的观点比较新奇,或者跟我们完全相反时,我们要琢磨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的信息来源与你有何不同?他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方式是什么?第三重“见自己”,当你迈过“见众生”这个阶段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变得更加自信,不为外物所扰,不轻易掉进别人的价值评判体系中。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别人想要什么。但是,你的心不会起风浪,只会有一点点涟漪。

           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的三重境界,都揭示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以致用,把我们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去,这样读书才真正的有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6.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ff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