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感悟
生命中的“断舍离”

生命中的“断舍离”

作者: 有妍有味 | 来源:发表于2020-08-13 21:07 被阅读0次

    看完《断舍离》已经有段时间,想想沉淀一下再回过头来想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 很庆幸,因为这本书,我有了如下变化:

    一是我开始收拾自己的房间、卫生间、甚至自己的抽屉,根据“751”原则来布局抽屉 感觉生活清爽了很多。

    二是开始悦纳生活中过去自己的执念;

    三是叹服将物质和人的精神一起纳入到断舍离的考量 按照必要、适合、愉悦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这种心态调整让自己很平和;

    四是就一个小小的话题 日本作家都能研究出这么多层面,最重要“入与出”的平衡。

    五是生活也是需要设计的,总觉得自己收拾不好是因为自己没有思考和设计。


    摘要:

    断舍离

    山下英子

    84个想法

    推荐序一: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陈数(演员)

    >>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 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我与老师的缘分。

    >>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

    推荐序二: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孙志勇(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

    >>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 实际上,“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

    >> 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 我们才能获得俯瞰式思维——高视点·宽视野·深洞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自在·随心”的生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一定会有“怡然自得”的你。本书也将详细

    >>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

    >>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

    >> 新陈代谢,就是所谓的“生命机制”。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这一简单的生命机制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左右人生。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太可惜了”“不能搞浪费!”的影响,因此这属于观念上的原因。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人们对物品也会有同样的定式思维——“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地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地将实践进行下去。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被一堆堆不穿的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快要关不上的衣柜里,哗啦哗啦地冲出惰性的大洪流。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在旁人看来光鲜靓丽、潇洒快活,而内心却陷入深深的烦恼中,生活在“不可告人”的垃圾囤积地里,是断舍离为自己指明了一条路。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逃避现实型 这类的人,一般因为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推后进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也很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中,陷入了恶性循环。执着过往型 这类的人总是珍藏了很多以前的相册、信件、纪念品等旧物。他们不愿意直面现实,总是沉湎于过去快乐的时光。忧虑未来型 这类的人总是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总是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未来事件储蓄物资。这也是三种类型中人数占比最多的一类。这三种类型的人共通的一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舍”与“弃”的不同

    >> 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囤东西、扔东西。实际上,后者才是“太可惜了”。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

    >> 基本上想要的东西能够满足,想处理的东西也能处理掉。

    >> 那时候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人会难过。但是想扔的东西扔不得,会更痛苦。

    >> 在我们的居所,堆积如山的“收拾不了”的杂物本身就是人类“物质轴”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在“不能胡乱排出”“不可任性”这种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的表现。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 观念上的断舍离1.认识现状2.停止自我否定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杂物上的断舍离1.拿出杂物,俯瞰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收纳指南1.“三分法”2.“7·5·1法”3.“1 out 1 in法”4.“one touch法”5.“自立·自由·自在法”断舍离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后,在物品数量减少到最适量时,再转移到“收纳”作业上。

    >> 当我们决心进行断舍离时,最先应该做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把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的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

    >> 压在最下面的处于无意识•无自觉的混沌状态

    >> 很多职场高知女性,非常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

    >>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 首先应该做的是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简约风格的空间——摆放北欧系家装用品或原木家具民族风格的空间——装饰有东南亚风格的布衣或藤编家具现代流行风格的空间——以办公为主的功能性家具

    >> 拿出杂物,俯瞰

    >> 要在计划的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第一层筛子就是筛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拿食物作为例子来解说比较容易理解。你把冰箱里的食物全部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如果其中有过了保质期的生鲜食品或是还在保质期内却看起来没有食欲的食物,就应该立刻处理掉。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地板上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的杂物,先从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 垃圾·废品相当于“忘却物”,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忘却物”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东西

    >> 巴莱多定律”。

    >> 杂物上的断舍离3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 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下页图中的横轴为“重要度轴”,纵轴为“时间轴”,两轴相交的原点,前者为“自己”,后者为“现在”。也就是说,“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处于原点位置。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把“重要度轴”偷换成以他人价值观为基准的“他人轴”。价值核心变成了以“物品”为主题的“物质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是沉湎于“东西曾经有用”的历史,就是对未来怀抱期待和不安,常常觉得“东西以后会用得到”。

    >>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

    >> 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 总是以他人为价值标准,而让自己牺牲了很多。

    >> 那声“真对不起”既代表她决心要和婆婆建立新的关联性,又代表总是以“物质”和“他人”为思考基准的她向真正的自我的道歉。

    >>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断舍离把我们的生命分为三块——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者是我们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 很多人因为断舍离,正视现实,改变了犹犹豫豫、不敢直面问题、总是想逃避的毛病,开启了新的人生。

    >> 不管是离婚还是辞职,都是认真整理自己的情感、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心后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开启真正的人生。

    >> 意识到自己的苦恼和焦躁都源于缺少对自我的肯定,断然放手曾经折磨自己的执念,迎来了新的心境和人生。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 感受到“空间”原本的力量。

    >> 将思维方式从物品轴转化成空间轴,掌握俯瞰式思维方式,那我们就会成为“人生达人”:与地位、名誉、学历、财力无关的人生达人之路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思维·感觉·感知变得敏锐、轻盈、具有洞察力,获得“生命的悠然自得”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 局部即整体,整体即局部”是日本的一种身体观。

    >>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沟通力显著提升

    >> 人际关系中的“间”可以从“空间的间=距离”“时间的间=频率”角度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密度”。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是走近一点好,还是离远一点好,每个人都有各自要把握的“密度”,而且这种“度”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现在的她依然和父母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和见面频率。

    >> 利用看得见的物品,俯瞰空间整体,重新恢复居所的“间”功能。

    >> 有没有硬塞太多东西,以至于缺少“间”?尝试减少杂物量,腾出“间”之后效果如何?筛选东西,为其分配“间”之后心情会如何?

    >> 逗乐艺术需要有敏锐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它之所以特别要求能够对事例信手拈来的构想力和即兴表现能力,原因就在于在梳理记忆的同时,“间”或者“留白”中寄居有“启示”以及“灵感”。

    >> 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让人们在当时·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间”。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 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

    >> 只保留自己喜爱的物品其实就是提升花费的时间、精力的质量。

    >> 心理上最大的变化则是能够以“坦然和真诚”面对自我和他人。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的事情。

    >> “机缘”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词让人想到一个词——啐啄同机。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为“啐”,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为“啄”,只有“啐”与“啄”同步进行时,雏鸡才能破壳而出。

    >> 从原意引申出来的“啐啄”指的是弟子欲悟道,师父倾囊相授,引导其获得开悟的境界。

    >> 这种两相吻合也被叫作“机·度·间”。机 机会、机缘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 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 《徒然草》里有这么一句话。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 越是觉得家务麻烦的人,就越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节省时间精力”。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恢复“呼吸空间”,获得自在人生

    >> 断舍离的精髓就在瑜伽所倡导的呼吸方式中。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这番话是精通佛法的高人对断舍离的诠释。“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而进行的训练。”

    >> 也有正相反的价值观。出、舍、放手入、拾、占有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 虽然“熵增定律(物质从有序趋向无序)”并不是指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不愿放弃、渴望获得、期盼增殖的欲望是基于人的本能的。

    点评

    对女性心性和生活态度有一定的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中的“断舍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gi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