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早在刚接触运营没多久,就有人称我为沟通达人。那时没觉得这称呼有多真实,因为我只是一个沟通工具反复用而已。
是的,你没看错,反复用。以至于后来我发现它只适用于特定情境后,觉得当初居然见谁都用,真的挺傻挺天真。
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它就是“深度汇谈”,学自五维领导力教练汪一星老师,由四个问句组成的提问话术:
- 发生了什么?
- 你有什么感受?
- 从中你学到什么?
- 下一步你打算如何行动?
为什么它有效?
第一问“发生了什么”,回顾事实
适当保持距离,更容易看清整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围棋比赛的选手会站起身来看整个棋盘——他需要拉开距离,看清全局,好进行之后的布局。
除了空间上的距离,还有时间上的。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过了一段时间回想之前跟别人的谈话,觉得当时说另一句话就好了,怎么那么蠢?
所以,当我们问到事实,让对方拉开时间差后再来回顾,更容易调用第三者的视角,看到自己当时的反应是否合适,或者有没有遗漏其他细节。
第二问“感受如何”,确认影响,拉近距离
这是让对方认清事件对自己感受、情绪的影响,同时也避免“逃避情绪”。
即当我们开始去关注感受,就会真切地体会到事件对自己的直观影响,也让我们开始与感受相处。
另外,这个问句也会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
《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有说,男生如果会关心女生感受,这样的男生要好好珍惜。因为真诚地关心对方感受的人实在太少,这其实男女都一样。
第三问“学到什么”,关键的转折点
这是整套问句的转折,是事件产生积极影响的前提条件,它调动的是我们的好奇心——原来从这件事中还可以学到东西。
有的人只会关注事件本身,陷入到抱怨的循环中,怪我为什么那么傻,怪对方怎么这样。这永远无法让事情变好,还使得自己满是负能量,别人无法靠近。
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自己的成长基石。转换思维,用好奇心发现实践中隐藏的积极的东西。
最后一问“如何行动”,思考的最终导向
每一次经历,产生新的思考,指导接下来的行动,这样的经历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很多教练式的提问,到最后都是让对方采取行动。因为,没有行动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四个问句问下来,对方有总结、体会、思考、行动,行动中或许又有新的总结和体会、思考,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
如何使用?
当然,4个问句直接问下来,效果也是有的,具体可以根据对话流程和你的说话习惯,调整下措辞。比如“现在你的感受怎么样呢?”“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呀?什么时候采取行动呢?”
这里需要注意的有几点:
001 对方回顾的是事实,还是评判?
大部分人没法客观陈述事实,会夹杂自己的评判。比如说“她每次都对我唠叨”,而不说“她今天提醒了我三次要收拾房间”
如果对方的回答没能讲明白整个事件,那你可以再提问细节,让她去陈述,这样的梳理对接下来的谈话有帮助。
002 不直接谈感受,而谈判断
东方人的习惯,不会轻易表露感受,这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极少直接对家人说“我爱你”。
我们也很少说“难过”“担忧”“害怕”“高兴”等词,更多会说“我觉得ta没有尊重我”、“我觉得ta不应该这样”“我觉得我不行”,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判断。
不用强求一定回答的是感受。如果给出判断,不要回应ta好还是不好。
注意:如果是给自己否定的判断,可以引导他用将来的眼光看自己。比如不说“我觉得自己不会表达”,可以说“我觉得自己的表达还有进步空间”。
003 没能从中学到东西
我曾经也遇到过,说自己没有学习到什么。这是挺头疼的回答,不过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其他引导,比如:
- 你当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你觉得对方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 你当时的反应意味着什么?你觉得对方当时的反应意味着什么?
- 另外,有能力上、环境上的因素吗?会是什么呢?
- 然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004 行动没有落到实处
行动要具体、量化的。比如“我决定要好好学习沟通”,这是很模糊的,可执行性不高。可以是“明天开始看沟通类的书,一周一本。”
如果对方给出行动,你还想让她更容易落地,还可以追问这些问题:
- 你打算如何开始行动?
- 你会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 当行动的细节安排越来越清晰,执行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最后,我在开头时讲到,最开始用这个工具是见人就用,后面才发现它有适用情景,就是当对方遇到问题,需要调整思维,采取行动的时候。
比如,昨天有一位朋友微信和我说:好累啊。我一想:她可能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于是就使用这个工具和她聊了起来。
总结一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深度汇谈的话术,由四个问句组成:
- 发生了什么?
- 你有什么感受?
- 从中你学到什么?
- 下一步你打算如何行动?
守护工坊,为大家提供实用工具。愿大家在实践中做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