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我们一般都羞于谈利益,倒不是说人人都有高风亮节,不看重利益,只是因为文化的关系,一般直接谈利益的话,总会担心别人说自己市侩只看重利益没有人情味。但是我们的生活有大部分地方都与利益不可分割,比如工资待遇,与朋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与上级领导的之间的利益交换。
我们的文化看待与人的利益比较含蓄,一般都不会说破,只是你我之间的各自猜测,在没有彼此开诚布公地交流之前各自都有各自的一套利益计算公式。但是在大多数这种默契的背后,最后都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吃亏的一方,所以大多数的合作最后都会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导致矛盾,最后破裂。最近重读《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第一季,讲到了纳什均衡,也就是博弈论,其中就讲到了没有绝对的均衡,只有在一方让利给一方的情况下才回出现均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才回出现均衡?因为人与人之间看待利益的方式不同,但是想要保持合作,就要在彼都认可的情况下才回出现均衡。但是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本为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就算是同卵双胞胎性格和思维都有明显的差别,更何况是教育和经历都有明显不同的人了。
吃亏这件事在我们大多数人看起来都是一个愚蠢的行为,给人占便宜的人难打不是白痴吗?事实上还真不是,大多数情况下那种愿意吃亏的人,才是大家都愿意与之合作的人。谁会愿意与一个比自己还聪明还会算计的人合作呢?明显就是作死嘛!但是现实来说不会算计的人倒是成了香饽饽。在职场也是一样的,那些坚持每天八小时周末不加班的人,往往也都是每次裁员的重点照顾对象,毕竟每天八小时与下班之后仍然坚持加班的人比起来,老板更会青睐于能够给自己创造附加价值的雇员,这道理在东西方社会都受用。
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于利益的认知都只是停留在金钱方面,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金钱与利益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利益再加上一层认知,那么我们就会从新审视自己看待利益的方式,那就是自我的成长。很多人上班都认为自己上班的时间是卖给老板的,所以用来换取薪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以至于他们年复一年的为老板打工,即使跳槽薪资的提升也都只是在原来的量级上加上一点点,很难超过原来的量级。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注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同样在注视着你”,换过来就是当你只看利益的时候,利益同样也绑架了你。我们大多数都没有佛祖和圣贤那样看破金钱和利益,但是我们能够正视金钱和利益,什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事的价值除了金钱价值之外,我们还要看更为长远的发展价值。这听起来非常的啊Q,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我们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的条件下,才能够决定我们能够获取多大的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