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何处不相逢

作者: 看见了亮光 | 来源:发表于2020-02-03 13:43 被阅读0次

    01 .

    每个人旅行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旅行让我们从繁忙百态的生活里抽离,喧嚣的心灵有了暂时安放的地方,在不期而遇中,更多地听到了自己内心里的声音。

    那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和景色,拓宽着我们的眼界和心的疆域,浸润着我们生命中不同的光景,让我们知晓这世界的确比我们想像的更宽阔和真实,在不经意间,改变着生活在条条框框里的我们。

    正值初夏,我和女儿相约北京五日游,一顿汉堡飞机早餐的功夫,顺利平安到达目的地,站在了京城宽厚的土地上。

    接机的司机师傅如北京五月的天气一样热情,说话字正腔圆,地道的北京五代土著,坐拥四套拆迁房。皇城根下,天子身边的人们,那份优越感总是有的。听他说话就像听相声一样过瘾,不由地让我想到了德云社的岳云鹏,话多话溜而且实在。一路上,从东区聊到西区的地标建筑,从拥挤的交通聊到北京离谱的房价,骨子里的傲娇感也在话里语间升腾,偶尔对当前的社会人和事感到愤青和无奈。

    我们平安抵达酒店后,接机的师傅车开走后还不忘来电话嘱咐一下:到酒店大堂别忘报旅游团名办理入住,北方人的实在和周到给我留下了好印象,对一个城市的陌生感也顿时全无。

    02 .

    第一天是自由行,我和女儿是旅游团里来的最早一家。酒店安顿好后,听着地铁一号线的呼啸声换乘四号线,沿着右转又左转的绿树成荫小路,我们站在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门口。正值午饭时间,阳光温暖而炽热,看着大学生们三两成行,五人一群,进进出出校门口,从她们微笑交谈的面容中,从她们说着不同国的语言里,感受着北外大学生们午间短暂时间所折射出的生活文化氛围,圆了上高中的女儿想去北外学院看看的愿望。

    回到酒店附近,找了一处比较繁华的小吃街坊,点了一盘夫妻肺片几个圆饼和两碗粥,填饱着肚皮。隔着落地玻璃,一边吃一边看着窗外,潮男潮女们来来往往,时而面带若有所思,时而志高气昂,行色匆匆的从玻璃窗前走过。也许,正是北京离谱的高房价和高压竞争力,练就了这个城市里每一颗彪悍不畏世俗的心吧。

    03 .

    第二天,十二个家庭,素昧平生,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像是为了一份前世美好的约定。一大早吃过早餐,都悠闲地坐在酒店大厅里,等待着导游来认领我们。

    大约七点半,一位四十多岁的女人,举着小旗子,如约而至。导游的她,打扮时尚得体,淡定而有亲和力,带着光芒,有一种让人踏实的感觉。她的讲解,专业宽泛而生动,从富豪地产,到北京的裤叉大楼, 从如今萧条的长城饭店,到有名的大街胡同。从导游那里知晓了北京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历朝历代的古代皇帝和可圈可点的男流女辈历史人物,还有很多老百姓口中所流传的坊间故事。

    04 .

    旅途中,除了那些让我们惊喜的风景外,还有难忘的人和事。说说这十二个家庭,短暂的同行和交集,每个家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与人之间最初见的美好,也有皮囊里、思想灵魂层面上所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哥带着爱人,老哥外表看起来像是退休的老干部,虽然是六十开外的年龄,却丝毫掩不住年轻时成熟稳重、见过世面领导派场的气势。在旅行路上,他总是和爱人保持着一段距离,常常一个人行走在前面,爱人总是跟在不远的身后,不离不弃也不恼。每次在饭桌一起吃饭时,爱人对老哥是百般细微的关爱照顾,但总感觉两人之间隔着点什么。有时候距离这东西,产生的不都是美,它还有无形的隔阂。 我也在猜想,或许老哥是有过官职的,前呼后拥的面孔见的太多,养成了高高的在上。其实,官场只不过是人生这场戏的一个片断,官位也不过是一件刺着绣好看的演出服,世界所带来的光环有一天总是要褪去的,而生活这转来转去的磨盘,磨圆了双方的棱棱角角, 也磨就了互相扶持的白头偕老。不管岁月留下怎样的沟沟坎坎,抱着包容的心,回归生活的朴素和踏实,老来老去有个伴儿是人世间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一位单身而来的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来之前子女已电话嘱咐多遍导游,多关照一下自己的父亲。这个老爷个子不高,体形精瘦,一身白色太极装,看上去精神矍铄,神情里有喜悦,腿步轻快,一路上,爬长城走街道逛胡同,总是走在最前面,见到美景欢快的像个小孩子,论体力,我和我的女儿都不及老爷子。想毕老爷子的子女是担心他有一颗太淘气的童心吧,儿女有这样健康向上、活得明明白白的父亲,也算是有福气了。

    一对年轻恩爱的小俩口,带着自己的父母来旅行。父亲长得魁梧粗壮,偶尔会跟团友们聊上几句打趣一下,母亲看上去比较冷颜不太爱讲话,年轻姑娘自始至终都是飘逸长裙打扮,今天粉来明天绿很是好看。小青年长像打扮看上去比较个性而特别,蓄着长长的胡须,鸭舌帽压得低低的,带着像阿炳式的黑圆墨镜。初见时,他向我们传递着古代的气息,看起来像老学究,也像从古时穿越而来的帐房先生,给人的印象过目不忘。一行四人,上了大巴车头靠头甜蜜地睡,下车,老父亲便用厚实的大手拉着妈妈,小青年握着年轻姑娘的小手,一路上总是手牵手,眼里全是对方,路过的风景仿佛都是陪衬。

    一对来自江苏的五十岁左右的夫妻,妻子性格开朗,喜欢跳广场舞,喜爱买丝巾,看上去简单又容易快乐满足,丈夫眼神和善,随和爱笑,两口子脾气好,不灼不烈,与周围人相处有着温和的气场。

    还有媳妇和儿子给报名的六十多岁老俩口,带着一岁多的小孙子。旅行的路上,带着一个还在吃奶年龄的小孩子出来,是需要勇气的,何况是两个年龄长的老人。全程都是爷爷在照看小孙子,任劳任怨,没有一点脾气。而奶奶看起来完全是个心宽的马大哈,上车鞋子一脱全是舒服,吃的高兴时垃圾随处一扔,自己吃饱一切OK的主。 每次吃饭,老爷子总是让奶奶先吃,老爷子经常是一手抱着小孙子,一边随便扒拉几口饭菜,还总是乐呵呵地。去长城的路上,团友们还调侃道:“你这哪是爷爷抱孙子啊,分明是抱在怀里的是爷爷嘛”。看久了还真有些抱不平,但几天下来,我有些明白了,在婚姻和家庭里,在柴米油盐的浸泡中,爱并不是非要分个你高我低或你对我错,忍让包容是一种哲学,糊涂也是一种大智慧。并不是完美的人才配得更多爱,虽然奶奶是个马大哈型的老人,老爷子却像疼爱自家任性的小姑娘一样宠着奶奶,这爱里有一种包容和豁达,也有一种修为。


    一位精干时髦又苗条的二十几岁的短发姑娘,带着自己的父母。父母随和可亲,短发姑娘看上去高冷有范儿,后来从她每一天绽放开来的微笑里,发现短发姑娘是慢热型的。她在饮食上的自律,以及与人交往分寸的拿捏,我仿佛看到了她在其它方面自我标准的高要求,她在着装打扮上从不拖泥带水,有品味还不俗媚,让人看上去自然也舒服。

    一位表姐带着七岁左右小表弟,两人年龄相差二旬多。刚来团时,大家都以为他俩是娘俩,后来才听到他们是表姐弟,仔细打量着看,她俩还真有姐弟相。表姐像妈妈一样一路关照着小表弟。小表弟遇到喜欢玩的或吃的,会任性地和表姐拉锯战,执着地讨要喜欢的东西,而表姐总会爽快答应。小表弟聪明热情,对每个人都不设防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和人家聊上几句,特招人喜爱。

    还有一家三口,听口音像是上海来的,看上去有着很好的素养,很恩爱,也安静。女子年轻又美,小男孩大约五岁左右的样子,听话乖巧,人群中不吵不闹。丈夫沉稳从不多言语,一路欣赏景色,一路上对娘俩呵护有加。一家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平静和谐相处,又安静得像蓝色天空中划过的一道平行线,与任何人没有交集,不起波澜,却让人觉得相处舒服。

    三位十七八岁的美丽姑娘结伴而来,像是来自学院的大学生。对一路上的美景,对周围景点涌现的片断和人,狠狠地用心爱着,一路走一路不断自拍和互拍,其实,挺喜欢这种来自青春的劲头。可是,在下山集合时,让一起旅游的老的小的团友们足足多等了四十多分钟,让大家内心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回去的路上大概每人心里都在论想着:旅行中团队意识和自律的重要性。 几天里,我看到三个姑娘,因着各自脾气和闹意见引起的分分又离合,友谊的小船在团友行进的队伍里说翻就翻,倔强地各走各的,最后她们中间还是有人愿意降卑主动和好,三人才有了共同的团结友爱。还是祝福你们,年轻的三个姑娘,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塑料阶段的友谊,会经得起时光的打磨,越来越牢固可靠的。

    还有几家像我这样带着女儿出来旅行的,看到每个妈妈和女儿相处,感情的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像姐妹,像朋友,像哥们,自己心里想着平日里和女儿的相处方式,也有很多感触。

    是的,岁月它不说谎,生活的经历和磨练,在每个人的表情和眼神里留下了印记,这十二个家庭也不例外。

    05 .

    第二天,从闹市到胡同,从三环外到二环里,前门街、天安门广场、故宫,时不时让人有一种穿越感,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质朴和文化底蕴扑面而来,像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

    早就听说过:没喝过豆汁,不算去过北京。去逛王府井大街的时候,特意进了一家庆丰包子铺,品尝了包子、炸酱面,还特地点了一碗豆汁。老北京豆汁留给的印象实在深,一大碗豆汁,配有黄黄的焦圈和几丝小咸菜。青青的汤汁上,浮着沫沫,我和女儿带着朝圣般的神情,动作轻慢地喝了一勺在嘴里,一股酸味直冲脑门子儿,令人难以下咽,像是绿豆汁酸馊了的味道,上菜的大姐看着我们母女俩难喝的模样扑哧一声笑出声来。这么历史悠久的老北京豆汁,咋这么喝得不朗朗上口呢。但是处于对食物的尊重,咂摸着滋味还是喝了下去,于是,在我们舌尖味蕾的记忆里,又添了一丝丝对老北京难忘的味道。

    第三天的行程,爬完心心念念的慕田峪长城,感慨着长城的雄伟和不可思议,吃完怀柔中午的农家鱼宴。在赶往鸟巢水立方下午景点的路上,还出了点小插曲,旅行大巴车在行进中,被赤着脚穿拖鞋开车的妇女,给蹭着车尾了。两人下车商量私了,司机开口要三百元修车费,开黑色轿车的女司机却怎么也不愿意出钱,还厚着脸皮跟司机说:“怎么要那么多钱,干脆给你家当丫环把你当老爷伺候得了。”这下子,可把戴着一大串夸张佛珠的胖子司机给惊吓着了,表情尴尬得直往后仰,好在有惊无险。后来导游下车给说和一顿给摆平了,回到车上还直感慨:“山清水秀出俊才,穷山恶水出怪民”,说我们“有福之人不用愁”,团友们听了笑声不断,但内心里却不免生出一丝无奈。

    我们一行的团友也因一场黑色轿车与大巴车突如其来的相亲,去德云社足足多看了一个小时的相声,在相声全场一片片的“吁”声和喝彩中,见到了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到的演员张鹤伦精彩表演,他在电视上的出彩,不无道理,在德云社短短的时间都能感受到他散发的个人魅力和敬业精神。

    夜幕降临,城市里华灯初上,我们走奥林匹克公园的大道上,人头攒动,看到了只有晚上景色才最美的鸟巢和水立方。回酒店的路上,车水马龙,道路两边淡黄色的路灯洒在地面上,显得格外的好看。

    06 .

    第四天,来到了慈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颐和园,这座园林保留至现今时代仍然还是那么美,依山傍水,经典的皇家苏州风格园林,青砖红瓦的四合院,庄重威严的大殿,七百多米长长瘦瘦的长寿廊,绿漆的柱子和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长廊边走边欣赏,廊子里,在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粉饰的画,花草人物景象栩栩如生,这样的彩绘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幅。旁边的昆明湖,远处看去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再往远处的湖上还有许多座桥,有名的十七孔桥洞上面有许多神态各异小狮子,守护着这块老佛爷喜爱的地土。

    随后去到圆明园,看到绿树丛中的断壁颓垣,伤痕累累的废墟,仿佛听到杂乱的石头都在诉说它们被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的悲痛和愤怒,一草一木一碎瓦都在讲说着这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07 .

    第五天,去到恭王府领略了他的富贵繁荣,走过斜袋烟街就来到了不是海的后海,后海划船才真正体会到北京人的慢生活。两岸垂柳掩映,街头大大小小的酒吧,有很多文艺青年在这里聚集。午后的阳光像金子一样扬扬洒洒在湖面上,我们坐在红船上,碧绿的水波在船两边荡漾开来,微风从耳边拂过,看着岸上的人们气定神闲,四处悠闲逛着,逗鸟下棋,人们也在闲谈中品着茶,瞬间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包围了我。这情这景,对钢筋水泥城市里,穿盔戴甲为生活打拼和奔波的人们,在心灵上像是一剂温良的补品。

    行程的最后两天,大家都互相熟悉起来,那个七岁左右的小表弟,跟一岁半的小孙子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与时髦短发姐姐搂脖挽腰的,吃着老冰棍,喝着北京老酸奶,走在大街小巷和胡同里;

    更惊喜地的是,看到老干部式的老哥与爱人拉起了手,边走边说着,没有了初见他俩时给人明显的距离感和隔阂;

    七十二岁的老爷子,依然像顽皮的孩童,满脸的光彩,照亮着自己和我们每一位团友;

    那三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在后面的每次集合最守时的总是她们,三人友情的小船在她们友谊的长河里自由地航行;

    三个带女儿的妈妈,也与女儿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心里更亲近了。

    是啊,旅行是每个人久别重逢的遇见,更是一场心灵上的疗愈。

    08 .

    天底下也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一天行程里,参观完国子监,在古代进京赶考秀才们的考场外,一条东西向胡同的路口上,我们母女俩与导游和团友们拥抱说再见。喜欢内涵有光芒的导游,因她阅人无数后,还对每个人的包容和亲和力,因她的博学和对世情的通达历练,更因她的光芒照进了我的心里。也非常喜欢每一个真实可爱的团友,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有他们同行,我和女儿那一年荒凉的人生故事里,开出了一朵美好而有盼望的花。

    09 .

    凑巧的是,接送我们到高铁车站的那位还是来时接我们的师傅,再次相见,多了几份亲切,话还是多又实在。但是不同的是没有了第一次见面的高谈阔论,跟我们唠起了他的家长里短,聊起了自己与媳妇因一顿饭而吵起的嘴架。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嘛,不全是高大上,也不全是傲娇,有苦也有乐。偶尔的一地鸡毛和蒜皮,冗长的日子才变得饱满而不苍白。

    五天的旅行,把我们这十二个家庭放在了人生路程同一个画框里。我们一起对北京帝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多面和同行人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这一程又一程的人生遇见与存在有所思考,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同和了解,或许这就是旅行意义的所在吧。

    是啊,人生何处不相逢,这所遇到的人和景,以后想起来,足以温暖余生的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何处不相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shxhtx.html